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重定向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07年11月20日)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是埃及学者艾哈迈德·爱敏所著,编撰于20世纪上半叶,共八册。该书内容涉及范围甚广,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活动、教派发展等方面,是为研究伊斯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籍。而中文翻译本,则由80年代起,由北京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至今。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的编撰
编辑原因
编辑艾哈迈德·爱敏是重要的伊斯兰学者,并曾学习西方思想。他钻研学术以后,感到许多阿拉伯文著作,在东方不易找到,在西方郤得到翻译和印行。另外,西方学者的有关伊斯兰学问的译著及诠释中,往往出现错误,有的出自无心,有的蓄意歪曲。艾哈迈德·爱敏便决心整理古籍,著书立说。[1]
过程
编辑公元1926年,艾哈迈德·爱敏在开罗大学任教后,与友人塔哈·侯赛因及阿巴底分工合作,编写多卷本的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化著作,由阿巴底写政治史,塔哈·侯赛因写文学史,艾哈迈德·爱敏写文化史。后来,仅艾哈迈德·爱敏坚持下去,他在浩如烟海的阿拉伯史料中钻研考证,于去世(公元1954年)前不久基本完成了这部史籍。[2]
内容
编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共分八册,每册都按不同的伊斯兰历史发展时期进行论述:
- 第一册(黎明时期),载述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社会、文化、学术、宗教活动,以及伊斯兰初期的法律、教派及它与希腊、罗马、波斯文化的关系。
- 第二册(近午时期)第一卷,阐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公元750年-847年)百年间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 第三册(近午时期)第二卷,详细介绍了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百年间的清真寺教育及学术文化活动。
- 第四册(近午时期)第三卷,阐述阿拔斯王朝前期,即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教义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各个伊斯兰教派系的发展史。
- 第五册(正午时期)第一卷,阐述公元9世纪中叶至11世纪初,阿拔斯王朝步入衰落阶段,而伊斯兰文化却发展至鼎盛的历史。
- 第六册(正午时期)第二卷,描述及分析了公元9世纪中叶至11世纪初,经注学、圣训学、教法、历史学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代表人物。
- 第七册(正午时期)第三卷,是安达卢斯(Al-Andalus,即伊比利半岛)的专辑,阐述了倭马亚王朝征服安达卢斯至阿拉伯人被逐的8个世纪(公元711年-1492年),安达卢斯的学术发展、社会生活、宗教等方面的历史。
- 第八册(正午时期)第四卷,考察及介绍伊斯兰主要教派什叶派、逊尼派等在阿拔斯王朝后期的发展及分歧,以及它们的主要教义、名人及文学等。另外,在该册的附录中介绍了伊斯兰历6世纪(公元12、13世纪至近代启蒙时期的学术及宗教活动等,并且探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衰落的原因。
学术价值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2007年11月24日) |
在阿拉伯学术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获得甚高的评价,学者们认为它“是用最可靠的史料写成的,文字畅达,见解精辟”(穆斯台法·西哈比);“本书对阿拉伯、穆斯林的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作了前无古人的研究与论述”(豪哈桑·赞雅特);“这部巨著是考察伊斯兰文化的灯塔”(爱哈迈德·福瓦德);“读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从那些大量的考据与研究的背后,看到抹去了阿拉伯思想面貌上的灰尘后,显露出来的阿拉伯的真实灵魂的闪光”(台木尔);“是献给当今世界的一部最珍贵、最丰富、最不朽的宝藏”(塔哈·侯赛因)。[3]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黎明时期),【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纳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二册(近午时期)第一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史希同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三册(近午时期)第二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向培科、朱凯、史希同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四册(近午时期)第三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五册(正午时期)第一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史希同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六册(正午时期)第二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赵军利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七册(正午时期)第三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史希同、张洪仪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八册(正午时期)第四卷,【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史希同、张洪仪译,纳忠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