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熙
陈树熙,台湾作曲家、指挥家。
陈树熙 | |
---|---|
音乐家 | |
英文名 | Chen, Shu-Si |
国籍 | 中华民国 |
出生 | 1957年9月21日 |
职业 | 作曲家、指挥家 |
教育程度 |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奥地利维也纳音乐院作曲、指挥文凭 |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国立维也纳音乐学院指挥文凭和作曲文凭毕业,在指挥、作曲、著作、翻译、教学、艺术行政、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制作各领域,皆有相当的知名度与活动力。曾经先后担任过国家音乐厅交响乐团(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现在的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副指挥、副团长,高雄市交响乐团团长,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副团长,曾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专任副教授兼系主任。2016年3月1日起任职于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团长,2017年3月1日归建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
曾经跟随游昌发、Francis Burt 教授学习作曲,随萧滋及Karl Östereicher 教授学习指挥;历年来曾经先后获得过“齐尔品作曲比赛”首奖(1985),台湾省交响乐团第二届征曲比赛第二奖(1993),以及多次文建会的年度甄选奖,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演出。在指挥方面,也曾经担任东吴大学管弦乐团、高雄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屏东县青少年管弦乐团的指挥,并且曾经客席指挥过山东交响乐团、日本仙台爱乐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河北省交响乐团、俄国Voronehz 爱乐管弦乐团等乐团。
谱曲作品有《六堆即景》、《八音协奏曲》、《布农传奇》、《云豹之歌》、《桐花组曲》、《山歌》、古琴协奏曲《琅琊行》等。近期作品2016年1月12日发表《众神出巡》,由台北市立国乐团演出,并录音由SONY发行,作品《龙凤呈祥》在2016年底由国家交响乐团录音发行。
著有《音乐欣赏》等书。
生平
编辑1972年,陈树熙十五岁高一时开始随林运玲学习钢琴。十六岁时曾试图随游昌发学习作曲,然因准备大学联考而未果。高三准备联考期间的陈树熙并未中断与音乐的接触,他利用夜间在家中准备考试时聆听了大量的古典音乐。 1975年陈树熙考上台大外文系,再度与游昌发取得联络并开始学习作曲。在台大期间除持续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外,亦指挥过管乐队,大三时参加亚洲作曲家联盟作曲比赛,获得钢琴组第二名。1979年陈树熙从台大毕业,进入示范乐队服役。适逢新象在1980年于台北举办规模庞大的第一届“国际艺术节”并且需要示范乐团支援,陈树熙在这个机缘下开始从事乐团的行政事务,包括谱务、场务等工作;同时间,陈树熙亦在“国际艺术节”期间协助制作节目单与撰写乐曲解说,启发了自己书写音乐的才华,亦因示范乐队当时必须替军中的莒光日节目录制音乐,陈亦得以发挥自己的作曲长才,替乐队编写大量的音乐,奠定管弦乐写作的基础。 1981年退伍的陈树熙除继续参与协助“国际艺术节”外,亦在上扬唱片公司担任编辑工作,整理唱片目录。透过这份工作,他收集了相当多的黑胶唱片并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1981到1982年间,他拜萧兹为师学习指挥,准备前往维也纳留学。
1982年,陈树熙同时考取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院的作曲与指挥两个主修。作曲师承Francis Burt ,指挥师承Karl Österreicher。由于作曲主修本该修习八年,陈树熙从第五学年开始就读时必须在第一年修毕高达上百个学分,却因而得以深化对奥国音乐理论的基础。第二年之后到毕业(1983年到1985年)的学业均获得奥地利“阿班•贝尔格基金会”(Alban Berg Stiftung)的奖助。在Burt教授的指导下,陈树熙学会德国传统“发展”式的作曲技巧与理念。求学期间曾经参加1984年的文建会作曲比赛,在独奏、室内乐与管弦乐组均获得奖项,1985年又以钢琴曲《清平乐》获得“齐尔品作曲比赛”(Alexander Tcherepnin Composition Competition)的首奖。这段时期,陈树熙也接触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音乐和乐器,开始思考身为一位华人作曲家的自我美学和文化发展方向。 陈树熙于1985年获得作曲与指挥双学位后回到台湾。适逢教育部于1986年成立联合实验管弦乐团(今国家交响乐团NSO),便入团担任行政并于隔年起担任乐团助理指挥,替该乐团的组织运作立下相当的基础。1996年起(至1999年)担任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今国立台湾交响乐团)副指挥,开始有机会亲身见识台湾各地的风土民情与音乐文化。1998年受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委托指挥新编交响化国剧《曹操与杨修》,引起广大回响,对陈树熙的创作生涯而言,亦是第一个以音乐结合中西文化的重要经验。2000年起(至2008年)担任高雄市立交响乐团团长,负责乐团营运管理与指挥工作,在任期间以客家、原住民、歌仔戏音乐元素,创作多首结合西方管弦乐团之作品。从这些委托创作中,陈树熙见到结合华人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可能性,并且继续朝此方向发展。
书籍
编辑- 1983年《赋格》(译作)
- 1994年《西洋音乐百科全书》(译作)
- 1995年《音乐欣赏》
音乐作品
编辑大型乐团
编辑- 1984 《快板》
- 1986 《无题之二》
- 1988 《清平乐》(改写自同名钢琴曲)
- 1991 《古风 (慨世)》为男声朗诵者、古琴、洞箫及管弦乐团
- 1993 《闲梦远》 1.〈梦回紫禁城 - 怀古兼悼六四〉 2.〈烟雨江南 - 轻风细雨催客愁〉 3. 〈日落大黄河 - 调寄“河殇”〉
- 1995 《高山之歌》
- 1996 《桃花流水》 1.〈辛夷坞〉 2.〈桃花流水〉
- 2000 《只是近黄昏》
- 2001 《千里落花风》(改写自《无题之二,作品6》)
- 2002 《解释春风无限恨》
- 2004 《山歌》
- 2007 《高雄风情画》为钢琴独奏与管弦乐团 1.〈打狗之歌〉 2.〈阿伯勒花之舞〉 3.〈爱河灯会〉
- 2007 《六堆即景》 1.〈前堆-麟洛:“卖茶调”的联想〉 2.〈后堆-内埔:海军陆战队的龙泉〉 3. 〈右堆-美浓:黄蝶谷的蝴蝶〉 4. 〈先锋堆-万峦:三只小猪的猪脚联想〉 5.〈中堆-竹田:米仓与农田〉 6.〈左堆-佳冬:狂飙山歌〉
- 2007 《阿里山的登山小火车》
- 2007 《布农传奇》
- 2007 《云豹之歌》 1.〈快乐歌〉 2.〈情歌〉 3.〈鬼湖恋 〉 4.〈结婚歌〉
- 2007 《歌会》
- 2007 《八音协奏曲》
- 2009 《来自台湾的高山与原野》
- 2009 古琴协奏曲《琅琊行》
- 2009 《侠骨柔情》
- 2010 《众神出巡》
- 2010 《桐花组曲》 1.〈洒落的缤纷〉 2.〈桐花婚礼〉 3.〈桐花盛开的古道〉 4.〈歌会〉
- 2010 《客家狂想曲》
室内乐
编辑- 1984 《弦乐四重奏》
- 1987 《无题之三》
- 1988 《调赋秋声》
- 1988 《悲歌》
- 1988 《四瑞纹》为打击乐团
- 1989 《钢琴三重奏:山地即景》
- 1991 《无题之四》为古筝.、洞箫与打击乐
- 1996 两首《民谣风幻想曲》为小提琴与钢琴(第一首《客家幻想曲》改写成《两首幻想曲集,作品36》的第一首,第二首改编为《弦乐四重奏(2002)的第一乐章)
- 2000 弦乐四重奏-《“生日快乐”主题变奏曲-戏作》
- 2000 《四重奏》
- 2001 《弦乐四重奏》
- 2002 两首《客家幻想曲》(第一首改写自《两首民谣风幻想 曲,作品19》,第二首为新作)
- 2003 两首《客家幻想曲》为小提琴独奏、钢琴与弦乐团
- 2004 《乱弹随笔》为长笛与钢琴
- 2005 《平沙落雁》释绎𬙂
- 2009 《风雷引》为钢琴与击乐团
- 2010 室内乐《小玩意》
独奏曲
编辑- 1984 《钢琴组曲》为钢琴独奏
- 1984 《清平乐》为钢琴独奏
- 1986 《无题之一》为双簧管独奏
- 2000 《织锦》为钢琴独奏
- 2000 《钢琴音乐剧场-酒鬼》为钢琴独奏
- 2002 《钢琴曲集》为钢琴独奏 1.〈织锦I〉 2.〈织锦II〉 3.〈空谷回音〉 4.〈烟花三月下扬州〉 5.〈酒鬼〉
- 2004 《客家风情》为钢琴独奏 1.〈曲调〉(快板) 2.〈曲调〉(十二月古人) 3.〈曲调〉 4.〈采茶调〉 5.〈变奏曲:卖茶歌) 6.〈老山歌〉 7.〈山歌〉
- 2007 《遣怀》为钢琴独奏
人声
编辑- 1990 四首《姜夔歌曲》(依姜夔原词曲改作)
- 1997 歌曲《虞美人》
- 1998 《歌曲三首》 1. 〈歌〉(爱略特) 2. 〈恋〉(郑愁予) 3. 〈海边小树〉(朱沈冬)
- 2001 合唱曲《La Lai》
- 2002 《姜夔歌曲三首》 1.〈扬州慢〉 2.〈玉梅令〉 3.〈淡黄柳〉
- 2002 《歌曲六首》(1997-2002) 1.〈独坐敬亭山〉 2.〈客至〉 3.〈渔歌调〉 4.〈凤求凰〉 5.〈浪淘沙〉 6.〈虞美人〉
- 2012 合唱曲《来自台湾的高山》 1.〈摇篮曲〉 2.〈丰年祭〉 3.〈马兰姑娘〉 4.〈I-Naaw A-Maaw〉
戏剧、舞乐、配乐
编辑- 2002 儿童歌剧《父子进城记》
- 2002 儿童歌剧《布东来了》
- 2002 芭蕾舞剧《祭礼》(改写自《悲歌,作品10》及“桃花流水”,作品17)
- 2004 儿童歌剧《父子骑驴》(改写自36. 儿童歌剧《父子进城记》)
- 2004 《仲夏夜之梦》配乐
- 2005 芭蕾舞剧《倾城之恋》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台湾音乐群像 陈树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