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植物

余甘子学名Phyllanthus emblica),叶下珠科叶下珠属,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南美台湾香港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以及中南半岛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区,多见于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2],也有人工种植。果实可以生食,味酸、微涩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余甘味,因而得名。可生津止渴。干叶可作枕头填料。亦可药用。

余甘子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科: 叶下珠科 Phyllanthaceae
属: 叶下珠属 Phyllanthus
种:
余甘子 P. emblica
二名法
Phyllanthus emblica

名称 编辑

庵摩罗果米含(广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语)、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噜公膘(云南瑶族)、滇橄榄油甘子(华南)[2]油甘潮汕话)、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语油柑)。

余甘子还曾以梵文译名“庵摩勒”或“庵摩罗迦”(梵语āmalaka)记载于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及明代姚可城的《食物本草》之中。梵语名也被马来语所借用,即马六甲树马来语Pokok Melaka),后来成为马六甲名字的起源。

特征 编辑

余甘子一般高约1至3米,生长于灌丛或疏林中。花期为4至6月而果期为7至9月。花小而黄绿色,在枝条上簇生,果实球形,直径约1.5厘米。叶片两列排,羽状复叶,叶线状长圆形,顶端钝圆或截平,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长0.8-2厘米,宽2-6毫米,干后浅褐色或带红色,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长1.2-2.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长0.5毫米,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一半以上,边缘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长圆形或匙形,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齿无瓣,子房卵圆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顶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丝合生成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顶端具短尖头。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约1.5厘米,外果皮肉质,浅绿色,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3]

名产地及风俗 编辑

油甘果产地与来源:原产于印度,随佛教传至中国,

  • 产于广东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谷饶狮头油甘为其中的一个名优品种,可鲜食,又可作加工后制成佐餐小菜,还可加工成高级蜜饯
  • 香港荃湾油柑头一带盛产油柑子,因而得名,亦有油柑头村
  • 在中国大陆,余甘子一般在秋分前后收获并上市,是中秋拜月佳果。
  • 在台湾大宗种植分布在台中彰化苗栗种植居多。
  • 可用食盐甘草白糖腌制成“咸油甘”和“甘草油甘”。印度南部一带也有将其制为腌制品的风俗。
  • 2023年初,油柑汁开始在华南流行,并从潮汕地区传播到深圳,并扩散至香港及整个大湾区。除了提供鲜榨果汁的果汁店以外,有商家亦把油柑汁商品化,推出枝装油柑汁饮品,以及为饮品店提供油柑汁作原材料。

功效与用途 编辑

在古印度疗法“阿育吠陀”中作为主要成分,被誉为印度圣果、救命果与绿钻石。在明代《本草纲目》称之“味甘寒、无毒,主风虚热,补益强气,久服,轻身,延年长” 油甘果的维生素C是柠檬的4.6倍;抗氧化力 (H-ORAC)是蓝莓的28倍,营养功效优于众多水果。油甘富含多酚、黄酮类、与维生素C等水溶性功效性成分,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编辑

  1. ^ Phyllanthus emblica information from NPGS/GRIN.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6). 
  2. ^ 2.0 2.1 昆明植物研究所. 餘甘子. 《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全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10-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中文(简体)). 
  3. ^ 余甘子 Yuganzi. [2012-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5).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余甘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