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阿拉姆哈勒法岭战役(英语:Battle of Alam el Halfa)在1942年8月30日-9月5日期间于艾尔阿拉敏南部的沙漠中爆发,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战场诸战役的一部分,由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团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军第8军团发起的一次旨在围歼后者的行动。这是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军队在埃及、叙利亚地区主动发起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隆美尔原计划在同盟国增援到来而导致轴心国无法在非洲获得胜利之前借由这次战役击败第8军团。

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一部分
Karte - Schlacht bei Alam Halfa (1942)
战场地图
日期1942年8月30日-1942年9月5日
地点
结果 盟军战略性胜利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国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意大利王国 埃托雷·巴斯蒂科
纳粹德国 埃尔温·隆美尔
纳粹德国 弗里茨·拜尔莱因
兵力
英军第8军团(埃及军团):4个师(约略45,000人) 非洲装甲集团军:6个师
伤亡与损失
1,750人阵亡、重伤或被俘
67辆战车
67架战机[1]
2,930人阵亡、重伤或被俘
49辆战车
36架战机
395辆军用车

由于德国非洲军团的计画事先被盟军“超级机密”破获并提前告知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决定在南部战线上留开一个缺口,并在距离前线32公里的阿拉姆哈勒法岭附近部署了他手头大部分的装甲部队和火炮。在这种新的战术中,蒙哥马利刻意让己方的战车成为固定火力点来执行反战车任务,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在运动战中集中使用来输出火力。在此次战役中,随着德国非洲军团对阿拉姆哈勒法岭进攻的失败,以及后勤补给的情况愈发短缺,隆美尔最后不得不下令德国非洲军团撤离战场。蒙哥马利并没有利用这次防守的胜利来扩大战果,而是继续有条不紊地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艾尔阿拉敏战役增强自身实力;而纽西兰第2步兵师则在伯纳德·弗莱博格中将的带领下,对意大利军阵地发起了一次未遂的反击,损失惨重。

本场战役以轴心军的进攻失败而告终,在李德·哈特所编纂的《隆美尔战时文件》中,隆美尔将战役的失败归因于三点:1. 英军阵地构筑的坚固性与侦察报告不符、2. 英国皇家空军对制空权的完全掌握、3. 轴心国承诺的燃料补给不曾运达。(隆美尔并没有意识到盟军“超级机密”的作用)。根据该书记载,在这次进攻失败之后,隆美尔自己也承认轴心军攻占苏伊士运河地区的最后希望破灭了,并且得出“由于英美两国强大的工业力量,我们非失败不可了。”的结论。该书中的弗里茨·拜尔莱因将军附注,认为盟军的空中优势和地毯式轰炸对隆美尔的作战观点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在接下来的1944年中影响了他对于轴心国“大西洋防线”的战略防御部署。隆美尔也提及这次失败的进攻,对北非轴心国军队的机动力量形成巨大的削弱,迫使他终止了进攻行动,而为了适应盟军日益增长的空中力量,他不得不将部队在一定范围内分散布置,而这次战役的失利也远不仅是战术失败和战术后撤。阿拉姆哈勒法岭战役的失败使得隆美尔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运作能力,也让他失去了保住轴心国在非洲势力的能力——轴心国对非洲的战略目的将永远无法达成。

战役背景 编辑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后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十分疲惫,1942年7月双方在阿拉曼地区开始进入了对峙阶段,这是隆美尔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状——“在向阿拉曼的进军之中,我最努力要避免的事情就是使战争在阿拉曼一线‘停滞’下来,而变成一个具有固定防线的机械化静态战争。”他认为英军曾受过这种“机械化静态战争”的高度训练,并能充分发挥自身坚持忍耐的优势而避免缺乏机动性和弹性的劣势。在8月9日和空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的交流后隆美尔似乎对于战局还抱有一丝希望——事后来看这种希望当然是赌徒式的一种侥幸心理,但不得不承认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这种侥幸让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对阿拉曼地区的英军再次发起赌博式的阿拉姆哈勒法岭战役。

战役发起的另一部分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双方对峙阶段的军备竞赛让隆美尔和非洲军处于巨大的补给压力和装备劣势中——如果不在9月同盟国的大量补给与装备到来之前发起进攻,情况会更加糟糕。非洲军在对峙过程中得到的补充远逊于英军,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进入阿拉曼地区大大拉伸了非洲军的补给线,从托布鲁克班加西港、的黎波里距离前线的距离分别长达640公里、800公里和1300公里(的黎波里因距离太远几乎无法作为补给点使用);二是港口补给的组织及其低下,在《隆美尔战时文件》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德意联军在协调补给方面的混乱,例如地中海船只的调派权被意大利最高统帅部控制、两军物资和人员的运输优先存在矛盾、船只装卸的速度缓慢导致港口的吞吐量受到困扰,而港口的防空问题又让补给的装卸与运输效率进一步打折(不过因为隆美尔始终没有意识到“超级机密”在帮助英军接获情报方面的帮助,隆美尔在书中把这种情况归因于“意大利内部腐朽的政治体制原因”或者是夸张的“意大利人通敌”的结论并不具备说服力);三是英国皇家空军的持续空袭

但是非洲军团的军事物资在地中海被盟军马耳他岛派出海军空军攻击后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所有非洲军团军事物资须远从班加西车运至,德军特工侦知即将有10万吨英国军车抵达北非战场增援助战[2],在知悉英军补给越来越丰沛时,隆美尔决定先攻击英埃联军。

盟军的防御计划 编辑

 
盟军的25磅大炮

从8月13日起,英国第8军团改由伯纳德·劳·蒙哥马里陆军中将(后来被晋升为英国陆军元帅)指挥,蒙哥马里预计轴心国一轮新的进攻即将来临,他在视察前线后简化盟军的计划。

北部地区(大约从阿拉姆哈勒法岭至海岸线)由英国第30军防守以迎击轴心国的主要进攻,在阿拉姆哈勒法岭以南的一个坚强的哨所(新西兰哨所)由英国第13军之北翼防守,由于南面平坦的地形令守军难以对抗一次装甲突击,蒙哥马里选择在由新西兰哨所至奎塔拉洼地附近的奎塔拉哨所的15英哩防线上以部署轻度防御以迎击隆美尔的进攻。

前线上布置地雷及铁丝网而英军第7装甲师则在此区提供机动防御,由于只部署火炮及轻型坦克,他们没有预计可以粉碎一次装甲突击,但可以骚扰轴心国军队的侧翼及补给线,当进攻部队转向北面及指向在第8军团战线侧边的阿拉姆哈勒法岭时,它们将进入主要防御区域,在这里蒙哥马里选择集中他手中的大部分中型及重型坦克(集中在英军第22装甲旅)和反坦克炮以等待轴心国的进攻,在英军装甲部队背后的高地上,是英军第44步兵师的两个旅及集中师团及军的火炮[3],而英军第10装甲师已经在尼罗河三角洲整补以装备配有有效的75毫米火炮的M3李/格兰特坦克,当完成后便前往阿拉姆哈勒法岭布防,大部分英军第8装甲旅在8月30日到达以部署在第22装甲旅的左边,而第23装甲旅则最迟在9月1日填补在其右边的空隙[4]

克劳德·奥金莱克自己的计划和蒙哥马里的方向大致相同,但他亦有一系列的应急计划,以应付防线被突破后的局面,包括在亚历山大港及开罗的防守工作,这做成了指挥官之间对防守艾尔阿拉敏或撤退的意向的不一致(这在6月底时就有关防守马特鲁港的问题已经出现过),蒙哥马里的简化是放弃其它选择及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其选定之地区,这影响他解释其意图给其上司及部署一些单位到前线圈(如英军第44步兵师),而这是之前保留下来以应付应急计划。

之后,Ultra截听证实了英国有关隆美尔进攻方向的情报。

战斗序列 编辑

参与战役的陆上兵力是[5]

同盟国 编辑

英国第8军团伯纳德·劳·蒙哥马里中将

英国第13军

轴心国 编辑

德国非洲装甲军团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

德国非洲军瓦尔腾奈宁直至在8月30日受伤后由弗里茨·拜尔莱因代替)
意大利第20装甲军
意大利第10摩托化军

坦克力量 编辑

在1942年8月非洲装甲军团共有34辆轻型及193辆中型坦克,其中有27辆是配备了一门75毫米KwK 40 L/43炮的新型四号坦克F2型,这比盟军的坦克有更大的射程范围,另有243辆意大利坦克,但大部分均是落伍的M13/40坦克[6]

同时,盟军共有712辆坦克[7],其中500辆将参加该战役,其中大约170辆是M3李/格兰特坦克,是当时盟军最好的坦克;余下的是轻型及其它中型坦克(斯图亚特坦克十字军坦克)和步兵坦克维克斯坦克)。

进攻 编辑

 
在埃及沙漠上作战的英军M3李/格兰特坦克,在M4雪曼坦克到达前,这是盟军在北非最优秀的坦克

进攻在8月30日晚上展开以取得满月的优势,开始时战况已对隆美尔不利;英国皇家空军对轴心国车辆集结地进行猛烈轰炸,皇家海军的大花青鱼式鱼雷轰炸机投下照明弹给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及火炮照射目标;还有,地雷阵密度是由稀疏到密集,英军在地雷区的单位是第7装甲师的两个旅(第7摩托化旅及第4装甲旅),它们得到命令在撤退前给予敌军最大杀伤,它们完成任务及轴心国的损失开始上升,包括内林将军在空袭中受伤及第21装甲师师长冯·俾斯麦少将在迫击炮攻击中阵亡。

虽然面对这些困难,隆美尔的部队在翌日中午突破盟军的战线,英军慎重地后撤,但隆美尔因非洲军燃料短缺而被阻延,这个原因加上英军第7装甲师继续其侧翼进攻令隆美尔转向北面指向蒙哥马里的侧翼,这比原定的偏向西面及直接陷入英军在阿拉姆哈勒法岭的预定防区内,坚守岭内的是英军第22装甲旅的92辆M3李/格兰特式和74辆轻型坦克,加上有英军6磅反坦克炮及英军第44步兵师和新西兰第2师的战防炮支援[8]

当装甲部队到达阿拉姆哈勒法岭时,四号F2型坦克在远距离开火及击毁一些英军坦克,英军的M3李/格兰特坦克受制于装在车身的大炮,这限制了必须等待敌人进入正面范围内,它才能从车身上开火,当德军进入射程范围内,英军立即开火及德军坦克被击中,德军意图攻击英军侧翼的行动被反坦克炮挫败,到夜幕降临时德军装甲部队后撤,在战事中,德军损失了22辆坦克而英军损失了21辆[9]

入夜后,大花青鱼式鱼雷轰炸机及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重临攻击轴心国军的补给线,令它们没有喘息之机,这增加了隆美尔的物资运输困难,令他不能得到意大利人承诺供应的汽油,因此跟着,在9月1日的进攻行动只有第15装甲师发动,它的进攻开始时尚且顺利,但很快便被英军第8装甲旅的侧翼进攻所阻止,德军损失较少,因为英军根据命令留下其坦克以应付即将来临的进攻。

空袭在整天持续及直至9月2日早上,由于明白到进攻已经失败及其部队留在突出部内只会令损失增加,隆美尔决定撤退[10]

隆美尔撤退 编辑

在给予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隆美尔解释其放弃进攻的决定是由于缺乏燃料、盟军的空中优势及突然增加的损失,在9月2日对轴心国的不利战况依然持续,第8轻骑兵团第4营(属于第4装甲旅)的装甲车突入轴心国的补给线及攻击300辆军车,击毁了其中的57辆,结果,意大利的装甲部队被调来保护补给线及阻止新的进攻。

 
一架英国皇家空军马田·巴尔的摩轰炸机,巴尔的摩及DB-7道格拉斯轰炸机在日间飞行和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大青花鱼式鱼雷轰炸机在晚间巡航,以对德国非洲军团保持一定的压力

双方在第二日不太积极,除了在空中,在这里沙漠空军共有167架轰炸机及501架战斗机[11]

蒙哥马里明白到德国非洲军已经撤退,他策划英军第7装甲师及新西兰第2师进行反攻,但要避免出现重大伤亡。

当第7装甲师的行动只是骚扰性的袭击时,新西兰第2师发起重大进攻,共有2个旅参加,在装甲部队支援下,向南越过非洲军的补给线及在盟军战线以东弧立它们,在9月3日晚上开始,进攻开始受阻及完全失败,皇家坦克旅的46辆维克斯坦克在黑暗中被击毁,其中12辆是因为陷入地雷区而损失的,第90轻步兵师在步兵凶猛进攻下损失了972人,因而不能阻止隆美尔逃脱[12]

新西兰师的另一个旅在晚间的进攻被弗里茨·拜尔莱因中将的部队挫败,[4]当时的印度第10步兵师正在塞浦路斯,因此在新西兰师北面布防的是印度第5步兵师(这个师在9月9日被印度第4步兵师所取代):

我们德意志国防军对印度第10步兵师的进攻,主要是集中在敌人为对战线中央进行反攻而集结的地区,导致集结在这里的敌人单位分散,还有,由其它单位为攻击我军侧翼的进攻,特别是新西兰人,因为太弱而未能做成突破—他们因而被挫败,另一个针对意大利第10军的晚间进攻导致英国人的大量损失,数不清的敌人在战场上倒卧死亡及俘虏了200人,包括新西兰第6步兵旅的指挥官克利夫顿少将。

当为消灭掩护德军撤退的意大利第185闪电伞兵师及第132阿里亚特装甲师失败后,蒙哥马里决定停止进攻,非洲军因而可以撤退,但遭到沙漠空军的攻击,在24小时内损失了957人[13],到9月5日,轴心国的军队几乎退回到原出发地及战役结束。

总结及损失 编辑

在战役中盟军共损失了1,750人,而轴心国损失了2,930人,盟军坦克的损失数字比轴心国的多,但双方在坦克损失数字上的差距比过去小得多,而英国皇家空军的猛烈攻击令非洲装甲军团损失了很多运输车辆。

这是轴心国在北非战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最后盟军在强大的空中火力及取得制空权下获得胜利。

在战役中对蒙哥马里之领导的批评很多[14],特别是他选择避免损失,当非洲军被困在地雷区及阿拉姆哈勒法岭之间时,他阻止英军坦克攻击非洲军,在弗里德里希·冯·默尔勒辛英语Friedrich von Mellenthin装甲战役英语Panzer Battles一书中描述了一幅有关装甲师团戏剧性的图昼,因缺乏燃料、遭受猛烈轰炸及受到英军猛然反击而撤退。

蒙哥马里的回应指出英国第8军团正在改革之中,加上他刚刚到达、部队缺乏训练,没有作好发动攻势的准备,因此蒙哥马里坚持不将其装甲力量投入没有希望的战斗中以对抗隆美尔的反坦克炮火,而这些是以往经常发生的,令主动权落入轴心国手中,隆美尔也确实向阿尔贝特·凯塞林抱怨说:“猪猡现在不进攻了!” [15]

新西兰的进攻失败证明了蒙哥马里之战术的正确,他拒绝跟着敌人的节奏战斗令他可以保留力量以进行决定性之进攻,这就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参考 编辑

附录 编辑

  1. ^ Buffetaut pp.90-91
  2. ^ Carver p.48
  3. ^ Walker, Ronald p. 45.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6). 
  4. ^ 4.0 4.1 Roberts and Bayerlei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0-21.
  5. ^ Buffetaut pp. 85-86
  6. ^ Buffetaut p. 85
  7. ^ Conetta et al.
  8. ^ Carver p.58
  9. ^ Carver p.62
  10. ^ Carver p.67
  11. ^ Carver p.67
  12. ^ Carver p.70
  13. ^ Buffetaut p. 90
  14. ^ Carver p.181
  15. ^ Walker, Ronald p. 180. [2008-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2). 

参阅 编辑

  • Latimer, Jon (2002); Alamein; John Murray

参考联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