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戴維森

唐納德·赫伯特·戴維森英語Donald Davidson,1917年3月6日—2003年8月30日)20世紀下半葉美國最為著名和活躍的哲學家之一。他在1987年的文章《Knowing One's Own Mind》中提出了著名的哲學思想實驗「沼澤人日語スワンプマン」。

唐納德·赫伯特·戴維森
時代20世紀哲學
地區西方哲學
學派分析哲學
主要領域
語言哲學行為哲學心智哲學認識論事件
著名思想
原始解釋異常的一元論三角測量隱喻成真條件意義理論,作為原因的理由,作為翻譯的理解

生平

編輯

戴維森1917年3月6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春田市。在早期(包括三年在菲律賓)旅居生活後,戴維森全家於1924年定居於斯塔滕島。

1935年,依靠紐約哈佛俱樂部提供的一筆獎學金,他開始在哈佛大學學習。在哈佛的頭兩年,他是英語專業的學生,但此後轉向了古典學和比較文學。他在大學階段的哲學教育來自與A·N·懷海特的接觸,哲學助教戴維·普羅爾的接觸,也來自於對四門課程綜合考試的準備。那時他對哲學的興趣在於哲學史以及哲學與觀念史的關係。

他1939年大學畢業,他得到了哈佛大學古典哲學專業的研究生獎學金。它所修的第一門課是W·V·奎因(Quine)的邏輯學課程。奎因改變了戴維森對哲學的態度。二戰爆發後,戴維森加入了海軍,在飛機場當導航員。1945年退役後,他於1946年重返哈佛大學,1949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51年戴維森離開哈佛加盟史丹佛大學教師隊伍,任教16年,在史丹佛大學的前十年是戴維森思想急劇發展的時期,儘管發表文章相對較少。20世紀60年代,戴維森發表大量論文,這些論文改變了哲學的圖景,並很快成為了分析哲學的主要人物。

1967年戴維森離開史丹佛來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並於1968~1969年擔任系主任。1970年,他被紐約洛克菲勒大學聘為教授;1976年,他轉到芝加哥大學任校級教授。1981年轉到加州柏克萊分校哲學系任教。[1]

工作

編輯

戴維森可謂大器晚成,他最為稱道的工作起始於1963年。他的最大貢獻在於1987年正式提出「多數疏忽效應」和「第三人效果」。

原始解釋

編輯

成真條件意義理論

編輯

著作

編輯
  • 《論行動與事件》(Essays on Actions and Events),第二版,牛津,2001
  • 《對真理和解釋的探討》,(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第二版,牛津,2001
  • 《主觀、主觀間、客觀》,(Subjective, Intersubjective, Objective),牛津,2001
  • 《關於合理性的一些問題》,(Problems of Rationality),牛津,2004
  • 《真理、語言、歷史》,(Truth, Language, and History: Philosophical Essays),牛津,2005

外部連結

編輯
  1. ^ 路德維希, 柯克. 唐纳德·戴维森.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pp.2–7. ISBN 978-7-309-08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