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弗赛德县
里弗赛德县(英语:Riverside County,又译河滨县、河边县)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个县,东邻亚利桑那州,面积18,915平方公里。根据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字,共有人口241万8185人。县治为里弗赛德。
里弗赛德县 Riverside County | |
---|---|
县 | |
里弗赛德县于加利福尼亚州中的位置 | |
加利福尼亚州于美国的位置 | |
坐标:33°44′N 115°59′W / 33.73°N 115.98°W | |
国家 | 美国 |
州 | 加利福尼亚州 |
设立日期 | 1893年5月9日 |
语源 | 地处圣塔安娜河河畔 |
县治 | 里弗赛德 |
最大城市 | 棕榈泉 |
面积 | |
• 总计 | 7,303 平方英里(20,000 平方公里) |
• 陆地 | 7,206 平方英里(20,000 平方公里) |
• 水域 | 97 平方英里(300 平方公里) |
人口(2020年) | |
• 总计 | 2,418,185人 |
• 密度 | 336人/平方英里(130人/平方公里) |
时区 | 太平洋时区(UTC−8) |
• 夏时制 | 太平洋时区(UTC−7) |
包含的国会选区 | 第25选区、第35选区、第39选区、第40选区、第41选区、第48选区 |
网站 | rivco |
“里弗赛德县”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里弗赛德县 |
台湾 | 河滨郡 |
港澳 | 河边县 |
里弗赛德县与隔邻的圣贝纳迪诺县共同组成“因兰恩派尔地区”(Inland Empire,当地简称I.E.,华侨时称“爱伊”),是一个位于南加州内陆地区、约有4百万人口的都会区,也是南加第二大的都会区。[1]
历史
编辑里弗赛德县成立于1893年5月9日,县名来自位于圣塔安娜河畔的县治里弗赛德,意为“河边”。
居住于里弗赛德县一带的原住民为路易塞尼奥人、卡班鲁人和卡维拉人[2]。于1850年,首批加州27个县份成立。而里弗赛德县的领土原属于洛杉矶县和圣迭戈县。于1853年,洛杉矶县东部独立成为圣贝纳迪诺县。在1891年和1893年之间,一些新的县于加州相继成立。但里弗赛德县的成立还不能实现。1893年5月9日,经过多年的争辩,里弗赛德县终于由圣贝纳迪诺县和圣迭戈县中独立。[3]
里弗赛德县是车道的发源地。而行车线的概念是由朱恩·麦卡罗尔博士于1915年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并于同年于里弗赛德县作测试。里弗赛德县亦是民权运动于美国的一个重大的发声点。[4]
地理
编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里弗赛德县总面积为7,303平方英里(18,910平方千米),其中有7,206平方英里(18,660平方千米),即98.69%为陆地;97平方英里(250平方千米),即1.3%为水域[5]。
河滨县的面积比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和罗得岛州的总面积稍大。
毗邻县
编辑国家保护区
编辑- 克利夫兰国家森林(部分)
- 科切拉谷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 多什帕尔马斯保留区
- 约书亚树国家公园(部分)
- 圣贝纳迪诺国家森林(部分)
- 雪沙国家保护区(部分)
- 圣罗莎和圣哈辛托山国家纪念碑
行政区划
编辑自治体(市/镇) | 成立年份 | 区域 | 人口(2018) |
---|---|---|---|
班宁(Banning) | 1913 | 圣戈尔戈尼奥山口(中部) | 31,253 |
博蒙特(Beaumont) | 1912 | 圣戈尔戈尼奥山口(中部) | 49,241 |
布莱斯(Blythe) | 1916 | 帕洛弗德谷(东部) | 19,959 |
卡利梅萨(Calimesa) | 1990 | 圣戈尔戈尼奥山口(中部) | 8,937 |
峡谷湖/坎宁蕾克(Canyon Lake) | 1990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11,267 |
大教堂城/卡西德勒尔城(Cathedral City) | 1981 | 科切拉谷(东部) | 54,902 |
科切拉(Coachella) | 1946 | 科切拉谷(东部) | 45,839 |
科罗纳(Corona) | 1896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168,819 |
沙漠温泉/迪泽特郝特斯普林斯(Desert Hot Springs) | 1963 | 科切拉谷(东部) | 28,885 |
伊斯特韦尔(Eastvale) | 2010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64,822 |
赫米特(Hemet) | 1910 | 圣哈辛托谷(中部) | 85,275 |
印第安维尔斯(Indian Wells) | 1967 | 科切拉谷(东部) | 5,440 |
印第奥(Indio) | 1930 | 科切拉谷(东部) | 91,240 |
朱鲁帕谷(Jurupa Valley) | 2011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108,393 |
埃尔西诺湖(Lake Elsinore) | 1888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68,183 |
拉金塔(La Quinta) | 1982 | 科切拉谷(东部) | 41,535 |
门尼菲(Menifee) | 2008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92,595 |
莫雷诺谷(Moreno Valley) | 1984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209,050 |
穆列塔(Murrieta) | 1991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114,985 |
诺科(Norco) | 1964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26,610 |
帕姆迪瑟特(Palm Desert) | 1973 | 科切拉谷(东部) | 53,185 |
棕榈泉/帕姆斯普林斯(Palm Springs) | 1938 | 科切拉谷(东部) | 48,375 |
佩里斯(Perris) | 1911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79,133 |
兰乔米拉日(Rancho Mirage) | 1973 | 科切拉谷(东部) | 18,336 |
里弗赛德(Riverside) | 1883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北) | 330,063 |
圣哈辛托(San Jacinto) | 1888 | 圣哈辛托谷(中部) | 48,867 |
特曼库拉(Temecula) | 1989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114,742 |
怀尔多马(Wildomar) | 2008 | 因兰恩派尔地区(西南) | 37,280 |
人口
编辑调查年 | 人口 | 备注 | %± |
---|---|---|---|
1900 | 17,897 | — | |
1910 | 34,696 | 93.9% | |
1920 | 50,297 | 45.0% | |
1930 | 81,024 | 61.1% | |
1940 | 105,524 | 30.2% | |
1950 | 170,046 | 61.1% | |
1960 | 306,191 | 80.1% | |
1970 | 459,074 | 49.9% | |
1980 | 663,166 | 44.5% | |
1990 | 1,170,413 | 76.5% | |
2000 | 1,545,387 | 32.0% | |
2010 | 2,189,641 | 41.7% |
2010年
编辑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里弗赛德县拥有2,189,641居民。里弗赛德县的人口是由1,335,147(61.0%)白人、140,543(6.4%)黑人、23,710(1.1%)原住民、130,468(6.0%)亚裔(2.3%菲裔、0.8%华人、0.7% 越裔、0.6%韩裔、0.5%印度裔、0.2%日裔、0.1% 柬裔、0.1%老挝人、0.1%巴基斯坦裔)、6,874(0.3%)太平洋岛民、448,235(20.5%)其他种族和104,664(4.8%)混血构成。圣贝纳迪诺县总共拥有995,257(45.5%)西班牙裔和拉丁美洲人。[6]
2000年
编辑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7],里弗赛德县拥有1,545,387居民、506,218住户和372,576家庭。[8]。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214居民(每平方公里83居民)。里弗赛德县拥有584,674间房屋单位,其密度为每平方英里81间(每平方公里31间)。里弗赛德县的人口是由65.6%白人、6.2%黑人、1.2%土著、3.7%亚洲人、0.3%太平洋岛民、18.7%其他种族和4.4%混血构成。而西班牙裔或拉丁美洲人占了人口36.2%。而在65.6%白人当中,有9.2%为德国人、6.9%英国人和6.1%爱尔兰人。于1,545,387居民当中,有67.2%母语为英语和27.7%为西班牙语。[9]
在506,218住户中,有38.90%拥有一个或以上的儿童(18岁以下)、56.5%为夫妻、12.0%为单亲家庭、而有26.4%为非家庭。其中20.7%住户为独居,9.3%为同居长者。平均每户有3.0人,而平均每个家庭则有3.5人。在1,545,387居民中,有30.3%为18岁以下、9.2%为18至24岁、28.9%为25至44岁、18.9%为45至64岁以及12.7%为65岁以上。人口的年龄中位数为33岁,而每100个女性就有99.1个男性。而每100个成年女性(18岁以上)就有96.8个成年男性。[10]
里弗赛德县的住户收入中位数为$42,887,而家庭收入中位数则为$48,409。男性的收入中位数为$38,639,而女性的收入中位数则为$28,032。里弗赛德县的人均收入为$18,689。约10.7%家庭和14.2%人口在贫穷线以下。
参考文献
编辑- ^ Kelly, David. Inland Empire's growth to continue.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10, 2008 [July 8, 2009]. ISSN 0458-30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30).
- ^ Native American Indian Resources web site; Federally Recognized California Trib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itch, pages v–viii.
- ^ Manfred Berg and Martin H. Geyer; Two Cultures of Rights: The Quest for Inclus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Modern America and Germa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 美国人口普查局. "2010 Census Gazetteer Files". 2012-08-22 [2024-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2).
- ^ "2010 Census P.L. 94-171 Summary File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3-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7).
-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 ^ (英文)Population Profile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英文)Census 2000 gatew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esident Population Data: Population Chang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0-12-23 [201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