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戴维森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07年9月26日) |
唐纳德·赫伯特·戴维森(英语:Donald Davidson,1917年3月6日—2003年8月30日)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为著名和活跃的哲学家之一。他在1987年的文章《Knowing One's Own Mind》中提出了著名的哲学思想实验“沼泽人”。
唐纳德·赫伯特·戴维森 | |
---|---|
时代 | 20世纪哲学 |
地区 | 西方哲学 |
学派 | 分析哲学 |
主要领域 | 语言哲学,行为哲学,心智哲学,认识论,事件 |
著名思想 | 原始解释,异常的一元论,三角测量隐喻,成真条件意义理论,作为原因的理由,作为翻译的理解 |
生平
编辑戴维森1917年3月6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在早期(包括三年在菲律宾)旅居生活后,戴维森全家于1924年定居于斯塔滕岛。
1935年,依靠纽约哈佛俱乐部提供的一笔奖学金,他开始在哈佛大学学习。在哈佛的头两年,他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此后转向了古典学和比较文学。他在大学阶段的哲学教育来自与A·N·怀海特的接触,哲学助教戴维·普罗尔的接触,也来自于对四门课程综合考试的准备。那时他对哲学的兴趣在于哲学史以及哲学与观念史的关系。
他1939年大学毕业,他得到了哈佛大学古典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奖学金。它所修的第一门课是W·V·奎因(Quine)的逻辑学课程。奎因改变了戴维森对哲学的态度。二战爆发后,戴维森加入了海军,在飞机场当导航员。1945年退役后,他于1946年重返哈佛大学,194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1年戴维森离开哈佛加盟斯坦福大学教师队伍,任教16年,在斯坦福大学的前十年是戴维森思想急剧发展的时期,尽管发表文章相对较少。20世纪60年代,戴维森发表大量论文,这些论文改变了哲学的图景,并很快成为了分析哲学的主要人物。
1967年戴维森离开斯坦福来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于1968~1969年担任系主任。1970年,他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聘为教授;1976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任校级教授。1981年转到加州伯克利分校哲学系任教。[1]
工作
编辑戴维森可谓大器晚成,他最为称道的工作起始于1963年。他的最大贡献在于1987年正式提出“多数疏忽效应”和“第三人效果”。
原始解释
编辑成真条件意义理论
编辑著作
编辑- 《论行动与事件》(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第二版,牛津,2001
- 《对真理和解释的探讨》,(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第二版,牛津,2001
- 《主观、主观间、客观》,(Subjective, Intersubjective, Objective),牛津,2001
- 《关于合理性的一些问题》,(Problems of Rationality),牛津,2004
- 《真理、语言、历史》,(Truth, Language, and History: Philosophical Essays),牛津,2005
外部链接
编辑- Davids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条目
- Davids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因特网哲学百科全书条目
- 意义、诠释与心灵——戴维森的哲学思想,方万全
- 蒯因及戴维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陈嘉映
- ^ 路德维希, 柯克. 唐纳德·戴维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pp.2–7. ISBN 978-7-309-08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