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之(?年—1939年),字镇堃。湖南省湘阴县显庆乡排二峰人。他为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中的邵一之烈士遗像

军校第六期毕业,陆军200师600团上校团长,民国28年在昆仑关战役中不幸弹中要害,壮烈成仁。

1958年,湘阴县“大跃进”肥料紧缺,竟想出了“挖死人熬肥料肥农田”,在社队干部指挥下,挖开抗日英烈邵一之将军的墓穴,把尚未腐烂的遗骸扔进早已支起的大铁锅里,熬起了特殊的“肥料汤”,邵将军墓前的纪念碑、牌坊及纪念柱则被村民搬回家做了建筑材料[2]

注释

编辑
  1. ^ 《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曾国杰编辑,战史丛刊第十二种,国防部史政局编,民国37年3月
  2. ^ “抗日英烈遗骸熬肥料,史无前例大悲剧”,老马杂谈,“……1958年,疾步跨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华夏大地,因全国各地争放粮食“特高产”卫星,肥料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不甘落后的湘阴县,面对肥料紧缺的困难,不知道是哪位“大跃进”积极分子竟创新出了“挖死人熬肥料肥农田”奇招,金岳大队“国民党反动军官”邵一之将军的遗骸自然而然就成了第一批“肥料”来源。在一片激越的革命口号声之后,贫下中农群众在社队干部指挥下,舞动锄头铁锹快速挖开了抗日英烈邵一之将军的墓穴。因十八年前选用的棺木质地优良,撬开棺木后发现包裹邵将军遗体的红布竟然还色泽鲜艳。革命群众再接再厉把英烈尚未腐烂的遗骸扔进早已支起的大铁锅里,熬起了特殊的“肥料汤”;邵将军墓前的纪念碑、牌坊及纪念柱则被村民搬回家做了建筑材料。当晚,一场瓢泼大雨席卷了方圆几十公里的乡村。面对“挖英烈墓煮英烈尸”革命行动,有人欢喜,但也有人心痛。当年追随邵将军奔赴抗日战场的同村村民多达37人(包括将军的弟弟邵次平,其中有12人也和将军一样英勇牺牲在抗日沙场上),其中一位叫白风五的青年参军后一直担任邵将军的卫士,抗战胜利后回乡务农。目睹自己乡亲掘坟煮尸的恶行,曾与邵将军朝夕相处过的他痛心万分却只能在心中默默哭泣。深夜,不忍看自己老长官暴骨荒野的白风五独自在大雨中潜去白天的“煮尸”现场,摸黑在附近的荒野中寻找到四块将军的遗骨装进事先带去的陶罐,迅速埋在了自己父亲的坟墓旁边。此后几十年,忠心耿耿的卫士每年都会悄悄去父亲坟前哀悼祭扫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