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4式122毫米加农炮
D-74式122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于二战后研制的一型牵引式火炮。
D-74加农炮 | |
---|---|
类型 | 野战炮 |
原产地 | 苏联[1] |
服役记录 | |
使用方 | 多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越南战争 对越自卫还击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日期 | 1944 |
生产日期 | 1955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5,620 kg |
长度 | 9.875m |
枪管长度 | 6.45m 52.9 倍径 |
宽度 | 2.35m |
高度 | 2.7m[2] |
操作人数 | 7~9 |
炮弹 | 弹头与发射药分装[2] |
口径 | 122 mm |
后膛 | Semi-automatic vertical sliding-wedge[2] |
后坐力 | 液压[2] |
载具 | Split-trail[2] |
射击仰角 | +45/−5 度 |
回旋角度 | 45 度 |
射速 | Maximum: 8–10 rpm |
枪口初速 | 885 m/s |
有效射程 | 曲射: 23.9 km 直射: 1,080 m |
最大射程 | 24 km |
设计历史
编辑1946年4月开始设计新一代火炮,以取代二战时期广泛使用的过时的1931/37式122mm加农炮、M1937(ML-20)152毫米榴弹炮等大中口径火炮。为此同时开始了两个系列的研制:
-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彼得罗夫第九工厂设计局,1947年至1950年在费奥多尔·费奥多罗维奇·彼得洛夫领导下研发了D-74式122毫米加农炮与M1955式(D-20)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二者使用相同的炮架。
- 彼尔姆的莫托维利哈172厂(MOTZ)设计局,研发了M-46 (130 mm)与M-47 (152 mm),二者使用相同的炮架。正式型号分别为52-P-482与52-P-547。1950年完成设计。1951年量产。
D-74在1955年首次公开。122毫米的D-74与130毫米的M-46都被苏军装备使用。但M-46以更远射程、更大威力而得到普遍使用。
描述n
编辑D-74 有一个 52 口径的枪管,带有一个双挡板枪口制动器和一个半自动垂直滑块缺口,带有一个固定的下巴和滑块向下移动以打开。枪管安装在一个长环形支架上,耳轴正好位于缺口前方。反冲系统(缓冲器和回收器)安装在枪管上方的支架上。压缩平衡齿轮安装在鞍座支撑后面,穿过形状复杂的鞍座连接到耳轴前方的摇篮。这可以通过裂缝下方的泵手动重新加压。缺口有一个弹丸固定扣,以防止炮弹在用手动夯锤夯实之前在更高的高度滑出。
顶部导线总角度为 60°,垂直仰角范围为 -5° 至 50°。
箱梁截面分离式支腿铰接在摇篮支架上,用螺栓将它们锁定在打开或关闭位置。摇篮支架还有一个螺栓,用于在牵引枪之前将枪管锁定在中心以进行横向移动。每条小径的末端都有小铁锹,每条小径的侧面都有大铁锹的配件。大铲用于松软的地面,并通过与 M-46 上的类似铲相同的方式安装到尾端。这些黑桃是与 D-20 马车的主要区别。
为了帮助实现全方位的托架横动,在摇篮支架的前部安装了一个枢轴千斤顶。枢轴千斤顶不是底板,枪用泡沫填充的橡胶轮胎轮支撑枪在地面上开火。当枪开始行动时,枢轴千斤顶向下折叠并调整到地面上。如果需要大横移,则将每条支腿上的小千斤顶向下旋转,将支腿顶起,直到主轮抬离地面,安装在每条支腿上的柏忌轮向下摆动,支腿上的千斤顶升起,车厢然后横穿,并重新使用越野千斤顶提升柏忌轮,然后将零件放回其主轮上。
当枪被拖曳时,枢轴千斤顶还用于固定枪管以防止垂直运动。枪管通过摇篮支架上的螺栓锁定在中心以进行横向移动。千斤顶向上折叠,环形支架上的凸耳与千斤顶底座接合,固定在鞍座支架上的两个张紧器钩在支架上,这些张紧器被拧紧以将支架锁定在千斤顶底座上。 与那个时期的正常情况一样,枪有一个护罩,包括支架下方的一个折叠件。上护罩的中心部分可以上下滑动,也可以折叠以适应更高射角的枪管。盾牌可以为瞄准具和炮弹提供一些防止枪口爆炸的保护,尽管通常显示它是用长挂绳发射的,但可能主要是为了防御机枪火力。
非往复式瞄准具专为单人铺设而设计。包括一个直射反坦克望远镜(OP4M)、一个全景潜望式间接射击瞄准器、一个刻度盘瞄准器(PG1M)、一个角度刻度和一个刻有射程(距离)的单装药射程鼓刻度,耦合到安装在刻度盘上的高度水平气泡。当部件被目视放置在目标上并且范围设置在距离鼓上时,距离鼓启用标准的苏联半直接射击技术。
该枪使用金属弹壳发射单独的弹药,该弹壳也提供封闭。弹药与 122 毫米榴弹炮使用的弹药不同。有单次收费,没有增量。炮弹重量为 25 kg,初速为 900 m/s,尽管稍轻的 APHE 炮弹具有更高的初速。
最大射速通常表示为每分钟六发。
该支队有八九个人,可能因军队和时期而异。在苏联服役时,5,600 kg 火炮在某些地区通常由 URAL-375 6×6 卡车、AT-S 或 AT-L 中型拖拉机牵引。
使用国
编辑- 柬埔寨[来源请求]
- 中国[来源请求]
- 古巴[来源请求]
- 埃及[来源请求]
- 老挝 — In service as of January 2019.[3]
- 朝鲜[来源请求]
- 巴基斯坦[来源请求]
- 叙利亚[来源请求]
- 越南[4]
- 津巴布韦[来源请求]
前用户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存档副本.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0).
- ^ 2.0 2.1 2.2 2.3 2.4 Foss, Christopher. Jane's pocket book of towed artillery. New York: Collier. 1977: 95. ISBN 0020806000. OCLC 911907988.
- ^ Gibson, Neil; Fediushko, Dmitry. Laotian military parades Russian- and Chinese-made equipment. Jane's 360. London, Moscow. 22 January 2019 [24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3).
- ^ Ott, David Ewing. Field artillery, 1954-1973 (PDF). Vietnam studies. Washington, D.C. : Dept. of the Arm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95: 227 [First published 1975]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1).
- ^ 存档副本.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