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26日) |
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马来语:Fron Sosialis Rakyat Malaya;英语:Malayan Peoples' Socialist Front),又称马来亚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SF),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已经解体的左翼政治联盟。它是马来西亚大选中持续最久的反对党联盟,共9年。这个政治联盟由马来亚人民党和马来亚劳工党在马来亚独立日当天组成[1][2]。同年晚些时候,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加入社阵。但仅在隔年后,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同盟就被政府指控“被共产党渗透”而被查禁,大部分成员加入马来亚人民党。1964年,国民议会党加入社阵[3]。1965年,马来亚人民党退出社阵,而不久后国民议会党便停止了活动。社阵最后的成员党——马来亚劳工党在1966年1月10日放弃了社阵,并重新使用原本的标志。一直到1990年,马来西亚才再次出现反对党联盟,即穆斯林团结阵线和人民阵线。
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 | |
---|---|
马来文名称 | Fron Sosialis Rakyat Malaya |
英文名称 | Malayan Peoples' Socialist Front |
简称 | SF、社阵 |
创始人 | 阿末·博斯达曼 D·S·拉马纳坦 |
成立 | 1957年8月31日 |
合法化 | 1958年7月29日 |
解散 | 1966年1月10日 |
继承者 | 穆斯林团结阵线 人民阵线 |
总部 | 马来亚联合邦吉隆坡 |
党报 | 《火焰报》 |
意识形态 | 社会民主主义 左翼民族主义 |
政治立场 | 左翼 |
官方色彩 | 红色 |
成员党 | 马来亚人民党 马来亚劳工党 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同盟 国民议会党 |
马来西亚政治 政党 · 选举 |
历史
编辑1957年2月,在马来亚人民党主席阿末·博斯达曼的主催下,所有反对党共同召开了会议,试图组成反联盟阵线。与会政党包括马来亚人民党、马来亚劳工党、泛马来亚回教党、霹雳国民协会、人民进步党和马来同盟。由于意见分歧无法达成合作,剩下人民党、劳工党和人民进步党再度商谈[4]。
1957年8月31日,即马来亚独立当天,作为马来左翼人士代表的马来亚人民党、作为华人左翼人士代表的马来亚劳工党决定共组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首任主席是人民党主席阿末·博斯达曼,副主席是劳工党主席D·S·拉马纳坦。其后,博斯达曼与劳工党的林建寿联合起草政策纲领,题为《走向一个新的马来亚》,是马来亚历史上第一份完整的本土化社会主义政纲。
社阵成立后,首先在当年12月的乔治市选举中赢得决定性的8席,初次执政市议会,拉马纳坦成为第一任乔治市市长。1959年马来亚大选中,社阵一举夺下8个国会议席和16个州议席,并在所参选的选区中总共获得了34.6%的选票[5]。社阵在整个大选中总共获得了13%的选票,成为了继联盟以及泛马回教党之后国会第三大党。
1959年,社阵执掌乔治市议会、沙登及增江地方议会,并在全国拥有20名市议员、146名地方议员。翌年进一步赢得雪兰莪丹绒士拔、森美兰知知港、亚沙新村、吉打西岭、彭亨明光地方议会执政权。1961年地方选举中,社阵再接再厉,掌控的地方议会计有:柔佛12个、霹雳3个、森美兰1个、雪兰莪2个,全国地方议员258名[5]。1961年,阿末·博斯达曼辞去社阵主席一职以专注在领导马来亚人民党[6],马来亚劳工党主席依萨莫哈末接任社阵主席一职。1962年地方选举,也是马来亚最后一届地方选举中,社阵总共拿下189席,其中柔佛79席,雪兰莪46席,霹雳州25席。也是最后一届的1963年全国市、乡选举中,社阵夺下乔治市、马六甲市、芙蓉、居銮和文冬5个市议会的执政权,全国市、乡议员暴增至78名。
1961年东姑阿都拉曼于新加坡的东南亚外国记者协会中提议成立一个包括马来亚、新加坡、沙巴、砂拉越与文莱的联邦国家。这个“马来西亚计划”招致各左翼政党的反对。1962年1月22至28日,社阵在吉隆坡召开五邦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大会,参会政党有:马来亚的马来亚人民党和马来亚劳工党;新加坡的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新加坡工人党、新加坡人民党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砂拉越的砂拉越人民联合党与文莱的文莱人民党,列席团体有:马大社会主义俱乐部、南大政治学会及新加坡工艺学院政治学会。由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支持合并计划,为抗议反对计划的大会而中途退席。大会结束后发表联合公报,接受文莱及砂拉越代表有关北婆三邦需先拥有自主权的主张,支持新加坡人民争取完全内部自治的愿望,反对马新合并白皮书。
1963年,马印对抗事件爆发后不久,政府决定对付一些反对党人士。由于政府认为社阵亲印尼、亲中国而大肆逮捕社阵领袖[7][8]。2月13日,马新联合警察部队通过冷藏行动逮捕新加坡社阵秘书长林清祥等人。此后,马来亚人民党主席阿末·博斯达曼也在内安法令下被捕。4月16日,在前农长阿都亚兹领导下组成七党反对党联合集团,包括马来亚人民党、马来亚劳工党、国民议会党、人民进步党、民主联合党、国家党和回教党。社阵也由于阿都亚兹的国民议会党加入而变成三党联盟[9]。然而,警方很快又援引内安法令逮捕依萨莫哈末(马来亚劳工党主席)、阿都亚兹(国民议会党主席)、拿督甘波·拉祖(国民议会党总秘书,后来的马来亚人民党主席)等一百多人。
1964年马来西亚大选中,社阵被联盟贴上“叛国”的标签。联盟指控阿末·博斯达曼、依萨莫哈末和布哈努丁与印尼总统苏卡诺和印尼共产党有勾结。联盟警告社阵一旦胜选,就会将马来西亚交给印尼。与此同时,印尼对新马两地的攻击和呼吁选民支持社阵和伊斯兰党使选民对社阵失去信心。最终,社阵失去了原有的6个席位,仅保留2席。马来亚人民党和国民议会党无法取得任何议席,而马来亚劳工党也丢失了大量席位[10]。
1965年2月13日,也就是博斯达曼等人被扣留的两周年,社阵副总秘书,来自劳工党的陈凯希代表社阵将该日订为争取人权日,大批群众在吉隆坡展开示威活动,抗议政府通过内安法令逮捕大批异议分子[11][12]。警方随后逮捕陈凯希、社阵总秘书达朱丁、社阵主席兼马六甲市议会主席哈斯诺和槟城劳工党副主席兼社阵委员陈盘钦。
1965年,由于马印对抗仍然持续,政府决定取消地方选举,进一步削弱了社阵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联盟政府指控社阵三大马来人领袖组建“马来亚流亡政府”,社阵内部的华裔领袖对此却毫不知情。随着社阵有威望的马来人领袖被关押,党内族裔与阶级诉求的矛盾日益升温。劳工党的华人左翼趋于激进,采取街头斗争的方式走向街头,在族裔诉求的语言问题上与人民党闹翻。最终,1965年马来亚人民党决定退出社阵。不久后,国民议会党停止活动。作为社阵仅存的成员党,马来亚劳工党在1966年1月10日决定放弃社阵,并重新使用原本的选举标志[13]。马来亚人民社会主义阵线至此走入历史。
后续事件
编辑1966年,马来亚劳工党和人民进步党共组联合阵线。但由于劳工党各州分部的不满,在同年9月24日召开的劳工党特大上终止联合阵线。
1968年,前马来亚劳工党温和派党员和民主联合党前党员共同组成了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马来亚劳工党杯葛了1969年马来西亚大选,并发动示威以抗议政府逮捕其领导人[14][15]。
1969年马来西亚大选后的513事件导致马来亚劳工党继续面临政府的强烈打压,最终于1972年9月6日解散[16]。
1965年,马来亚人民党更名为马来西亚人民社会主义党,在1969年大选中有所斩获。但随着国民阵线的成立,人社党在接下来的历次大选中均未有斩获。同时,人社党领袖赛胡先阿里及卡欣阿末也各别在1974年及1978年遭内安法令强制拘留[17][18]。1989年人社党恢复原名为马来西亚人民党。反对更名的莫哈末那希尔哈欣等人遂出走,在1998年成立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
1968年,阿末·博斯达曼和依萨莫哈末共同创立了马来西亚无产阶级党。博斯达曼在1974年马来西亚大选前夕曾尝试“复活”社阵,但失败了[19]。此后,无产阶级党与马来西亚社会正义党合并。
成员党
编辑- 马来亚人民党(1957-1965)
- 马来亚劳工党(1957-1966)
- 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同盟(1957-1958)
- 国民议会党(1964-1965)
领导人
编辑党主席
编辑总秘书
编辑- 林建寿(1957-1965年)
- 达朱丁(1965-1966年)
当选代表
编辑国会下议院
编辑1959-1964
编辑州属 | 选区编号 | 国会议席 | 国会议员 | 政党 | ||
---|---|---|---|---|---|---|
槟城 | P033 | 威南 | 威拉班 | 劳工党 | ||
P036 | 丹绒 | 陈朴根 | 劳工党 | |||
P037 | 柑仔园 | 林建寿 | 劳工党 | |||
雪兰莪 | P066 | 峇都 | 黄汉德 | 劳工党 | ||
P068 | 万绕 | 刘云鹏 | 劳工党 | |||
P070 | 文良港 | 阿末·博斯达曼 | 人民党 | |||
P071 | 孟沙 | V大卫 | 劳工党 | |||
P073 | 白沙罗 | 加南星 | 人民党 | |||
P075 | 瓜拉冷岳 | 阿都亚兹自1963年起 | 国民议会党 | |||
总计 | 槟城 (3), 雪兰莪 (5+1) |
1964-1969
编辑州属 | 选区编号 | 国会议席 | 国会议员 | 政党 | ||
---|---|---|---|---|---|---|
槟城 | P037 | 柑仔园 | 林建寿 | 劳工党 | ||
雪兰莪 | P066 | 峇都 | 陈志勤 | 劳工党 | ||
总计 | 槟城 (1), 雪兰莪 (1) |
州立法议会
编辑1959-1964
编辑州属 | 选区编号 | 州议席 | 州议员 | 政党 | ||
---|---|---|---|---|---|---|
槟城 | N12 | 日落洞 | 黄添寿 | 劳工党 | ||
N16 | 哥打 | 李国良 | 劳工党 | |||
N17 | 丹绒中区 | 黄忠和 | 劳工党 | |||
N18 | 丹绒北区 | 袁福昌 | 劳工党 | |||
N19 | 丹绒西区 | 陈崇美 | 劳工党 | |||
N20 | 双溪槟榔 | D·S·拉马纳坦到1963年退党 | 劳工党 | |||
N21 | 丹绒南区 | 崔耀才 | 劳工党 | |||
雪兰莪 | N12 | 冼都 | 那沙隆 | 人民党 | ||
N13 | 班台 | V大卫 | 劳工党 | |||
N17 | 沙登 | 加南星 | 人民党 | |||
N24 | 双溪拉旺 | 林端祥 | 劳工党 | |||
森美兰 | N05 | 晏斗 | 古南星基尔 | 劳工党 | ||
N11 | 金马士 | 方耀旺1962年加入 | 劳工党 | |||
N23 | 拉务 | 沙达班 | 劳工党 | |||
N20 | 弄边 | 林纪赛 | 劳工党 | |||
柔佛 | N13 | 南巴克山 | 李亚龙 | 劳工党 | ||
N22 | 士乃-古来 | 苏锦祥 | 劳工党 | |||
N24 | 丹绒布蒂里 | 祝俊雄 | 人民党 | |||
总计 | 槟城 (7-1), 雪兰莪 (4), 森美兰 (3+1), 柔佛 (3) |
1964-1969
编辑州属 | 选区编号 | 州议席 | 州议员 | 政党 | ||
---|---|---|---|---|---|---|
槟城 | N11 | 亚依淡 | 林建寿自1965年补选起 | 劳工党 | ||
N12 | 日落洞 | 陈福兴 | 劳工党 | |||
N21 | 丹绒南区 | 许平城 | 劳工党 | |||
雪兰莪 | N03 | 甲洞 | 陈志勤 | 劳工党 | ||
N13 | 班台 | V大卫 | 劳工党 | |||
N14 | 沙叻 | 胡汉光 | 劳工党 | |||
N17 | 沙登 | 曾国干 | 人民党 | |||
马六甲 | N06 | 哥打南区 | 许启针 | 劳工党 | ||
N07 | 哥打中区 | 钟正文 | 劳工党 | |||
总计 | 槟城 (2+1), 雪兰莪 (4), 马六甲 (2) |
历届大选成绩
编辑大选 | 当选议席数量 | 得票 | 得票率 | 选举结果 | 领袖 |
---|---|---|---|---|---|
1959 | 8 / 104
|
199,688 | 12.9% | ▲8席;反对党 | 阿末·博斯达曼 |
1964 | 2 / 104
|
330,898 | 16.1% | ▼6席;反对党 | 陈志勤 |
历届州选举成绩
编辑继续阅读
编辑参考
编辑- ^ Penang Story: Facing Up to Storm Clouds : The Labour Party of Malaya, Penang Division, 1963 – 1969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2 July 2011.
- ^ R.K Vasil, (1971) Politics in a Plural Society: A Study of Non-Communal Political Parties in West Malaysia, p 185 ISBN 978-0-19-638127-5
- ^ Rahman, (1997) Pemikiran Islam di Malaysia: sejarah dan aliran, p130 ISBN 978-9795614302
- ^ 反对党阵线跌宕起伏.
- ^ 5.0 5.1 CHARLES HECTOR: Labour Party of Malaya - the Socialist Front - the threat removed through ISA and DWT laws, and ....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 ^ Philip Mathews. Chronicle of Malaysia: Fifty Years of Headline News, 1963-2013.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8 February 2014: 164–. ISBN 978-967-10617-4-9.
- ^ Detikdaily - Menerima penubuhan Malaysia.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Maidin, (2004), The Unsung Heroes, p120 ISBN 9676115827
- ^ Weiss, Meredith Leigh. Protest and Possibilities: Civil Society and Coalitions for Political Change in Malaysia.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24. ISBN 0-8047-5295-8.
- ^ Weiss, Meredith Leigh (2005). Protest and Possibilities: Civil Society and Coalitions for Political Change in Malaysia.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324. ISBN 0-8047-5295-8.
- ^ Sadar Amoi: Sejarah Malaysia yang kita jarang dengar Part 3.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 ^ Socialist Party of Malaysia: Building socialism while capitalism crumbles | Lin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ist Renewal.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Malayan People's Socialist Front.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September 2015).
- ^ Malaysian History: Watershed elections of 1969.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ugust 2007).
- ^ The Malaysian Bar - The tragedy of May 13, 1969.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5).
- ^ Pertembungan antara Islam dan sekular tumbangkan 3 gabungan pembangkang - The Malaysian Insider.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August 2015).
- ^ S. Hussin Ali. Two Faces (Detention Without Trial). Kuala Lumpur: INSAN. 1996: 169. ISBN 983-9602-04-7.
- ^ Kassim Ahmad. Universiti kedua: Kisah tahanan dibawah ISA. Kuala Lumpur: Media Intelek. 1983: 157. ISBN 967-953-000-0.
- ^ Jejak Pemikiran Bung Karno Di Malaya - Berdikari Online | Berdikari Online. [3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