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原(?—?),字休明晋朝燕国广阳人。元康年间,同郡人刘沈担任燕国大中正时,将霍原评为二品人才,但经司徒审核时未予批准,刘沈不服,上表申诉。晋武帝下诏让司徒继续讨论,中书监张华认为霍原是上品人才,晋武帝最终认可张华的评定,并征召霍原做官,但遭到霍原拒绝。后驻守幽州王浚图谋称帝,派人询问霍原的意见,霍原不回答,王浚不爽。当时有首童谣,内容有句叫做:“天子在何许?近在豆田中。”王浚以豆上有藿为由逮捕霍原并将其斩杀[1],还高悬其头颅[2]

延伸阅读 编辑

[]

 晋书·卷094》,出自房玄龄晋书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晋书》卷5:时王浚在幽州,以豆有藿,杀隐士霍原以应之。
  2. ^ 《晋书》卷94:霍原,字休明,燕国广阳人也。少有志力,叔父坐法当死,原入狱讼之,楚毒备加,终免叔父。年十八,观太学行礼,因留习之。贵游子弟闻而重之,欲与相见,以其名微,不欲昼往,乃夜共造焉。父友同郡刘岱将举之,未果而病笃,临终,敕其子沈曰:“霍原慕道清虚,方成奇器,汝后必荐之。”后归乡里。高阳许猛素服其名,会为幽州刺史,将诣之,主簿当车谏不可出界,猛叹恨而止。原山居积年,门徒百数,燕王月致羊酒。及刘沈为国大中正,元康中,进原为二品,司徒不过,沈乃上表理之。诏下司徒参论,中书监张华令陈准奏为上品,诏可。元康末,原与王褒等俱以贤良征,累下州郡,以礼发遣,皆不到。后王浚称制谋僭,使人问之,原不答,浚心衔之。又有辽东囚徒三百余人,依山为贼,意欲劫原为主事,亦未行。时有谣曰:“天子在何许?近在豆田中。”浚以豆为霍,收原斩之,悬其首。诸生悲哭,夜窃尸共埋殡之。远近骇愕,莫不冤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