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麻油仔寮(盐水)

麻油仔寮台湾台南市盐水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是旧时学甲十三庄学甲寮庄头中角头聚落之一,其为学甲慈济宫八个选举区中的东北郊区。而虽麻油仔寮为旧时学甲十三庄的47角头之一,然其目前行政区却是属盐水区,曾经规划为盐水镇饭店里,惟其后于2018年进行里邻调整,饭店里又与其田寮里、大丰里合并成“三和里”。[1] 

地理位置   编辑

聚落四周皆为农田,惟农田之外南边隔着急水溪田寮大排,与学甲区的平西寮及学甲寮相望,东边则是同为盐水区饭店聚落,西边则有南13号线道路从西北方向东南方经过,南13号线并于急水溪北岸与台19号线交会。[2]

庄头脉络   编辑

约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倒风内海的情形愈发显著,逐渐淤积形成浮覆陆地也因此多出了许多的海埔地,于是先前来台的垦民纷纷向南进入这些海埔地圈地拓荒,之后便建立了大埔田寮饭店、麻油仔寮等等聚落。[3] 

麻油仔寮(Muâ-iû-á-liâu)除南下的垦民外,原本在清代时也分别以中洲与学甲为移垦中心的聚落发展,形成了两个中地影响圈系统,分别是中洲影响圈以及学甲影响圈系统,麻油仔寮便是属其中的学甲影响圈系统,另因此聚落位于学甲的东北方,故在学甲慈济宫的选举区中又被规划于东北部郊区。[4]

此地初期系头港仔吴姓所拓垦耕作之地,只是聚落名虽取为麻油寮但此地并无种植与麻油相关之农作,聚落之名的由来,乃是相传清朝时有一商人在此落居并开设麻油工坊的寮舍,因其以榨麻油为业并且贩卖而得名。一如本聚落原属的行政区为“饭店”里,也是因在清朝末年,饭店聚落为800多户大庄社,更因位于道路边往来人马皆在此休息,路边饭店也众多且聚集一区因而得名一样。[3][1]

交通   编辑

聚落地处盐水与学甲的交界位置,有台19号线道路穿越,并且道路从聚落中间经过将其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当台19线公路由盐水区往南行,遇上急水溪之前,于111.5KM处路西侧为聚落宅港(原称“宅仔港”),以急水溪分流田寮大排与盐水区饭店里麻油寮相邻。[5]

宗教   编辑

庆华宫为麻油寮的聚落公庙,主祀为观音佛祖吴府三千岁保生大帝等神祇。[6]庆华宫原本只是一座小庙,初期并与里活动中心共用建筑,2013年信徒决定重建,并由主委吴秋粒带领重建委员筹建,也因麻油寮目前主要产业为番茄,故而壁堵彩绘亦以麻油寮小番茄田为壁画主角,成为庆华宫的新庙建筑特色。[7][8][1]

产业   编辑

麻油寮聚落住户以务农为业,而聚落虽有麻油名称只是未种植胡麻,不过早期曾生产胡麻油。另因本区盐地土质含有盐露,相较于一般土壤而言,较不易进行一般的农作耕种,并且作物也难以存活与生长,为此盐水区农会在2000年前后辅导当地居民种植小蕃茄以及硬质玉米,即小番茄品种有帅哥番茄、圣代番茄等品种。[9] [10][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鹽水區2. 
  2. ^ 麻油子寮 · 737台灣台南市鹽水區. 麻油子寮 · 737台湾台南市盐水区. [2024-05-15] (中文(台湾)). 
  3. ^ 3.0 3.1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306–308. ISBN 978-986-03-5211-5. 
  4. ^ 戴 , 文锋 (主编).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5. ^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7–90. ISBN 978-986-04-3023-3. 
  6. ^ 黄, 文博.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 ISBN 957-00-2651-0. 
  7. ^ 自由时报电子报. 不簡單!台南鹽水麻油寮60戶 蓋4500萬元新廟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8-07-30 [2024-05-15] (中文(台湾)). 
  8. ^ 麻油寮慶華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4-05-15] (中文(台湾)). 
  9. ^ 杜淑谕. 月津港燈節 來鹽水小鎮小旅行. 工商时报. 2024-02-07. 
  10. ^ 联合新闻网. 南市鹽水農會鹽地番茄評鑑 夫妻檔包辦冠亞軍. 联合新闻网. [2024-05-15] (中文(台湾)). 
  11. ^ 自由时报电子报. 不簡單!台南鹽水麻油寮60戶 蓋4500萬元新廟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8-07-30 [2024-05-1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