西晋梁州行政区划
曹魏旧州,州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永嘉二年(308年)至五年(311年)州治在新城(今湖北省房县)。[参 1]其范围相当今陕西省留坝、佛坪等县以南,西乡、镇巴以西,重庆市大部,四川省川北地区,及贵州省桐梓、道真、正安等县地,后期扩大至湖北省西北部。永宁元年(301年)以后梁州各地陆续沦陷,建兴元年(313年)流人杨武攻陷梁州州治南郑,[参 2]西晋末梁州辖域仅剩今湖北省西北部一隅。
郡级行政区
编辑西晋梁州初领7郡,后增置阴平(269年以前)、新都(266年置,285年废)、宕渠(元康年间)3郡。泰始五年(269年)阴平郡移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废州,武都、阴平2郡来隶,元康七年(297年)武都、阴平2郡复移属秦州。元康六年(296年)荆州魏兴、上庸、新城3郡来隶。[参 3]永宁元年(301年)广汉郡陷没,太安元年(302年)梓潼、巴西、宕渠3郡陷没,巴郡、巴东、涪陵3郡因与梁州州治南郑交通中断,于永兴元年(304年)交由益州暂管。[参 4]建兴元年(313年)流人杨武攻陷汉中郡。西晋末,梁州仅领魏兴、上庸、新城3郡。
- 汉中郡
- 曹魏旧郡,郡治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领南郑、褒中、沔阳、乐城、南乡5县。西晋时南乡县改名西乡县(281年改名),乐城县改名成固县(280年以前),增置蒲池、黄金、兴道3县。太康十年(289年)封淮南王司马允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汉中郡改为汉国,永宁元年(301年)以后改封汉王司马固为济南王,国除为郡。[参 5]永嘉元年(307年)李雄攻克汉中,五年(311年)为梁州刺史张光所收复。[参 6]建兴元年(313年)为流人杨武攻陷。[参 2]
- 梓潼郡
- 曹魏旧郡,郡治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领梓潼、涪、汉德、汉寿、剑门、白水、阴平、广武8县。泰始年间(265-269以前)阴平、广武2县移属阴平郡;增置武连、黄安2县。太安元年(302年)梓潼郡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梓潼郡,明年(311年)正月为成汉李骧攻陷。[参 7]
- 广汉郡
- 曹魏旧郡,咸宁三年(277年)封齐王司马攸之子司马赞为广汉王,改称广汉国。太康元年(280年)司马赞死,明年广汉国除国为郡。[参 8]郡治雒县(今四川省中江县西),泰始二年(266年)移治广汉县(今四川省射洪县南),领雒、什邡、绵竹、新都、阳泉、郪、广汉、德阳、五城9县。西晋初废郪、阳泉、五城3县;泰始二年(266年)雒、新都、绵竹、什邡4县移属新都郡,于太康六年(285年)复归。永宁元年(301年)为李特所攻陷。[参 9]
- 巴西郡
- 曹魏旧郡,郡治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领阆中、西充国、南充国、安汉、宕渠、宣汉、汉昌7县。西晋初废宣汉县(后复县),增置苍溪、歧惬、平州3县。元康年间(291-299)宕渠、汉昌、宣汉3县移属宕渠郡。太安元年(302年)巴西郡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巴西郡,明年(311年)正月为成汉李骧攻陷。[参 7]
- 魏兴郡
- 曹魏旧郡,郡治平阳县(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领平阳(280年改名兴晋)、西城、安阳(280年改名安康)、魏阳、锡5县。西晋初废魏阳县,增置长利(283年置)、洵阳(283年置)、郧乡(284年置)3县。西晋末领兴晋、安康、西城、锡、长利、洵阳、郧乡7县。
县级行政区
编辑梁州(州治南郑县) | |||||
说明:本表为西晋时期梁州各郡所辖的县份;以深灰色表示者,为曾经建置,后来废除的县份 | |||||
郡名 (县数) |
郡治 | 县名 | 今地位置(2013年1月) | 隶属郡国 | 备注 |
---|---|---|---|---|---|
汉中郡 (8) |
南郑县 | 南郑县 | 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 | 汉中郡(265-316,汉国289-301) | |
褒中县 | 今陕西省汉中市北 | 汉中郡(265-316,汉国289-301) | |||
沔阳县 | 今陕西省勉县 | 汉中郡(265-316,汉国289-301) | |||
西乡县 | 今陕西省西乡县 | 汉中郡(265-316,汉国289-301) | 曹魏时名南乡县,太康二年(281年)改名西乡县。[参 14] | ||
成固县 | 今陕西省成固县 | 汉中郡(265-316,汉国289-301) | 曹魏时名乐城县,西晋时改名成固县。[参 15] | ||
蒲池县 | 地望不详 | 汉中郡(280前-316,汉国289-301) | 西晋时置县。[注 3] | ||
黄金县 | 今陕西省西乡县北 | 汉中郡(280前-316,汉国289-301) | 西晋时置县。[注 3] | ||
兴道县 | 地望不详 | 汉中郡(280前-316,汉国289-301) | 西晋时置县。[注 3] | ||
梓潼郡 (8) |
梓潼县 | 梓潼县 | 今四川省梓潼县 | 梓潼郡(265-316) | |
涪县[注 4] | 今四川省绵阳市 | 梓潼郡(265-316) | |||
汉德县 | 今四川省剑阁县北 | 梓潼郡(265-316) | |||
晋寿县 | 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 | 梓潼郡(265-316) | 曹魏时名汉寿县,太康元年(280年)改名晋寿县。[参 16] | ||
剑阁县 | 今四川省剑阁县北 | 梓潼郡(265-316) | 曹魏时名剑门县,西晋初改名剑阁县。[注 5] | ||
白水县 | 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北 | 梓潼郡(265-316) | |||
武连县 | 地望不详 | 梓潼郡(280前-316) | 西晋时置县。[注 5] | ||
黄安县 | 地望不详 | 梓潼郡(280前-316) | 西晋时置县。[注 5] | ||
广汉郡 (7) |
雒县 ↓ 广汉县 |
广汉县 | 今四川省射洪县南 | 广汉郡(265-316,广汉国277-280) | |
德阳县 | 今四川省遂宁市东南 | 广汉郡(265-316,广汉国277-280) | |||
五城县 | 今四川省中江县 | 广汉郡(265-266?、278-316,广汉国278-280) | 西晋初废县,咸宁四年(278)复置县,太康六年(285年)废县,元康七年(297年)又复县。[参 17] | ||
雒县 | 今四川省中江县西 | 广汉郡(265-316,广汉国277-280) | |||
什邡县[注 6] | 今四川省什邡市 | 广汉郡(265-266)→新都郡(266-285,新都国277-283)→广汉郡(285-316) | |||
绵竹县 | 今四川省绵竹市东南 | 广汉郡(265-266)→新都郡(266-285,新都国277-283)→广汉郡(285-316) | |||
新都县 | 今四川省新都县 | 广汉郡(265-266)→新都郡(266-285,新都国277-283)→广汉郡(285-316) | |||
阳泉县 | 今四川省德阳市西北孝泉镇 | 广汉郡(265-266?) | 西晋时废县。(不详何时)[注 7] | ||
郪县 | 今四川省三台县南郪江镇 | 广汉郡(265-266?) | 西晋时废县。(不详何时)[参 18] | ||
巴西郡 (7) |
阆中县 | 阆中县 | 今四川省阆中市 | 巴西郡(265-316) | |
西充国县 | 今四川省阆中市南 | 巴西郡(265-316) | |||
南充国县 | 今四川省南部县 | 巴西郡(265-316) | |||
安汉县 | 今四川省南充市 | 巴西郡(265-316) | |||
苍溪县 | 地望不详 | 巴西郡(?-316) | 西晋初置县。[注 8] | ||
岐惬县 | 地望不详 | 巴西郡(?-316) | 西晋初置县。[注 8] | ||
平州县 | 今四川省平昌县 | 巴西郡(280-316) | 太康元年(280)置县。[参 19] | ||
宕渠郡 (3) |
宕渠县 | 宕渠县 | 今四川省渠县东北 | 巴西郡(265-296?)→宕渠郡(296?-316) | |
汉昌县 | 今四川省巴中县 | 巴西郡(265-296?)→宕渠郡(296?-316) | |||
宣汉县 | 今四川省仪陇县东 | 巴西郡(265-266?)→(废县)→宕渠郡(290前-316) | 西晋初废县,(不详何时)后复置县。[参 20] | ||
新城郡 (4) |
房陵县 | 房陵县 | 今湖北省房县 | 新城郡(265-316) | |
绥阳县 | 今湖北省兴山县西北 | 新城郡(265-316) | 曹魏名绥阳县,西晋初改名秭归县,太康二年(281年)恢复旧县名。[参 21] | ||
昌魏县 | 今湖北省房县南 | 新城郡(265-316) | |||
沶乡县 | 今湖北省南漳县西南 | 新城郡(265-316) | |||
魏兴郡 (7) |
兴晋县 | 兴晋县 | 今湖北省郧西县西 | 魏兴郡(265-316) | 曹魏名平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兴晋县。[参 22] |
安康县 | 今陕西省石泉县东南 | 魏兴郡(265-316) | 曹魏名安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安康县。[参 23] | ||
西城县 | 今陕西省安康市 | 魏兴郡(265-316) | |||
锡县 | 今陕西省白河县 | 魏兴郡(265-316) | |||
长利县 | 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南 | 魏兴郡(283-316) |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锡县置。[参 24] | ||
洵阳县 | 今陕西省旬阳县 | 魏兴郡(283-316) |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置县。[参 25] | ||
郧乡县 | 今湖北省郧县 | 魏兴郡(284-316) | 西晋太康五年(284年)置县。[参 26] | ||
魏阳县 | 今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西黄龙镇 | 魏兴郡(265-316) | 西晋时不可考。 | ||
上庸郡 (6) |
上庸县 | 上庸县 | 今湖北省竹山县南 | 上庸郡(265-316,上庸国301-306) | |
安富县 | 地望不详 | 上庸郡(265-316,上庸国301-306) | |||
北巫县 | 地望不详 | 上庸郡(265-316,上庸国301-306) | 曹魏名巫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定东吴后,改名北巫县,以区别江南的巫县。[参 27] | ||
微阳县 | 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北 | 上庸郡(265-316,上庸国301-306) | 曹魏名建始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定东吴后,改名微阳县,以区别建平郡的建始县。[参 28] | ||
上廉县 | 今陕西省平利县西北 | 上庸郡(280前-316,上庸国301-306) | 西晋时置县,县名以水名上廉水命名。[参 29] | ||
武陵县[注 9] | 今湖北省竹山县西 | 上庸郡(265-316,上庸国301-306) | |||
庸昌县 | 地望不详 | 上庸郡(265-281) | 曹魏名广昌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庸昌县,明年废县。[参 30] |
注释
编辑- ^ 司马铨封上庸王之事,疑在其父司马遐于永康元年(300年)去世后的隔年发生。
- ^ 孔祥军考证认为魏末上庸郡领县有安乐县,无武陵县。
- ^ 3.0 3.1 3.2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2-113页。
- ^ 《晋书地理志》作“涪城”,《绩汉书·郡国志》、《华阳国志·汉中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均作“涪”。
- ^ 5.0 5.1 5.2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3页
- ^ 《晋书地理志》作“什方县”。
-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4页。
- ^ 8.0 8.1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16页。
- ^ 孔祥军考证认为魏末废武陵县,至晋太康年间(280-289)复置县。(《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66页)
出处
编辑- ^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二年〕更用顺阳内史江夏张光为刺史,治新城。”
- ^ 2.0 2.1 《晋书》卷5〈孝愍帝纪〉:“〔建兴元年〕十一月,流人杨武攻陷梁州。”
- ^ 3.0 3.1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惠帝复分巴西置宕渠郡,统宕渠、汉昌,宣汉三县,并以新城、魏兴、上庸合四郡以属梁州。”
- ^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兴元年春正月,尚至江阳,军司辛宝诣洛表状。诏书权统巴东、巴郡、涪陵三郡,供其军赋。”
- ^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卷4〈惠帝纪〉:“〔永宁元年〕秋七月甲午,立吴王晏子国为汉王。”;卷64〈武十三王传〉:“固初封汉王,改封济南。”
- ^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元年〕夏五月,雄遣李离、李云、李璜、李凤入汉中。……〔五年〕梁州刺史张光复治汉中。”
- ^ 7.0 7.1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太安元年〕梓潼太守张演委仓库走巴西,巴西郡丞毛植、五官襄班举郡降特。……〔永嘉〕四年,天水文石杀雄太宰李国,以巴西降尚。梓潼、巴西还属。……五年,春正月,李骧破涪城,获〔谯〕登,巴西、梓潼复为雄有。”
- ^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三年〕立齐王子赞为广汉王。;〔太康元年〕十二月戊辰,广汉王赞薨。”
- ^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宁元年〕冬十月……〔李〕特等得广汉。”
- ^ 《华阳国志》卷8〈大同志〉:“〔永嘉〕四年,天水文石杀雄太宰李国,以巴西降尚。梓潼、巴西还属。初,巴西谯登诣镇南谓荆州督镇南将军刘弘。请兵。镇南无兵,表为扬烈将军、梓潼内史,义募三巴蜀汉民为兵,克服州郡。先征宕渠,杀雄巴西太守马脱。”
- ^ 《晋书》卷5〈孝怀帝纪〉:“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即皇帝位……永嘉元年……三月……庚午,立豫章王诠为皇太子。”;卷64〈武十三王传〉:“铨初封上庸王,怀帝即位,更封豫章王。二年,立为皇太子。”
- ^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三年〕八月癸亥,立皇子该为新都王;〔太康四年〕冬十一月戊午,新都王该薨。”
- ^ 《晋书》卷14〈地理志上〉:“新都郡,泰始二年置”,“又分广汉置新都郡”,“太康六年九月,罢新都郡并广汉郡”。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汉中太守〉:“西乡令,蜀立曰南乡,晋武帝太康二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卷22〈山南道三·洋州〉:“本汉汉中郡成固县地,先主分成固立南乡县,为蜀重镇。晋改为西乡县。”
- ^ 《舆地广记》卷32〈利州路〉:“二汉属汉中郡,蜀改为乐城,晋复故。”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晋寿太守〉:“晋寿令,属梓潼。何志晋惠帝立。按《晋起居注》,武帝太康元年,改梓潼之汉寿曰晋寿。”
-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广汉太守〉:“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太康六年省,〔元康〕七年又立。”
- ^ 《舆地广记》卷31〈梓州路〉:“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
- ^ 《宋书》卷38〈州郡志四·巴西太守〉:“平州令,晋武帝太康元年,以野民归化立。”
- ^ 《方舆胜览》卷59〈夔州路达州〉:“后汉分宕渠置宣汉……刘璋分属巴西郡,晋省宣汉县。”;《宋书》卷38〈州郡志四·南宕渠太守〉:“宣汉令,前汉无,后汉属巴郡,《晋太康地志》无。”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新城太守〉:“绥阳令,魏立,后改为秭归,晋武帝太康二年,复为绥阳。”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兴晋令,魏立曰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安康太守〉:“安康令,二汉安阳县,属汉中,汉末省。魏复立,属魏兴。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何云魏立,非也。”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旬阳令,前汉有,后汉无,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
- ^ 《水经注》卷28〈沔水〉:“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地理志》曰:有郧关。李奇以为郧子国。晋太康五年,立以为县。”
-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考证:“洪《志》郡属,有北巫县,盖据晋志。案太和二年魏所分新城之巫,上无“北”字,吴宜都郡虽亦有巫县,与魏分立,无取南北以为识别。及晋武平吴,南北一家,始于巫县之在北者,加“北”字以别于南。沈《志》引何《志》云晋武帝立北巫县,亦以晋武改为北巫,遂误云晋武立也。”(《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第2886页)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上庸太守〉:“微阳令,魏立曰建始,晋武帝改。”
- ^ 《太平寰宇记》卷141〈金州利平县〉:“本汉西城地,两汉及魏盖为西城县地。晋于今县南平利川置上廉县,取上廉水为名。”
- ^ 《宋书》卷37〈州郡志三·魏兴太守〉:“广昌子相,何志属上庸,晋成帝立。晋地记,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广昌为庸昌,二年省。疑是魏所立。”
参考资料
编辑书籍
编辑-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