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Laccocephalum mylittae)是麻盖菌属的可食真菌,在中国作为内服驱虫药物使用,同时也是澳洲原住民的食物之一。

雷丸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目: 多孔菌目 Polyporales
科: 多孔菌科 Polyporaceae
属: 麻盖菌属 Laccocephalum
种:
雷丸 L. mylittae
二名法
Laccocephalum 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ñez & Ryvarden (1995)

命名

编辑

学名:Laccocephalum mylittae (Cooke & Massee) Núñez & Ryvarden, 1995。根据其形态特征,Núñez及Ryvarden将其从多孔菌属Polyporus)移至麻盖菌属Laccocephalum, λάκκος麻点+κεφαή头,源于其带麻点的菌盖)。雷丸有地下菌核,为褐腐型木林腐朽菌,分布于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部,及中国。在澳大利亚俗称为“天然面包”(Native Bread)是原住民的食物之一。[1]

同物异名:Omphalia lapidescens (Horan) Cohn & Schroet., 1891;Polyporus mylittae Cooke & Massee, 1892;Polyporus mylittae Sacc., 1893。

医学价值

编辑

雷丸可用于驱杀多种寄生虫,如蛔虫绦虫钩虫等。其有效成分为一种中性蛋白酶,在肠道环境中能有效分解寄生虫的蛋白质(如绦虫头节)并致其死亡[2]。《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雷丸,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生山谷。”《本草纲目》:“雷斧、雷楔,皆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均认为其有杀虫功效。中国民间传说中,雷丸亦是驱除应声虫的药材。

别名:雷实、雷矢(《名医别录》)、竹苓(《本草纲目》:“竹之馀气所结,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1-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2. ^ Wang WJ, Zhu XY. The,Yao Xue Xue Bao,1989 24(2):151-4. Chinese.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雷丸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