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须马偕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3月3日) |
《黑须马偕》(Mackay─The Black Bearded Bible Man),是由台湾作曲家金希文及编剧邱瑗创作的三幕歌剧,以台、英语演唱。2002年文建会委托两人以台湾在地故事为背景创作歌剧,于是以马偕博士的生平事迹的歌剧成型。在台湾两厅院董事长陈郁秀女士策划下,《福尔摩沙信简——黑须马偕》于2008年11月27日至2008年11月30日在国家戏剧院首演。
角色
编辑角色 | 声部 | 首演阵容 (指挥:简文彬) |
---|---|---|
马偕 | 男中音 | 汤玛士‧梅格兰札 |
张聪明(马偕之妻) | 女高音 | 陈美玲 |
严清华(马偕首位学生) | 男高音 | 崔胜震 |
吴老爹(吴益裕之父) | 男中音 | 陈荣贵 |
吴益裕 | 男低音 | 廖聪文 |
林孽/叶顺 | 男中音 | 林中光 |
母亲/陈塔嫂 | 次女高音 | 翁若珮 |
长水嫂 | 女高音 | 林乡雨 |
莽夫/林伓 | 男中音 | 蔡维恕 |
刘大人 | 男中音 | 许逸圣 |
王长水 | 男高音 | 孔孝诚 |
伴奏 | 国家交响乐团 | |
合唱 | 台北爱乐合唱团 |
剧情大纲
编辑第一幕
编辑第一景:天——天父的旨意
编辑第二景:地——美丽之岛福尔摩莎 “The Land”
编辑第三景:落脚淡水 与牧童学台语
编辑- 1872年,马偕来到台湾,立志宣扬基督教,来到台湾的他并没有住在洋人楼,而是住在破旧的小屋中学习台语,但因洋人面孔使得马偕一开始在台的生活并不顺利,为了学习台语且与村民互动,马偕用了怀表引起了牧童的好奇心,进一步与他们打成一片,对这位"黑胡番"感到好奇的严清华,在领悟了马偕来台的所要进行的志业后大受感动,他告诉马偕他不怕任何穷苦,愿意多学习道理,成为了马偕的首位学生。
- 可以轻松与牧童互动后,马偕此时也发现,医疗也能成为让他进入这个社群的好方法。
第二幕 突破与融入
编辑第一景:冲突
编辑- 马偕所带来的基督教与医学,对当时的台湾人民是陌生的,早期对于怪病莫过于求神问卜将符水当成药方喝下肚,吴益裕的小妹身染怪病,益裕知道若将小妹给马偕医治必定会引发家庭革命,但为求妹妹活命还是将其送往,此举引来了父亲及亲友的不解,马偕成了众所矢之的对象甚至受到了暴力相待,幸好马偕以拯救更多性命来化解这些冲突及误解。
第二景:牛津学堂
编辑- 马偕从行医做起,兴建医馆、教堂与学校,在过程中马偕及其伙伴们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及教育概念总引发争议,信徒们有时也对马偕所做的事产生疑惑,但在严清华与妻子张聪明的信念坚定之下,马偕的理想终于得到更多认同。
第三幕
编辑第一景:避走海外 战地钟声
编辑- 中法战争爆发,当地居民因当地港口被法国军队封锁,且无法分辨“番仔”的差异,认定马偕与法国人有暧昧,吃里扒外的出卖大家,愤怒使他们砸毁教堂、医馆学校等设施,学生及教友们见状况恶劣,请马偕先暂时走避香港。
第二景:告别马偕 天国钟声
编辑- 马偕从香港回台时,港口被法军封锁,无法登陆,他懊悔著没在最艰难的时刻与学生们待在台湾,同时也了解到他对台湾这块土地的用情之深,以及无法割舍的思念,当他终于回到台湾后,蒙主承召时誓言‘台湾是他永恒的家’。
制作团队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福尔摩沙信简——黑须马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SO乐多部落格─剧本抢先看(国立中正文化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