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

未经正式医疗训练的农村医疗人员
(重定向自赤腳醫生

赤脚医生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其中一些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些是村里原有的中医,还有一些是新招的农民。[1]赤脚医生为缓解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贡献,但其低劣的医疗水平也令不少患者病况恶化甚至死亡。

一个赤脚医生在对一个人进行针灸治疗

赤脚医生一般有中医基础,但也经过极其基本的现代医学培训,一般(各地培训标准不同)可以接生[2]注射疫苗[3]指导卫生,[2]并用国家下发的西药诊断和治疗当地常见病。[4]在较为偏远的农村,经常是赤脚医生首先带来基础的现代医学知识。[1]赤脚医生形成了一种(基本缺乏转诊能力的)初级照护体系。

历史

编辑
 
1966年湖南省巡逻医疗队在湘西农村

赤脚医生最早出现在大跃进时期。[5]

1965年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传达到卫生部后,卫生部党委决定大力安排城市医务工作人员下乡和培训农村医务工作人员。

“赤脚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公众报刊是1968年夏上海《文汇报》文章《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这是《文汇报》记者对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王桂珍黄钰祥事迹的调查报告,“赤脚医生”是当地农民发明的用语。9月14日《人民日报》转载,毛泽东看后批示道:“‘赤脚医生’就是好。”到1975年底,全国赤脚医生人数达150多万。[来源请求]1970年代中叶,90%的农村内有赤脚医生服务。[6]

从1981年起,国家对于赤脚医生体系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和私有化快速瓦解。[7][4]1984年时,仅有4.8%的农村有赤脚医生服务。[6]1985年初,卫生部做出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原赤脚医生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可以继续行医。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的历史由此正式结束。[6]这一阶段的乡村医生行列虽然以原赤脚医生为主体,但诊疗开始收费。[8]

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根据当时的报道,中国有102万乡村医生,其中近70%的人员为初、高中毕业,近10%的人员为小学毕业。

评价

编辑

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他们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主要任务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赤脚医生通常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初中毕业生中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挑选出来后,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接受短期培训,结业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但没固定薪金,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赤脚医生名称由此而来。[来源请求]

赤脚医生体系以较低的成本提高了农村的健康指标(传染病、婴儿死亡率),是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的主要启发。[9]

相关作品

编辑
  • 1974年6月26日,中国邮电部发行《赤脚医生》邮票一套4枚。
  • 电影《春苗》。
  • 电影《红雨》。

其他地区的“赤脚医生”

编辑
  • 台湾日治时期“台湾医术规则”附则规定,台湾情形特殊,在山间僻远地区,倘无该规则所规定之资格者,亦得审查其技术,限以地域、期间,而暂准其执行医务,此即山地及偏远地区所谓之“限地开业医规则”,称之为限地开业医,简称限地医师[10]。日治初期“限地开业医”系补充偏远地区医师不足之特殊情况,故“放任”教会医院训练学徒,但禁止学徒在都市开业,只准在没有正式医师执业之乡村开业,且每三年需重新申报并随时可由正式医师取代,而此现地医师得于偏乡由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人员充任之情况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赤脚医生,但更早即存在。1941年又制定“台湾医师考试规则”,将限地医师改称“乙种医师”。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Fang X. Barefoot doctors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2012. ISBN 9781580464338. OCLC 779874566. 
  2. ^ 2.0 2.1 Zhang D, Unschuld PU. China's barefoot docto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ancet. November 2008, 372 (9653): 1865–1867. PMID 18930539. S2CID 44522656. doi:10.1016/S0140-6736(08)61355-0. 
  3. ^ Gross M. Between Party, People, and Profession: The Many Faces of the 'Doctor'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edical History. July 2018, 62 (3): 333–359. PMC 6113761 . PMID 29886861. doi:10.1017/mdh.2018.23. 
  4. ^ 4.0 4.1 McConnell, John. Barefoot No More. The Lancet. 1993, 341 (8855): 1275. S2CID 54379134. doi:10.1016/0140-6736(93)91175-l. 
  5. ^ 《我们“赤脚医生”一定要无限忠于毛主席》,《“赤脚医生”手册》,上海市出版革命组1970年版
  6. ^ 6.0 6.1 6.2 Carrin G, Ron A, Hui Y, Hong W, Tuohong Z, Licheng Z, et al.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im experience in 14 pilot count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April 1999, 48 (7): 961–72. PMID 10192562. doi:10.1016/S0277-9536(98)00396-7. 
  7. ^ Dong Z, Phillips MR. Evolution of China's health-care system. Lancet. November 2008, 372 (9651): 1715–6. PMID 18930524. S2CID 44564705. doi:10.1016/S0140-6736(08)61351-3 (English). 
  8. ^ Watts J. Chen Zhu: from barefoot doctor to China's Minister of Health. Lancet. October 2008, 372 (9648): 1455. PMC 7159084 . PMID 18930519. doi:10.1016/S0140-6736(08)61561-5. 
  9. ^ Lee Y, Kim H. The Turning Point of China's Rural Public Health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Barefoot Doctors: A Narrative.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July 2018, 47 (Suppl 1): 1–8. PMC 6124148 . PMID 30186806. 
  10. ^ 臺灣醫界醫事廣場:臺灣醫師制度之沿革 (PDF). 中华民国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02). 

扩展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