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神星

小行星



小行星433,又名愛神星(433 Eros),臨時編號1898 DQ,是環繞太陽運行的一顆近地小行星。由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美國太空總署會合-舒梅克號探測器圍繞愛神星探測,並拍攝大量照片。在2001年2月12日任務完結時,探測器更在其表面登陸,成為第一顆有探測器登陸的小行星。

433 Eros
發現
發現者卡爾·古斯塔夫·伊特
發現日期1898年8月13日
編號
小行星分類阿莫爾型小行星
軌道參數
曆元 2004年10月22日
遠日點1.783 AU
近日點1.133 AU
半長軸1.458AU
離心率0.223
軌道週期643.219天 (1.76 a)
平均軌道速度24.36 千米/秒
平近點角320.215°
軌道傾角10.829°
升交點黃經304.401°
近日點參數178.664°
物理特徵
大小13×13×33 千米
質量7.2×1015千克
平均密度2.4克/立方厘米
0.0103 千米/秒
自轉週期0.2194 天
反照率0.16
光譜類型S型小行星
絕對星等(H)11.16

命名

編輯

這顆小行星以希臘神話中的愛神厄羅斯來命名。

發現

編輯

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古斯塔夫·伊特於1898年8月13日發現。

特徵

編輯

愛神星並不呈球形,而是像馬鈴薯一般,此表面引力各處不同。愛神星向陽面的溫度可達100℃,而背陽面則低至-150℃。它的密度為2.4克/立方厘米,與地球地殼相近。

NEAR的科學家發現佈滿愛神星表面的大石頭可能源自10億年前一場撞擊,這場撞擊濺射的碎片也可能填滿了細小的隕石坑,以致NEAR觀測到愛神星上有40%的區域,缺乏直徑小於500米的隕石坑。從隕石坑的分佈來看,較平滑(即較少隕石坑)的地區均在撞擊點方圓9千米的範圍內(注意此範圍已達到小行星的另一面),但平滑區不連續而呈斑駁狀,不能純粹以濺射物覆蓋來解釋,因此引起天文學家的興趣。

有理論認為撞擊造成的震波使隕石坑壁的碎石掉到坑底而填平隕石坑。由於愛神星形狀不規則,因此即使震波在愛神星內部傳送同一直線距離,對與撞擊點相同距離的表面所造成的震動亦有異,故能較好地解釋隕石坑分佈密度不均的現象。(Thomas & Robinson, 2005)

愛神星上有兩座環形山分別以賈寶玉林黛玉的名字命名[1][2]

賈寶玉隕石坑

該坑位於愛神星表面南緯73.2度,西經105.6度附近,半徑約400米,2003年被命名為賈寶玉坑。

林黛玉隕石坑

該坑位於愛神星表面南緯47.0度,西經126.1度附近,半徑約700米,2003年被命名為林黛玉坑。

接近地球日期

編輯
衝日日期 與地球距離(天文單位) 最大亮度(星等)
2005年4月16日 0.36596 10.5
2007年7月9日 0.74792 12
2009年9月1日 0.68942 11.9
2012年1月31日 0.179 8.5
2014年6月28日 0.71976 12.0
2016年8月21日 0.72746 12.0
2018年12月3日 0.22339 9.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ao-yü.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Nov 17, 2008 [201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6). 
  2. ^ Tai-yü.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Nov 17, 2008 [201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前一小行星:
小行星432
小行星列表 後一小行星:
小行星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