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生物物理学家(1906—1981)
(重定向自马克斯·德尔布吕克

马克斯·路德维希·亨宁·德尔布吕克(德语: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1906年9月4日—1981年3月9日),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家,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共同获奖者之一。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诺贝尔奖得主
Max Delbrück
1940年代早期照片
出生(1906-09-04)1906年9月4日
德意志帝国柏林
逝世1981年3月9日(1981岁—03—09)(74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物理学家

家族

编辑

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柏林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汉斯·德尔布吕克;母亲则是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的孙女。

他的兄弟尤斯图斯·德尔布吕克(Justus Delbrück)是一名律师,与姊妹埃米·邦赫费尔(Emmi Bonhoeffer),以及姻亲克劳斯·邦赫费尔(Klaus Bonhoeffer,同时也是神学家迪特里希·邦赫费尔的兄弟),曾参与抵抗纳粹运动。

生平与研究

编辑
 
范德堡大学巴特里克大厅的一块纪念牌匾,纪念分子生物学先驱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的一生。(参见面貌图)

德尔布吕克原来在哥廷根大学所研读的科目是天文物理学,后来转向理论物理学。他在1930年获得Ph.D学位之后,便周游于英国丹麦瑞士。这段期间,他遇见了沃尔夫冈·包立尼尔斯·波耳,这两位对生物学感到兴趣的物理学家,使德尔布吕克也开始注意起生物学。他在1930年回到柏林,担任莉泽·迈特纳的助理。

到了1937年,德尔布吕克前往美国,并进入了生物学领域,于加州理工学院研究果蝇遗传学。同时也逐渐认识细菌噬菌体(一类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1939年,他与埃利斯(E. L. Ellis)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标题为《噬菌体的生长》(The Growth of Bacteriophage),指出这类病毒的繁殖方式为“单一步骤”,而不是如一般细胞生物是以指数成长方式。

1938年,意大利医师萨尔瓦多·卢瑞亚获得美国资助,前来参加戴尔布吕克的研究工作。卢瑞亚曾任军医,也在医学院受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指导过,因墨索里尼禁止犹太人从事学术研究,只好逃往巴黎,辗转到了美国。[1]

1941年,德尔布吕克与玛莉·布鲁斯结婚,两人育有四名子女。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德尔布吕克留在美国,他在范德堡大学一方面教授物理学,一方面进行遗传学研究。

1941年,研究员米洛斯拉夫·德米雷克(Milislav Demerec)升职为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在其鼓励下实验室开展了利用微生物噬菌体研究遗传特性的研究。正是在这段时期内,日后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克斯·德尔布吕克萨尔瓦多·卢瑞亚展开了一些噬菌体研究并开设了相关课程。

到了1942年,德尔布鲁克与印第安那大学萨尔瓦多·卢瑞亚(Salvador Luria)指出细菌对病毒的抵抗力,是来自随机突变,而不是适应上的变异。他们的研究被称作“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这项研究利用了数学,来对不同模型作量化预测。

德尔布吕克在1947年回到了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生物学教授直到1977年。1940年代,德尔布吕克在冷泉港实验室发展了噬菌体遗传学课程,他促进了一个称为噬菌体团队(Phage group)的科学家社群,此团体包括许多早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者。

从1950年代起,德尔布吕克应用了生物物理学方法来研究生理学。这段期间他还在科隆大学建立了分子遗传学研究所。1969年,德尔布吕克与卢瑞亚两人,以及阿弗雷德·赫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在同年,两人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所颁发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传记

编辑
  • 德尔布吕克的学生,费雪所著《在费曼之前 :二十世纪的科学简史》一书,包含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等十三位重要科学家的小传。其中有德尔布吕克、莉泽·迈特纳、以及莉泽·迈特纳的指导者路德维希·波兹曼等人[3]

影响

编辑

德尔布吕克是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的著名人物,他以物理学为基础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思想,刺激了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写下了一本影响后世深远的著作《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4]。这本书影响了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人对DNA的研究[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德爾布呂克與我。.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Lagemann, Robert T. "Max Delbrück at Vanderbilt" in To Quarks and Quasars, A History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2000. pp. 165-193.
  3. ^ 费雪著,陈恒安译。《在费曼之前 :二十世纪的科学简史》。究竟出版社,2002。《从亚里士多德到费曼的科学简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See: "Erwin Schrödinger and the Origins of Molecular Biology" by Krishna R. Dronamrajua in Genetics (1999) Volume 153 page 1071-1076. full tex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Schrödinger's influence and role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is described by Horace Freeland Judson in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Makers of the Revolution in Biology published by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1996) ISBN 087969478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