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洋

月球表面的一块区域
(重定向自風暴洋 (月球)

风暴洋拉丁语Oceanus ProcellarumIPA/ˈsənəs prɒsɛˈlɛərəm/拉丁文意为“风暴之洋”)是月球近月面西侧,形成于31-35亿年前的一座巨大的月海。由于面积最大,它也是月球上唯一被称为"洋"的月海,横跨月球南北中轴线绵延达2500公里(1600英里)以上,其范围约40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

风暴洋
Oceanus Procellarum
风暴洋是月球上最大的月海。它的右上方则是另一较大的月海雨海,下方是较小的湿海
坐标18°24′N 57°24′W / 18.4°N 57.4°W / 18.4; -57.4
直径2,592千米(1,611英里)[1]
命名来源风暴之洋

名称来源

编辑

约翰·赫维留最先在其1647年的月图中提到它的拉丁名;1935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投票,正式认定其为国际标准名称[1]

表面特征

编辑

就像所有的月海,风暴洋也是由火山喷发涌出的古老玄武岩所构成,形成一块厚厚的、几近平坦的凝固岩浆区。然而,与月球上其他月海不一样的是,风暴洋可能不一定坐落于一座所确定的撞击盆地内。环绕它的四周,分布着很多较小的月湾月海,如南面的云海湿海;东北方被喀尔巴仟山脉隔开的雨海。在东北边缘坐落着32公里宽的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它被认为是月球近月面最明亮的月表特征[2]。同时,有着醒目射线纹的哥白尼环形山位于风暴洋的东侧边缘,清晰发亮的物质蔓延在较暗的地层上;风暴洋的北部边缘则坐落着露湾

形成起源

编辑
月球–风暴洋
古老的裂谷–四方形结构(可见的地形–圣杯号探测器,2014年10月1日).
古老的裂谷–背景.
古老的裂谷–特写(艺术想像图).
 
风暴洋接壤的重力异常区(红色)覆盖整个标高图.

风暴洋地层的绝大部分可能来源“阿里斯塔克斯高原”(Aristarchus plateau)火山喷发的熔岩。风暴洋中玄武岩总量约为8.7×105立方公里,将近月球总量的10%左右,这意味着该平原拥有月球上最大玄武岩区。

有几种有关风暴洋起源及相关月球近、背面不对称的假说。其中最可能的一种,认为风暴洋产生于月球近月面上一次古老巨大的撞击结果,撞击盆地的大小估计超过了3000公里,使它成为太阳系中最大的陨石坑之一,风暴洋仅是撞击坑的西北的一部分。

 
任务计划的阿波罗12号着陆点图(居中,1.75x1.75公里)。

该撞击可能发生在月球历史的极早期:当时,月球岩浆海仍然存在或部分存在,所沉积的5-30公里厚的地壳层在月球背面形成了高地。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所有相关的撞击结构如:撞击坑、中央峰等都将被后来的撞击和火山活动抹去。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是环风暴洋不相容成分的浓度(克里普矿物)及钙辉石含量较低[3][4]

风暴洋可能还形成于月球构造过程中所受到的非均匀加热[3]圣杯号探测器测绘了月球的重力梯度,发现了熔岩平原所覆盖区域四周类似裂谷的四方形结构,这表明该盆地的形成是源于月球内部对月表的冷热作用,而非通过一次会留下一座圆形弹坑的月表撞击[5]

其他假设包括对月球背面伴侣天体的后期吸积。后者假定,除了本月球外,还有另一颗形成于大碰撞碎片的较小卫星(直径大约1200公里)。几十万年后它与月球相撞并由于碰撞速度较小,因而简单地堆积形成了月球背面的高地[6]

人类探索

编辑

1966年1月31日,苏联无人探测器月球9号着陆到风暴洋,同年12月24日,月球13号也降落到那里。1966年6月2日,美国勘测者1号首次在风暴洋实现了软着陆,该探测器拍摄了11240张登陆点的照片,并测量了该地区的温度和雷达反射情况;次年4月20日,美国勘测者3号探测器降落在该地区,进行了月壤挖掘和分析;1969年11月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携载宇航员皮特·康拉德艾伦·宾也着陆在风暴洋,他们的着陆点距“勘测者3号”不到330米,取回34.6公斤月岩和月壤。现在那儿已被改称为知海。

2020年12月1日,中国无人探测器嫦娥五号在风暴洋西北方的吕姆克山附近软着陆,采集了2公斤的月壤,并于12月3日从月面起飞返回地球。

图集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风暴洋.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201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3). 
  2. ^ DK Space Encyclopedia: The Near Side of the Moon
  3. ^ 3.0 3.1 Nakamura, R.; Yamamoto, S.; Matsunaga, T.; Ishihara, Y.; Morota, T.; Hiroi, T.; Takeda, H.; Ogawa, Y.; Yokota, Y.; Hirata, N.; Ohtake, M.; Saiki, K. Compositional evidence for an impact origin of the Moon's Procellarum basin. Nature Geoscience. 2012, 5 (11): 775. doi:10.1038/NGEO1614. 
  4. ^ Byrne, C. J. A Large Basin on the Near Side of the Moon. Earth, Moon, and Planets. 2008, 101 (3–4): 153–188. Bibcode:2007EM&P..101..153B. doi:10.1007/s11038-007-9225-8. 
  5. ^ NASA Mission Points to Origin of "Ocean of Storms" on Earth’s Moon (新闻稿). NASA. 2014-10-01 [2014-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6. ^ Jutzi, M.; Asphaug, E. Forming the lunar farside highlands by accretion of a companion moon. Nature. 2011, 476 (7358): 69–72. PMID 21814278. doi:10.1038/nature1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