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黎巴嫩战争

(重定向自2006年以黎衝突

2006年黎巴嫩战争2006 Lebanon War)又称2006年以色列—真主党战争2006 Israel–Hezbollah War),在以色列被称为第二次黎巴嫩战争Second Lebanon War[29],在黎巴嫩被称为七月战争阿拉伯文حرب تموز),是黎巴嫩真主党以色列国防军之间发生的军事冲突,主要的影响地区范围是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

2006年黎巴嫩战争
2006年阿以冲突的一部分
日期2006年7月12日至2006年8月14日
地点
贝鲁特以色列北部与黎巴嫩南部
结果 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无条件停火
参战方

 黎巴嫩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


支援:
 伊朗

 叙利亚

 以色列


支援: 美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真主党 哈桑·纳斯鲁拉
真主党 伊迈德·穆格尼耶
Nabih Berri
Khaled Hadadi
艾哈迈德·贾布里勒
黎巴嫩 米歇尔·苏莱曼
卡西姆·苏莱曼尼
以色列 埃胡德·奥尔默特
以色列 阿米尔·佩雷茨
以色列 丹·哈卢茨 中将
以色列 尤迪·亚当 少将
兵力
约1,000人[1][2] 起始约10,000人[3]
终战前约30,000人[4]
伤亡与损失

黎巴嫩:43死[5]
真主党:600死、800伤、4俘
:17死
:12死
:2死


本地平民1,191死、4,409伤[a]
外籍平民51死、25伤[14]

121人阵亡
1,244人受伤[15]
20辆坦克被击毁[16][17][18]
1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失事坠毁[19][20][21][22]
1艘护卫舰战损[23][24]


46名平民被杀[25][26](2人外籍[14]
1,384平民受伤[27]
 联合国维和部队5死12伤[28]

2006年7月12日,真主党所属军队展开了一项代号名为“诚实的许诺行动”(Operation Truthful Promise)的军事行动,突然袭击了以色列北部,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此项行动引起以色列的不满,随后即展开一项代号名为“正义报酬行动”(Operation Just Reward)(稍后此行动被改名为“变向行动”Operation Change of Direction)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

由于两方交战多日,死伤多人,不仅引起中东地区情势不安,还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使得国际上对此军事冲突事件相当注目,开始了调停、撤侨的动作。

背景 编辑

以色列 编辑

在1978年,以色列侵略了黎巴嫩,并占领了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做为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侵袭的回应。这项侵略行动导致了联合国安理会425号决议联合国安理会426号决议,这两项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取消在黎巴嫩的军事行动。

但以色列在1982年6月6日时,以逐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由,派遣以色列国防军再度侵略了黎巴嫩,并进一步地攻击、占领黎巴嫩南部,直到2000年5月25日,以色列国防军才从黎巴嫩撤离,结束了长达18年的占领。

而在这段期间里(1978年-2000年),以色列国防军致使了许多不同等级事件的发生,其中最为人所注意的是卡拿炮击事件英语Qana shelling(Qana shelling)和萨布拉-夏蒂拉大屠杀。萨布拉-夏蒂拉大屠杀是由马龙派教会基督徒民兵所实行。

虽然以色列国防军已从黎巴嫩撤离,但由于舍巴农场的关系,以色列与黎巴嫩、叙利亚这两个国家之间一直存有嫌隙。

真主党(Hezbollah) 编辑

 
真主党武装部队标志
 
真主党在2006年以黎冲突后的海报

真主党是个什叶派穆斯林组织,它宣扬伊朗革命的成功和在以色列的占据地进行抵抗活动,它的政治口号是摧毁以色列。由于1989年的塔伊夫协定英语Taif agreement(Taif agreement)、2004年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1559号决议之关系,所有由真主党在黎巴嫩所掌握的武装民兵都必须解散(但真主党并未将之解散),据BBC指出,真主党认为此举是来自于以色列的破坏。

美国和以色列一直认为真主党是个恐怖组织,并声称其接受来自于伊朗叙利亚的财政、政治援助,像是武器、军事训练等等(叙利亚对此表示它的确有支援真主党,但它没有提供武器给他们)。荷兰则认为真主党是由军人(恐怖组织)和一般平民(非恐怖组织)所组成的。而欧盟觉得真主党并不是一个恐怖组织,但它支持将其解除武装。

由于真主党拥有武器与民众的支持,在之后的国会选举,它获得了9.14%的席次(128席里,它取得了14席)。

先前的俘虏交换 编辑

由于对于舍巴农场的主权有所争议,在2000年10月时,一项由真主党所属军队的攻击展开了,真主党俘虏了3名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并企图借此向以色列交换14名黎巴嫩俘虏及巴勒斯坦人俘虏。在2004年1月29日,交换俘虏行动终于在黎巴嫩南部展开了(由于在2000年到2004年的期间,双方都还陆续有人被掳,所以俘虏数量有所变化),但仍有3名黎巴嫩人被监禁在以色列。

经过 编辑

以巴冲突导火索 编辑

2006年1月27日巴勒斯坦哈马斯通过美国倡导的民主选举上台,然而美国与以色列却立刻在经济上封锁哈马斯,要让哈马斯下台,这导致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困境与哈马斯的不满。在2006年以巴冲突中,哈马斯于6月25日,袭击了加沙南部以色列境内的一处以军哨所,造成3名以军士兵死亡、1名士兵被绑架。以色列随后大批逮捕,并囚禁了哈马斯政府的部长和议员,接着又大规模轰炸与入侵加沙地区。

 
战争范围图

真主党首开战端 编辑

在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冲突后,真主党立刻宣布支持哈马斯,2006年7月12日早上9点5分(当地时间),真主党实施了一项名为True Promise的行动,真主党军队以9K51 Grad火箭弹和迫击炮攻击靠近黎巴嫩边境的以色列城镇、军事基地,此外,军队也移动至以色列境内200米,攻击了两辆正在巡逻的以色列国防军的悍马车,击毙了3名士兵,并将2名士兵俘虏至黎巴嫩。

在以色列国防军确认了旗下有2名士兵埃胡德·戈德瓦塞尔英语Ehud GoldwasserEhud Goldwasser)和伊利达·雷吉夫英语Eldad RegevEldad Regev)被真主党逮捕后,一辆企图追踪真主党军队至黎巴嫩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又被300公斤的简易爆炸装置给摧毁,当时在坦克中的4名士兵当场死亡,而另一名企图在真主党强大火力下逃离的士兵也被击毙。因此,在真主党12日的行动里共有8名以色列士兵死亡,2名被俘,5名受伤。

真主党总书记哈桑·纳斯鲁拉在此行动后表示释放阿拉伯囚犯是让被俘的以色列士兵安全获释的唯一方法。

以色列反应 编辑

对于真主党军队的袭击行动,以色列派出空军以空袭做为报复,空袭摧毁了黎巴嫩南部的桥梁、平民建筑,真主党所属的Al-Manar英语Al-Manar电视台报导了这次的空袭中导致了55名平民死亡。对于此报导,一名不具名的以色列国防军高级军官表示袭击行动的目标在于火箭发射基地和火箭库房,只是这些设施许多都被真主党故意地建置在热闹的地区。一名不具名的黎巴嫩官员则对此谈话做出回应,他表示真主党并没有在市区储存武器。此外,以色列这次空袭的目标还有真主党的前哨基地。以色列称呼这项空袭行动为Just Reward。

对于之前真主党军队的攻击,以色列总理艾胡德·奥尔默特表示是一个“战争行为”,黎巴嫩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以色列国防部长阿米尔·佩雷茨也表示会使用一切手段。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鲁兹英语Dan Halutz(Dan Halutz)则是表示如果士兵没有被放回来,以色列会让黎巴嫩倒退20年。

之后以色列持续实施了夏雨行动,并派遣军队和坦克到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内阁也在2006年7月12日晚上7点召开会议。

在2006年7月13日,以色列派遣以色列国防军的喷射机轰炸贝鲁特国际机场,但是真主党用9K51 Grad火箭弹轰炸以色列的纳哈里亚萨费德以做为报复,这次的攻击使得2名平民死亡、超过29名受伤。大量的纳哈里亚居民也开始离开城市以躲避进一步的卡秋莎火箭弹攻击,此时以色列也开始以海空方式对黎巴嫩进行封锁,并且轰炸主要的贝鲁特-大马士革高速公路,此外,以色列大规模轰炸电厂等平民基础设施。

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马克·雷格夫表示真主党正试着将两名被捕的以色列士兵送往伊朗,然而,他的这项发言并没有透露出资料来源。

担任以色列国防军将军,同时也是以色列北方军区指挥官(Israeli Northern Command)的尤迪·亚当少将表示现在尚未派出地面部队到黎巴嫩。

以色列城市海法的居民被要求前往空袭掩体躲避,据估计有220,000人前往。

以色列国防部长佩雷茨宣布以色列北部实施戒严

2006年7月15日,3枚爱国者导弹部署在海法,以拦截射往海法的导弹(最近一次在这个地区部署爱国者导弹是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然而爱国者导弹并不能抵挡来自黎巴嫩的喀秋莎火箭弹。到冲突爆发为止,真主党共在113次袭击中发射了4407颗弹头到以色列北部人口密集区,其中使用了中国的122mm 81式火箭弹和90式分弹头。[30]

停火 编辑

 
停战当天前夕海法被多管火箭轰炸

几乎是在双方冲突开始后的同一时间,黎巴嫩总理福阿德·西尼乌拉(Fouad Siniora)就呼吁停火。在7月14日,西尼乌拉就通过电话和美国总统布什联络,总理办公室并发布声明稿表示:“西尼乌拉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布什,尽他所有的努力企图停止以色列在黎巴嫩的侵略行为,以达到停火和停止以色列封锁的目的。”

在7月1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秘书长安南和英国首相贝理亚呼吁派遣一支国际维和部队(international force)到黎巴嫩,以阻止真主党在以色列的攻击,贝理亚认为真主党停止在以色列的轰炸将可以给以色列一个停止对真主党继续攻击的理由。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在8月3日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以色列需要1.5万人的国际部队派驻到黎巴嫩南部,以色列不要老弱残兵,这国际部队应该极具战斗力来解除真主党武装。伊朗伊斯兰共和报则在8月8日指出,以色列已经不知道该怎样走出这日益扩大的泥沼,这1.5万人的国际部队只会成为以色列的替死鬼,在各方攻击下沦为炮灰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在接受《埃及日报》的采访说,不与伊朗直接谈判,无法解决危机。 伊朗外长穆塔基则强调:伊朗已为结束黎巴嫩危机做好准备。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8月11日无异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试图使交战双方停火。黎巴嫩政府和真主党于8月12日宣布接受这个决议;以色列于8月13日宣布接受这个决议。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2006年8月14日上午8点整生效。[31]

伤亡 编辑

以色列 编辑

在士兵方面,有113名死亡、2名遭绑架、超过400名受伤。在平民方面,有43名死亡、1350名受伤。在武器方面,哈奈特号(INS Hanit英语INS Hanit护卫舰严重受损。在以色列国防军方面,有4名船员已确认死亡。

黎巴嫩 编辑

已造成1087人死亡,3568人受伤。死者包括990名平民,其中30%为不足12岁的儿童。死者还包括36名黎军人和警察和65名真主党成员。

外国 编辑

9名加拿大人死亡,2名科威特人死亡、一家四口的巴西人死于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斯里法村(Srifa)的轰炸、来自于门兴格拉德巴赫的德国-黎巴嫩家庭(4人)死于以色列在黎巴嫩南部的空中侵袭、一名阿根廷妇女死亡。

联合国 编辑

国际反应 编辑

黎巴嫩 编辑

在敌对行动开始时,黎首相Fuad Saniora答应劝说真主党,Saniora说如果真主党不解除武装黎就不算一个主权国家。黎前总统Amin Gemayel是长期反对真主党的人,说“真主党一向采取单方面行动,但是其后果却将影响到整个国家。”战事进一步激化了黎平民对真主党的看法,一些人称赞他们是唯一和以色列武力对抗的组织,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是危险的民兵组织,是伊朗和叙利亚政权的代理人。基本上大体是什叶派支持真主党,而逊尼派、德鲁兹和基督徒则反对之。[34]

西方国家 编辑

国际上对于这项危机多倾向于谴责真主党与以色列两者,此外,许多国家对于冲突升高的可能性也相当关注,一些国家和组织(包含八大工业国组织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认可以色列自我防卫的权利。美国总统布什更进一步地表态支持以色列的攻击,并在7月13日时表示以色列有防卫的权利。布希在八大工业国组织的高峰会议时,脱口而出的说出了应迫使叙利亚要求真主党“stop doing this shit”这句不雅的话(这不是正式的谈话,当时他正在吃东西,而且不知道桌上的麦克风被打开了)。布什认为这次冲突是反恐战争的一部分,而且真主党遭到了失败,他还驳斥真主党宣称的胜利,说“当你一度安全地呆在南黎巴嫩,成为国中之国,现在要由黎巴嫩军队和一支国际力量接管你的位置时你怎么能说自己胜利了?”[35]

但在另一方面,部分的欧洲国家则是批评以色列的攻势,害怕他们将会导致战争的发生。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斥责以色列在7月14日的攻击。欧盟表示以色列所使用的武力等级与真主党是不相称的。梵蒂冈也在7月14日发布了一份官方声明稿,声明稿中对以色列在黎巴嫩的攻击表示谴责。

伊斯兰国家 编辑

伊朗、叙利亚、也门给予黎巴嫩和真主党支援,伊朗外交部长说:黎巴嫩真主党的行动是对以色列没有履行1996年四月签署的交换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战俘协议做出的反应。伊朗并宣布若以色列攻击叙利亚,伊朗会与叙利亚一同反击以色列。阿拉伯国家联盟则是谴责以色列在黎巴嫩的侵略行为,认为以色列这样的行为与国际法律、规章相抵触。然而,约旦埃及沙特阿拉伯也批评真主党损害了阿拉伯的利益。

抵制以色列轰炸黎巴嫩的示威活动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在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其他国家则有支持真主党的示威活动。但在美国,则有支持以色列的示威活动。

撤侨 编辑

许多的外国政府已经宣布撤离他们在黎巴嫩的侨胞。法国和意大利已经运送1,600名的欧洲人到塞浦路斯,英国的战舰则是将数千名的侨胞移动到大不列颠岛,印度也将他们的四艘战舰改道,去运送他们的侨胞,除此之外,印度也同时运送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侨胞。

超过120,000名的黎巴嫩国民已逃往邻国叙利亚。国际航空公司也增加前往大马士革国际机场的班机,以撤离额外的乘客。

后续 编辑

换俘 编辑

2008年7月16日,以色列与真主党在两国交界的纳库拉进行换俘,以色列释放其羁押的真主党民兵等5人,并归还近200具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民兵的遗体,真主党也交还了两名以色列士兵的遗体。[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态灾难 编辑

以色列轰炸黎巴嫩工业城所炸毁的炼油厂,至少有一万吨的重油流入海中,而且大火延烧数日,黎巴嫩环境生态经历重大劫难。黎巴嫩的绿线组织(Green Line)发表声明,指出以色列的连日攻击重创储油设施。目前流入沿海的重油已经被洋流冲到黎巴嫩北部的沿岸,甚至远及叙利亚的海岸。海洋生物,包括濒临绝种的海龟及地中海鱼类都遭到污染。

评论 编辑

英国历史学家John Keegan说这场战争由于国际媒体的对以偏见“被错误报道成了以色列的失败”,他认为真主党损失惨重而且以色列还未来得及彻底驱逐真主党前停火就生效了。他还说以军高层已被战争中的伤亡惊动,因为以人口很少。

阴谋论 编辑

虽然目前双方死伤数目持续升高,但美国并未很积极地协调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的冲突,使得双方冲突仍旧持续下去,外界盛传是美国想藉以色列之手来削弱真主党势力(但美国白宫发言人斯诺在7月18日时否认了此项说法),此外,在7月16日时,黎巴嫩在联合国的特别大使努哈德·马哈茂德英语Nouhad Mahmoud(Nouhad Mahmoud)抗议美国阻碍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于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火呼吁。由于真主党是伊朗支持的什叶派穆斯林武装,有人认为是伊朗在幕后指示真主党挑起冲突,以转移伊朗浓缩铀问题的国际压力。

参考文献 编辑

  1. ^ Nicholas Blanford. Hizbullah's resilience built on years of homework.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1 August 2006 [23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2. ^ Harel and Issacharoff, p. 172
  3. ^ Israel captures guerillas in Hezbollah hospital raid, USA Today, Beirut: reprinted from the Associated Press, 2 August 2006 [12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4) 
  4. ^ Some 30,000 Israeli troops in Lebanon – army radio. Yahoo! News. Reuters. 13 August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February 2008). 
  5.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DailyStarTimelin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 ^ Lebanon –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7. Human Rights in LEBANESE REPUBLIC. Amnesty International.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February 2015). 
  7. ^ Why They Died: Civilian Casualties in Lebanon during the 2006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man Rights Watch, September 2007
  8. ^ Gross, Michael; Gross, Michael L. Moral Dilemmas of Modern War: Torture, Assassination, and Blackmail in an Age of Asymmetric Confli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71. ISBN 978-0-521-86615-6. 
  9. ^ Israel/Lebanon: Out of all proportion – civilians bear the brunt of the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nesty International, November 2006.
  10. ^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60/251 of March 2006 entitled "Human Rights Council" (PDF).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 23 November 2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7 June 2013). 
  11. ^ McRae, D.M; De Mestral, A.L.C. The Canadi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0. ISBN 9780774859172. 
  12. ^ SIPRI Yearbook 2007: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69.
  13. ^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Volume 9; Volume 2006. T.M.C Asser Press. 2006. ISBN 978-90-6704-269-7. 
  14. ^ 14.0 14.1 See Casualties of the 2006 Lebanon War#Foreign civilian casualties in Israel and Casualties of the 2006 Lebanon War#Foreign civilian casualties in Lebanon for a complete and adequately sourced list
  15. ^ The Final Winograd Commission report, pp. 598–610 (PDF). [23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8 September 2013) (希伯来语).  628 wounded according to Northern Command medical census of 9 November 2006 (The Final Winograd Commission Report, page 353)
  1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books.google.com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7. ^ Rolling Thunder: A Century of tank Warfare, (Pen and Sword, 14 November 2013), By Philip Kaplan, page 172
  18. ^ Cordesman & Sullivan 2007,第110页"Only 5–6 of all types represented a lasting vehicle kill"
  19. ^ Hezbollah Defies Israeli Pressure. BBC News. 21 July 2006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5). 
  20. ^ Egozi, Arie. Israeli Air Power Falls Short As Offensive in Southern Lebanon Fails To Halt Hezbollah Rocket Attacks. Flight International. 1 August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4 December 2008). 
  21. ^ Hizbullah shoots down helicopter in southern Leban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nan Greenberg Published: 08.12.06, 23:01, ynetnews
  22. ^ Crash grounds Israel helicopt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 last updated at 09:04 GMT, Thursday, 11 September 2008
  23. ^ Exclusive: Photos of navy ship hit during war reveal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netNews. 10.11.07
  24. ^ "Striking Deep Into Israel, Hamas Employs an Upgraded Arsen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ARK MAZZETTI, The New York Times, 31 December 2008.
  25. ^ State snubbed war victim, family says. ynetnews.com. 30 August 2007 [13 Jul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 June 2008). 
  26. ^ BBC News Online (8 March 2007). "PM 'says Israel pre-planned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9 March 2007.
  27. ^ The Final Winograd Commission report, pp. 598–610 (PDF). [23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8 September 2013) (希伯来语). 
  28. ^ United Nations Interim Force in Lebanon (UNIFIL). United Nations. 6 August 2009 [16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10). 
  29. ^ Summer conflict named Second Lebanon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Ynetnews
  30. ^ Lebanon/Israel: Hezbollah Hit Israel with Cluster Munitions During Conflict | Human Rights Watch. [201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9). 
  31. ^ 聯合國宣佈停火協議淤星期一生效. CNN. 2006年8月12日 [2006年8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6月13日). 
  32. ^ BBC NEWS | Middle East | Israeli bomb kills UN observers. [201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13). 
  33. ^ 探访驻黎中国工兵营:营区经常飞进弹片 (3)-军事-人民网. [201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4. ^ Fighting With Israel Deepens Lebanese Divisions Over Hezbollah.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1). 
  35. ^ President Discusses Foreign Policy During Visit to State Department. [2012-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引证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lower-alpha">标签或{{efn}}模板,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标签或{{notelis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