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票是中国古代票号所发行的钞票,票面为银两的称为“银票”,为铜钱的称为“宝钞[1][2]或“钱钞[3]。最早银票作为纸钞出现于南宋,称作银会子,面额分一钱与半钱两种,作为票据则出现在北宋。钱钞与银票合称为钞票,清代银票虽作为纸币流通但在形式上为一种票据[4]

南宋银票会子
元朝宝钞
明朝大明宝钞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银票最早于北宋初年出现于四川成都,由商人自由发行,最初是为携带巨款的商人提供保管业务的银票铺户发行的,商人将钱财存放于银票铺户处,铺户将写有存放数额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交给存款人,存款人取钱时给付3%的利息,这就是最初的银票,但此时银票还未作为一种货币使用,而是作为一种存取凭据。之后,很多商人成立银票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银票存取方便,商人便使用银票进行大额交易,银票开始初步具备货币性质。

发展

编辑

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由于银票铺市场不规范,致使部分,益州知州张泳进行银票铺户整顿。银票铺户专由十六家富商经营,银票发行取得宋朝官方认可。

天圣元年(1023年),宋朝政府设益州银票务,并设监官1至2人主持。

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将“银票”改为“钱引”,钱引以缗为单位,制作精良,但钱引不许兑换,而且随意增发,造成其价值大跌,至宋嘉定时期,一缗值现钱一百文。

元朝银票制度进一步完善,马可波罗于《马可波罗游记》中介绍了中国银票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5]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由于缺铜制造银票,使用桑皮纸印刷,称大明宝钞,然而由于银票只发行不回收,所以造成明朝银票流通过多,通货膨胀正德年间实际上已不再流通。

清朝最初不发行银票,后因国家经济困难,于咸丰三年(1853年)发行户部银票,以银两为单位,上书满文汉文两种文字,后又发行大清宝钞,同时,民间也发行银票,称“私钞”,质量较差,且有滥发现象。[6]

废止

编辑

官方发行的银票由于面额复杂,很快就贬值,清政府于同治后,官方停止发行银票,之后的中华民国不再发行银票。[7]

历史意义

编辑

银票是世界上第一种纸币,是货币史的一大进步,他的出现,使货币变得更容易携带,同时弥补现金的不足。银票的印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印刷水平,在对中国印刷史、版画史的研究中也有一定意义。

请参阅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11-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2. ^ 元史˙卷九十三˙食货志一:“世祖中统元,始造交钞,……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3. ^ 《宋史·王安礼传》:“向所患者用不足,朝廷今捐钱钞五百万缗,以供军食有余矣。”
  4. ^ 票据常见有三种,即:汇票、本票及支票。为一种有价证券
  5. ^ 元代“至元通行宝钞”双面铜钞版解读. [201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6. ^ 纸币、邮票及其它证券的印刷. [201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闲话干崖宣抚司银票.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