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
(重定向自铸造)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大陆的史前人类约在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铸造是指将金属加热后变成熔融的金属液体,在熔融状态时将其倒入预先做好的铸模内,待其冷却凝固后取出,除去浇冒口等,即得所需之铸件。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铸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现在比较少会用到人手进行铸造,大部分的工厂为了节省人力,所以大多都是用机器进行铸造的过程。铸造常用于制造形状复杂或大型工件、承受静载荷及压应力的机械零件,如床身、机座、支架、箱体等。
铸造材料
编辑铸造种类
编辑- 金属模铸造法
- 砂模铸造法(Sand Casting)
- 利用砂作为铸模材料,依不同成分的砂可再细分为湿砂模铸造法(Green Sand Mold)、表面干砂模铸造法(Dry Sand Mold)等等,但并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铸造。
- 好处是成本较低,因为铸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复使用;缺点是铸模制作耗时,铸模本身不能被重复使用,须破坏后才能取得成品。
- 脱蜡法(Investment casting、Lost-wax casting)
- 这方法可以为外膜铸造法和固体铸造法。
- 先以蜡复制所需要铸造的物件,接着将蜡型组树沾附粘结剂与防火材料,放置干燥,使以蜡制的复制品覆上一层外膜称为“壳模”,一直重复步骤直到壳模强度足以支持铸造过程(约1/4寸到1/8寸),然后放入高压脱蜡机,通入蒸汽加热,使蜡质熔化、排出,并抽离铸模。其后铸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温烧结,增强硬度后方可用以铸造。烧结温度视浇注金属的材质在 700度~1,100度之间,进行时间为20分钟~60分钟。最后用手工具等物理的方式敲除壳膜,即可取出成型的铸件。
-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更可用作高熔点金属(如钛)的铸造。但由于防火材料价格颇高,而且制作需要多次加热和复杂,且成品通常需要后加工,故成本颇为昂贵。[1]
- 古代中国青铜器最主要的成形方法。
缩孔和缩松
编辑液态金属在铸型内凝固时,如果收缩得不到补充,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将形成孔洞,称为缩孔,分集中缩孔和分散缩孔两类。分散缩孔通常称为缩松。缩孔形状呈到圆锥形,其内表面粗糙。[2]
参考文献
编辑- ^ 加点制造. 老師傅的40年藝術品脫蠟鑄造工藝—日營五金鑄造廠. 加点制造. [2022-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 ^ 蒲永峰; 梁耀能. 机械工程材料.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97. ISBN 9787810825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