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大街

(重定向自迎泽西大街

迎泽大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太原市的一条主要道路,始建于1956年,当时的设计宽度为70米,在那时的中国仅次于北京长安街,以故赢得了“中国第二街”、“太原的长安街”、“三晋第一街”[1] 的称号。迎泽大街历经四次增建,目前有双向14条机动车道(含2条公交专用道),以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各两条。迎泽大街东起太原火车站,向西延伸跨越汾河直抵南寒广场,全长10公里,汾河以西的部分被称为迎泽西大街。道路沿线有太原火车站五一广场迎泽公园太原工人文化宫迎泽宾馆并州饭店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理工大学等地标建筑。时至今日,迎泽大街虽不再是太原市最宽的大街,但它已经成为太原市的象征之一[2]

迎泽大街 五一广场附近
1962年 太原市迎泽大街
1962年 太原迎泽大街夜景

得名

编辑

关于迎泽大街的得名,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为迎接毛泽东到太原视察,太原市政府修建了这条大街,为此命名为“迎泽大街”,取“迎”接毛“泽”东之意。事实上毛泽东终其一生并没有来过太原。更加可信的说法是,老太原城的大南门“迎泽门”(已被拆除)正好处在迎泽大街上,大街以迎泽门而得名。而迎泽门的名字,一说来源于门外的沼泽地,一说与《南风歌》有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迎泽门在太原城的南面,定名“迎泽”,取迎接南风的恩泽,解民忧阜民财之意。除迎泽大街之外,太原市的迎泽公园、迎泽大桥、迎泽区皆以“迎泽”为名[3]

初建

编辑

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太原市市长岳维藩主持制定了太原市1949年后的第一部城市规划,迎泽大街是整个规划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规划中的迎泽大街以太原南城外的一条土路为基础,设计宽度为70米,这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华北局会议上这一方案被批评为“贪大求洋”。50年代初,太原市的大多数街道只有六七米宽[4],70米的宽度足以同时容许四千辆车通行,而当时全太原市一共只有八百辆汽车。面对争议,岳维藩主张城建应当本着“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思想,着眼于太原市的长远发展。最终岳维藩力排众议,迎泽大街的建设得以在1956年拉开大幕。一年后,东至五一广场、西至迎泽大桥的一期工程完工。由于道旁建筑的影响,最终一期工程的实际路宽定为66米[5]

增建

编辑

1976年,迎泽大街第二期工程动工,经过两年的建设,迎泽大街的东端由五一广场延至太原火车站(广场到火车站的一段曾一度称“迎泽东大街”)。1985年实施了“迎泽西大街取直工程”,一年后迎泽大街西延至下元(这一段称为“迎泽西大街”)。1996年的“迎泽西大街打通工程”使得迎泽西大街在同年向西通到南寒广场。[1]2007年,迎泽大街迎来了修建以来的第一次拓宽改造[6],并配套修建了“微循环道路”以缓解周围道路的交通压力[7]

参考

编辑
  1. ^ 1.0 1.1 "中国第二街"迎泽大街51年来首次改造 实行半封闭. 中新山西网. 2007-05-09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2. ^ 高正. 迎泽大街展雄姿. 今日山西. 1997年, (第1期): 31. 
  3. ^ 太原:迎泽大街的来历. 发展导报. 2011-04-26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4. ^ 迎泽大街:见证太原几十年发展变迁. 山西电视台. 2009-10-04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5. ^ 张捷夫 杨富山. 岳维藩与新太原建设. 沧桑. 1999年, (第3期): 16. 
  6. ^ 好漂亮 迎泽大街展露新姿容.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2007-09-16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7. ^ 迎泽大街微循环道路将于近日竣工.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2007-09-06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