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戏,又名乱弹戏,源于秦腔,名列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地区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

西秦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分类传统戏剧
编号项目IV-47
登录2006年5月20日

早年盛行在中国广东海陆丰潮汕地区揭阳市汕头市潮州市)和福建闽南漳州泉州厦门以及台湾,并曾到英属香港东南亚巡演,现在全世界只有“海丰县西秦戏剧团”1个团。

台湾北管音乐体系中的乱弹戏与西秦戏关系密切,从北管从业人员奉西秦王爷为戏神可知。

历史沿革 编辑

明、清时代有西秦腔在流传,清乾隆时吴长元著《燕兰小谱》有“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的记载。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汕尾市陆丰县碣石镇北关帝庙戏台有“丙子顺泰源”戏班在该处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名字的墨迹。顺泰源班是海丰西秦戏三大老牌名班之一,所录演出剧目有《打金枝》、《锦香亭》、《贵妃醉酒》等。

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都元帅庙时,众戏班勒石决议“西秦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是时潮州等地的百姓把西秦戏视为大戏。

清朝末年,西秦戏的演出活动大多在惠东县以东的福佬话通行地区进行,为了与其他剧种进行竞争,发展了大批纯科白或以科白为主的提纲戏,如《秦琼倒铜旗》等均以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伴奏,气派雄壮,适合城乡广场演出,又迎合观众崇尚热闹的要求,故此大受欢迎。这时的西秦戏演出剧目分文戏、武戏两类。

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戏”、“三十六本头”,武戏如“七十二提纲”等多取材演义小说,武打属南派武功。脚色、场面合称“五行十柱”,即打面行的红面、乌面、丑,打头行的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的老生、文生、公末,旗军行的乌军、红军,音乐行的文畔、武畔。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戏班曾到广州与英属香港谋生,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庆台春班等还远涉重洋赴东南亚演出。提纲戏的盛行虽然也造就了一批多才多艺的演员,但粗制滥造的编演也导致不少传统文戏和表演、唱功艺术的失传。

民国十四年(1925年),海丰县与陆丰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两县艺人联合成立梨园工会,艺人翻身做主,踊跃投入革命风暴,后来革命失败,西秦戏艺人遭到严重的迫害摧残,戏班逐渐衰败。

民国三十年(1941年)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的两度占领海丰县和陆丰县,加上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发生的大饥荒,更使西秦戏几乎陷入绝境。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灾祸连绵,西秦戏的职业戏班由最多时的三十多个(还有五十多个民间清唱曲班),锐减为仅剩新顺泰源、庆寿年和庆丰年三班,而且都濒临散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幸存在世的老艺人张汉标、罗宗满、曾月初以及名演员罗汉标、孙俊德、唐托等,在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汇聚庆寿年班,曾于1950年和1951年到英属香港与广州演出。1956年老艺人记录整理了《仁贵回窑》、 《重台别》、《刘锡训子》、《宋江杀惜》、《审冯旭》、《斩郑恩》、《徐棠打李风》等七十多个传统剧目,吸收了一批女学员随班学艺,对唱腔、身段等进行了改革和提高,同时将剧团改名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

1961年,该团派出演员和音乐人员赴陕西省戏曲剧院学习交流,这些人员回来后推动了西秦戏的艺术革新,也为后来编演《货郎计》、《铁孙子》、《赤乡烈火》等新戏打下基础。正当西秦戏大步向前的时候,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78年重建海丰县西秦戏剧团,西秦戏再获新生。 [1]

剧目 编辑

西秦戏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戏”,《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戏”,《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戏”等,《回窑》《葛嫩娘》《秦香莲》《赵氏孤儿》《游西湖》等剧目也深受观众欢迎。

四大传
  • 《封神榜》
四大别
  • 《审秦恩》
八小传
  • 《背解红罗》
  • 《双合明珠宝剑》
四大弓马:体制类似元杂剧,每本四出,俗称“四出连”
  • 《龚克己》(又名《公孙克己》、《上京莲》):结拜、上京、放走、卖马
  • 《秦香莲》(又名《陈世美休妻》、《三官堂》):长亭别、休妻、三官堂、审妻
  • 《贩马记》(又名《哭监写状》):贩马、哭监、写状、告状
  • 《宝珠串》(又名《三义节》)
  • 《沉香打洞》:上京、得子、训子、打洞
三十六本头:每本分上、下集
  • 《打李鳯》
  • 《棋盘会》
  • 《闹金銮》
  • 《王大富》
  • 《李云祥》
  • 《女搜宫》
  • 《搜花园》
  • 《把宫门》
  • 《罗志云》
  • 《万重山》
  • 《卖猪仔》
  • 《白兔精》
  • 《斩梅景》
  • 《卖豆花》
  • 《王阿七》
  • 《柳世春》
  • 《闹古店》
  • 《洪炮》
  • 《看古文》
  • 《毛四海》
  • 《抬番鬼》
  • 《卖虎皮》
  • 《彩楼记》
  • 《斩洪建》
  • 《奸雄结》
  • 《剪余骞》
  • 《斩秦梅》
  • 《甘凤祥》
  • 《石平贵》
  • 《都世春》
  • 《司马海》
  • 《风流误》
七十二小出(又称“七十二提纲”):指72出以唱、做见称的折子,实际不只此数
  • 《斩郑恩》
  • 《回窑》
  • 《芭蕉记》
  • 《送妹》
  • 《过昭关》
  • 《潘必正》
  • 《女中魁》
  • 《宋江杀惜》
  • 《逼上梁山》
  • 《贵妃醉酒》
  • 《五台会兄》
  • 《柴房会》

其他剧目 编辑

  • 《回窑》
  • 《葛嫩娘》
  • 《越氏孤儿》
  • 《游西湖》
  • 《宝珠串》

表演特征 编辑

音乐曲调 编辑

西秦戏的唱曲和念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主要声腔有正线曲、西皮、二黄,此外还有少量的小调和昆腔。正线曲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曲调厚朴委婉,韵味独特,可分为二方(二番)、平板、梆子三种。正线曲的剧目占西秦戏的三分之二,因此一直被视为西秦戏的本腔。

剧目多唱念并重。西皮曲调粗犷激昂,适宜表达火爆炽烈、激动紧张等情绪,是西秦戏“三十六本头”的主要唱腔。二黄曲调雄浑婉转,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变化较多。二黄的反线,称为“阴调曲”,常用于表达悲凉、哀怨的情绪。其旋律风格独特,是女性角色常用的唱腔。[2]

乐队乐器 编辑

西秦戏乐队由8人组成,合称“八张交椅”,即板、鼓、锣、钹、头吹、二吹、头弦(兼提琴胡)、月弦(即月琴,兼三弦);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器,其弦乐器又有“十一条线”之称,即头弦两条线,提琴胡两条线,三弦三条线,月弦四条线。 “武场”主要使用锣鼓等击打乐器。西秦戏的伴奏音乐分为器乐曲牌和锣鼓。器乐曲牌分大锣鼓牌子和伴奏曲两部分,其中,锣鼓分正线曲锣鼓、丁锣鼓和苏锣鼓三类。 [2]

传承保护 编辑

西秦戏中留存着古老剧种西秦腔的艺术因子,是清代地方戏曲声腔传播流变的活证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海丰县西秦戏登记在册的剧团仅一个,演艺人员五十多人,传统剧目和富有传统特色的打头、打击乐、曲牌、道具等已濒临消亡,演艺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极为严重,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西秦戏剧团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该剧团大力挖掘传统剧目及表演艺术,对西秦戏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获得西秦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人物 编辑

  • 吕维平,1966年生,广东汕尾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汕尾市海丰西秦戏剧团团长。吕维平的表演儒雅庄重,气派大方,善以声情塑造人物性格。代表作品有《刘锡训子》《斩郑恩》《薛仁贵回窑》《赵氏孤儿》等。
  • 严木田,男,1938年1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 编辑

  1. ^ 谢彬筹著.岭南戏剧源流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90-92页
  2. ^ 2.0 2.1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广东省民间艺术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12:第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