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神星

小行星
(重定向自433 Eros



小行星433,又名爱神星(433 Eros),临时编号1898 DQ,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近地小行星。由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美国宇航局会合-舒梅克号探测器围绕爱神星探测,并拍摄大量照片。在2001年2月12日任务完结时,探测器更在其表面登陆,成为第一颗有探测器登陆的小行星。

433 Eros
发现
发现者卡尔·古斯塔夫·伊特
发现日期1898年8月13日
编号
小行星分类阿莫尔型小行星
轨道参数
历元 2004年10月22日
远日点1.783 AU
近日点1.133 AU
半长轴1.458AU
离心率0.223
轨道周期643.219天 (1.76 a)
平均轨道速度24.36 千米/秒
平近点角320.215°
轨道倾角10.829°
升交点黄经304.401°
近日点参数178.664°
物理特征
大小13×13×33 千米
质量7.2×1015千克
平均密度2.4克/立方厘米
0.0103 千米/秒
自转周期0.2194 天
反照率0.16
光谱类型S型小行星
绝对星等(H)11.16

命名

编辑

这颗小行星以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罗斯来命名。

发现

编辑

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古斯塔夫·伊特于1898年8月13日发现。

特征

编辑

爱神星并不呈球形,而是像马铃薯一般,此表面引力各处不同。爱神星向阳面的温度可达100℃,而背阳面则低至-150℃。它的密度为2.4克/立方厘米,与地球地壳相近。

NEAR的科学家发现布满爱神星表面的大石头可能源自10亿年前一场撞击,这场撞击溅射的碎片也可能填满了细小的陨石坑,以致NEAR观测到爱神星上有40%的区域,缺乏直径小于500米的陨石坑。从陨石坑的分布来看,较平滑(即较少陨石坑)的地区均在撞击点方圆9千米的范围内(注意此范围已达到小行星的另一面),但平滑区不连续而呈斑驳状,不能纯粹以溅射物覆盖来解释,因此引起天文学家的兴趣。

有理论认为撞击造成的震波使陨石坑壁的碎石掉到坑底而填平陨石坑。由于爱神星形状不规则,因此即使震波在爱神星内部传送同一直线距离,对与撞击点相同距离的表面所造成的震动亦有异,故能较好地解释陨石坑分布密度不均的现象。(Thomas & Robinson, 2005)

爱神星上有两座环形山分别以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命名[1][2]

贾宝玉陨石坑

该坑位于爱神星表面南纬73.2度,西经105.6度附近,半径约400米,2003年被命名为贾宝玉坑。

林黛玉陨石坑

该坑位于爱神星表面南纬47.0度,西经126.1度附近,半径约700米,2003年被命名为林黛玉坑。

接近地球日期

编辑
冲日日期 与地球距离(天文单位) 最大亮度(星等)
2005年4月16日 0.36596 10.5
2007年7月9日 0.74792 12
2009年9月1日 0.68942 11.9
2012年1月31日 0.179 8.5
2014年6月28日 0.71976 12.0
2016年8月21日 0.72746 12.0
2018年12月3日 0.22339 9.3

参考数据

编辑
  1. ^ Pao-yü.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Nov 17, 2008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2. ^ Tai-yü.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Nov 17, 2008 [2010-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前一小行星:
小行星432
小行星列表 后一小行星:
小行星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