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
位於臺灣澎湖馬公的水塔
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是位于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供水系统水塔,2002年(民国91年)12月13日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
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 | |
---|---|
位置 | 澎湖县马公市中兴里介寿路和民族路交叉口[2] |
建成时间 | 1960年(民国49年)[2] |
公众参观 | 开放时间:使用中[1] |
官方名称 | 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 |
类型 | 登录等级:历史建筑[2]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2] |
详细登录资料 |
历史
编辑澎湖居民自古以井水作为民生用水来源[3],日治时期由于马公港被指定为特别贸易港中介台湾与中国大陆、马公要港部进驻等因素,马公经济、交通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传统城镇脏乱狭隘、人口流动引起疾病传染等问题,使政府开始推动公共建设、公共卫生措施,建立现代化供水系统即为其中之一[3][4]。日治时期建立了第一水源地(参见马公水道贮水隧道)、第二水源地(位于文澳)、马公水道[4]等设施,1934年(昭和9年)12月时一天可以供水1300立方米、供10000人使用[3]。
战后时期1945年(民国34年)时马公自来水用户有687户,装表率为94.2%,但由于第一水源地部分水井无法使用、用水人口增加、曾发生水荒等因素,政府陆续开凿深水井[3]。1960年(民国49年)马公镇自来水厂于第一宾馆附近凿新水井,并于介寿路和民族路路口处设置第三水源地,配置直径10米、高17米、可贮水1000吨(1000立方米)的1座配水塔,先以马达抽送水源至17米高的配水塔贮水槽中贮存,再运用地势高低差及水压将水配送到马公市区 [1]。第三水源地于1963年(民国52年)完工,使马公市区可以全日供水,不过因为水量只能应付需求,政府仍持续开凿深井、建设水库,如成功水库、兴仁水库、东卫水库等[3]。
2002年(民国91年)12月13日此水塔登录为澎湖县历史建筑[2]。根据《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记载,第三水源地深水井大都已停用,只剩下第一宾馆庭园内北侧的16号深水井尚在服役;此配水塔也不再贮存深水井水源,而是连接自来水公司管线、做为调节功能。[1]
参考文献
编辑- 张玉璜,《妈宫(1604-1945):一个台湾传统城镇空间现代化变迁之研究》
- 蔡兴达,《日治时代马公水道贮水隧道系统创建历史沿革》
- 引用
- ^ 1.0 1.1 1.2 陈英俊、高启进、林文镇、郭金龙. 《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县马公市: 澎湖县政府文化局. 2010-12: 106–107.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2.3 2.4 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噸配水塔.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1-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3.2 3.3 3.4 林文镇、叶茂生 (编). 《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五輯‧馬公朝陽里、陽明里》. 澎湖县马公市: 澎湖县马公市公所. 2006-07: 60–61. ISBN 9789860056105 (中文(台湾)).
- ^ 4.0 4.1 许雪姬总编纂、张玉璜编纂. 《續修澎湖縣志‧卷八城市志》. 澎湖县马公市: 澎湖县政府. 2005-07: 44–45. ISBN 9860015155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马公市第三水源地一千吨配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