鸸鹋

棲息於澳洲的世界最大鳥類之一
(重定向自鴯鶓

érmiáo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音同“而苗”),别名澳大利亚鸵鸟,为鸸鹋属唯一的物种,是现存世上第二大的鸟类,仅次于鸵鸟。由于仅分布于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之一。

鸸鹋
化石时期:中新世至今
野生鸸鹋,摄于澳大利亚提宾比拉自然保护区英语Tidbinbilla Nature Reserve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鹤鸵目 Casuariiformes
科: 鸸鹋科 Dromaiidae
属: 鸸鹋属 Dromaius
种:
鸸鹋 D. novaehollandiae
二名法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Latham, 1790)
亚种
粉红色部分为鸸鹋分布地区
异名

Dromiceius novaehollandiae

鸸鹋蛋

特征

编辑

鸸鹋有三根脚趾且呈三趾脚型;这种适应奔跑的情况在其他鸟种身上也可看见,例如鹌鹑鸵鸟只有两根脚趾。

鸸鹋跟其他平胸类的鸟类一样,虽然它还保留有一对细小的翅膀,但已经不会飞行。鸸鹋的羽毛很柔软,一根羽毛分为两岔,毛色通常都是啡色。身高由1.5至2,体重约45公斤,最多不超过60公斤,而雄鸟的体型通常较为细小。他们可以以快速和省力的小跑走很远的路,冲刺时最快速度可以高达每小时80公里,每跨步可达3米。

习性

编辑

鸸鹋通常居住于人口稀少的地方,但不包括密林沙漠。它们逐水草而栖息,是鸟类中的机会主义者。它们爱追随雨水,鸸鹋善于游泳,能够横渡河流,鸸鹋也常在水中嬉戏而非单纯渡河,如果在日间遇到溪流,它们也会倒卧在水中洗涤羽毛。

鸸鹋日常的食物有榖类、花朵果实、嫩芽、昆虫幼虫或任何可食用的东西。为帮助消化,他们还会吞下小石头。虽然鸸鹋经常会吃掉农夫的农作物,但由于它们亦爱吃农作物的昆虫,使农作物生长的更好,澳大利亚的农民对他们又爱又恨。

不同于需要结伴或者互相梳理羽毛的鸟类,鸸鹋基本上是独居动物。它们在到处寻找食物,虽然有时似乎成群活动,但这并非真正的社交活动,而只是在各自觅食的路上相逢罢了。

西澳的鸸鹋迁徙根据季节而定:夏季向北走,冬季向南走;但东部的鸸鹋迁移则相对随意得多。鸸鹋每天正常走10至25公里,每季可迁徙1000公里以上,而已与雌性鸸鹋交配的雄鸟则会停留,为了照看雏鸟。

 
鸸鹋的脚趾

分类

编辑

欧洲人移居澳大利亚以前,澳大利亚有3种鸸鹋,而目前仅剩一种:

  • 鸸鹋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 D.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鸸鹋指名亚种,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亚种。目前在澳大利亚大陆人烟较少之处仍然普遍,数量则因雨量多寡而常有改变,低至20万,高至100万,但通常也有50万之数。澳大利亚南部及西南部农业地带人口稠密,鸸鹋经已绝迹,但干旱地带的永久水源,令它们得以繁衍。
    • 塔斯马尼亚鸸鹋D. novaehollandiae diemenensis):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于1850年代灭绝。
    • D. novaehollandiae woodwardi: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体型瘦小,颜色暗淡。
    • D. novaehollandiae rothschildi: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颜色较深,繁殖期颈部没有环。
  • 袋鼠岛鸸鹋 Dromaius baudinianus:由于狩猎及频繁的火灾,大约于1827年间灭绝。目前在袋鼠岛上的是1920年代从大陆运输过来的。
  • 王岛鸸鹋 Dromaius ater:大约是鸸鹋的一半大,1805年被猎人杀尽绝灭。一些个体曾在巴黎饲养,最后一只在1822年死亡。

繁殖

编辑

鸸鹋在仲夏时间配对,一对约占领30平方公里的领域。天气凉下之后,雄鸸鹋体内激素变动,食欲下降,开始在地上用树枝、树叶、树皮和草建巢。

雌雄鸸鹋每隔一两天交配一次,交配后鸸鹋会生下深绿色的蛋。这个蛋壳很厚,约550至600公克重。大约生了七个蛋之后,雄鸸鹋开始坐在蛋上孵蛋。从此雄鸸鹋不吃不喝,每天只因需要翻转蛋的时候才会站起来10次左右。在大约8周时间,它靠体内的脂肪生存,每天只喝一点晨露。孵化期需时8星期,在这段时期,雄鸟不会离开鸟巢。雏鸟在出生后会跟随父亲两年。

雄鸸鹋开始孵蛋之后,雌鸸鹋继续生蛋,但是不再与他交配。雌鸸鹋一般下蛋8至10只,有时也会有10-25只。与很多其他澳大利亚鸟类一样,鸸鹋不实行一夫一妻制。每当雄鸟开始孵蛋,雌鸟便会与其他雄鸟交配。一窝雏鸟之中,可达一半是雌鸟与不同雄鸟生的孩子。

有些雌鸟会留守鸟巢直至雏鸟破壳而出,但大部分下蛋后不久便会离巢,而且往往在别处再筑巢;如果天气良好,一只雌鸸鹋可以下三窝蛋。在热带北部,季节与澳大利亚相反,雨季在夏天,鸸鹋会在雨季前交配。据可靠的报告[来源请求]所述,如果雨季迟来,鸸鹋交配亦会顺延。这个机制如何运作,至今人们仍未了解。

虽然有雄鸸鹋坚守鸟巢,但鸸鹋蛋仍然常被偷去,其中以巨蜥(goanna)为甚;不过据估计,每五只孵出的小鸸鹋当中,有四只可以平安长至成年。

 
鸸鹋幼鸟有纵向条纹,能帮助它们伪装

鸸鹋是早成雏,新孵出的小鸟很活跃,几天之后就可以离开巢。开始大约25厘米高,身上有棕黄色的条纹。3个月之后条纹淡化消失。鸸鹋父亲至少抚养它们6个月。

雄鸸鹋往往会收养任何流浪的雏鸟,只要这些小鸟不会大于雄鸸鹋自己的孩子。小鸸鹋长起来非常快(一周最多可以长一公斤),12到14个月之后就长成大鸟。它们很多和父母继续一起生活6个月,之后分家开始抚育第二代。野生鸸鹋可以活10年,家养的可以活20多年。

进化与适应

编辑

鸸鹋所属的平胸总目与现在能飞的突胸总目的鸟分化很早。8000万年前在澳大利亚平原奔驰的鸸鹋与现今的鸸鹋构造相当接近;恐龙横行时,它们的始祖已经出现。澳大利亚大陆随着向北移动而变得愈来愈贫瘠、灼热和干旱,鸸鹋为适应气候和环境,逐步进化出一些特殊的功能。

天热时,鸸鹋会伸出舌头喘气,急促地呼吸,通过部蒸发水分来降温。它们能整天不停喘气,而不会受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影响,但必须每天饮以补充体液。不过,鸸鹋不会浪费水分:它们在天气清凉时正常呼吸,鼻腔通道的多重大皱折令吸入的清凉空气变暖,同时把部的热力带走;呼气时,较凉的鼻甲骨会令水分凝结,以供吸收再用。

鸸鹋的羽毛颜色清淡,只有尖端部分为黑色,羽毛尖端部分吸收阳光的热力,内层的羽毛则形成隔温层。鸸鹋步行时速为4至7公里,形成的气流仅足以带走羽毛尖端的热力,因此当其他动物要遮荫时,鸸鹋仍能在烈日底下觅食。

与文化关系

编辑
 
澳大利亚国徽,右为鸸鹋。

在澳大利亚民间传说中,鸸鹋有预知那里下的神秘能力,而且会不远千里而至。这传说并无根据,其实鸸鹋能感受到轻微的天气转变,特别是远处的云,更可能听到遥远的雷声。

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鸸鹋的形象。

与人关系

编辑
 
鸸鹋的眼睛呈金黄色到黑色。颈部的皮肤是青黑色

在野外走近正在孵蛋或照顾雏鸟的雄鸸鹋十分危险,因为它们有强壮的腿肌和锋利的爪子,足以令人肚破肠流。一般而言,鸸鹋是温柔的动物,不会伤害人类,遇到人类只会拔腿就跑。它们也很有好奇心,有丛林知识的人,只要把一块颜色鲜艳的手帕缚在树枝上,再躲在草丛中举起摇晃,便能吸引野生鸸鹋起近来查看。

鸸鹋长久以来都是原住民的文化和经济体系中心。欧洲人也很快知道鸸鹋的蛋和肉的价值,也学懂了如何煮鸸鹋蛋,煮之前要先打开再放一整晚,以让当中的油浮起方便除去。不过直至不久以前,鸸鹋也被当作害鸟,人们除之而后快,而不视之为可用的资源。

19世纪初,欧洲人用猎枪把两个种和一个亚种的鸸鹋灭绝,而且还竭力要把剩下来的也消灭掉。不过鸸鹋能在荒芜广宽的平原上隐藏起来,从而躲过了劫难。畜牧业认为鸸鹋与牲口争夺食物和水源;当然这指控也是真确,但却忽视了鸸鹋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土壤的帮助、和吃掉大量蝗虫和毛虫等害虫的贡献。

种麦的农民则比较担心了:因为鸸鹋既喜欢吃柔软的麦芽,也爱吃成熟的麦子。更坏的是很难用栏栅阻挡鸸鹋,即使它们不是为吃麦子而来,也会把它们沿途的成熟麦子踏平。1901年,西澳大利亚的农民筑起了一道1,100公里长的高围墙以阻挡鸸鹋。虽然这道墙保护了麦子,但郤同时影响了迁移路线;在情况最坏年份,多达5万只鸸鹋撞在墙上,活活饿死。

鸸鹋跟袋鼠都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原生物种,但是它们在建国初期都没有受到保护。

1932年,在大萧条高峰期的一个干旱的夏天,西澳大利亚农民召唤军队参与一场“鸸鹋战争”,而且用上装在货车上的机关枪。几天之内,军队尝试与敌人交手,杀死了一些鸸鹋,军队也学到了一些战场上的快速动作。炮队司令马里帝兹(Major Meredith)少将其后说:“假使我们有一个师团有这些鸸鹋的载弹能力,这个师在世上便无往而不胜了。”由于不能决定浪费的弹药由谁支付,此次实验很快便结束。

1988年,鸸鹋早已受法律保护了,而西澳在对待鸸鹋方面不再愚昧无知,西澳政府向Willuna Station的原住民发出了许可证,允许他们购买鸸鹋鶵鸟。各州的原住民和欧洲地主于是纷纷学习养殖鸸鹋,鸸鹋商品的市场亦迅速发展。虽然最初的热潮随即冷却,但今天澳大利亚仍有约250个鸸鹋农场,海外则更多。

鸸鹋体内有很多脂肪,鸸鹋油用途也很广泛,特别是治疗肌肉疼痛和扭伤。鸸鹋皮也是优质的皮革材料;鸸鹋肉则脂肪量少而富于蛋白质,味道近似牛肉,据说味道不错,但颇带膻味。至于鸸鹋蛋,由于蛋壳很厚,因此常用于雕刻,鸸鹋羽毛也很受市场欢迎。

鸸鹋适合于变差了或过度放牧的草地上饲养,因为它们不像或者绵羊会压实泥土或破坏草根,鸸鹋的粪便也能让原生植物渐渐复原。

名字由来

编辑

鸸鹋这个名字从英语 emu 音译而来,而英语名称是对其叫声的模拟。[来源请求]

参见

编辑

鸸鹋战争

参考

编辑
  1. ^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资料包含说明此物种被编入无危级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