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莫斯科-立陶宛战争
本条目为2021年立陶宛感谢祭作品。 |
莫斯科-立陶宛战争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本条目有内容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页面“Muscovite–Lithuanian Wars”(原作者列于其历史记录页)。 |
202206疑似影响维基编辑之对照录
编辑现开专版为记录集中重审个别编辑之影响,以下存照为对证和计划协作之依据,不照录影响后内容物:
主笔1前内容:
立陶宛军队在1363年第一次攻进莫斯科公国。阿尔吉尔达斯在1368年率军第一次远征莫斯科。立陶宛王子摧毁莫斯科的边境,击溃了斯塔杜布·西蒙·德米特里耶维奇·克拉皮瓦王子,奥博连斯克王子康斯坦丁·尤里耶维奇的军队。在11月21日在特罗斯纳河上击溃了莫斯科的侦察部队。不过无法占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阿尔吉尔达斯摧毁城市周围的地区,掳获许多的莫斯科人。后来阿尔吉尔达斯在1370年发起了另一次远征,毁了沃洛克拉姆斯基周围的地区,12月6日围攻莫斯科,开始要破坏邻近的地区,但得知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王子要协助莫斯科的消息后,退兵回到立陶宛。阿尔吉尔达斯在1372年第三次攻击莫斯科公国,攻到柳布茨克,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击退立陶宛的侦察部队,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阿尔吉尔达斯在1375年灭了斯摩棱斯克公国[1]。
莫斯科公国的君主伊凡三世自认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以及东正教会的守护者。他自称是“全罗斯的统治者”并要求世袭以前基辅罗斯的土地[2],其野心使得莫斯科公国的领土和权力日渐增大。有“蒙古之轭”之称的钦察汗国在1480年对阿黑麻汗在乌格拉河对峙的失败后走向衰亡,莫斯科则逐渐扩张,在1456年将影响力扩展到梁赞大公国,1477年并吞了诺夫哥罗德共和国,1483年又并吞了特维尔大公国[3]。伊凡三世的进一步扩张和立陶宛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主笔2前内容:
莫斯科迅速占领了立陶宛在布良斯克、维亚济马[4]、多罗戈布日、托罗佩茨和普季夫利的堡垒[5]。
自从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纳斯统治开始,莫斯科大公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就开始了一连串的冲突。格迪米纳斯在尔平河之战打败了鲁塞尼亚人,占据了基辅,基辅罗斯的前首都。立陶宛继续扩张,在十四世纪中合并了切尔尼戈夫和西维利亚。格迪米纳斯的继任者
阿尔吉尔达斯和特维尔大公形成了联盟, 三次攻击莫斯科,想利用年轻的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在位时进行攻击,不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成功抵御他们的侵犯。
俄罗斯历史学家Matvei Kuzmich Liubavskii提到立陶宛损失了70个乡(volost)、22个镇、13个村庄[6]。立陶宛也承认伊凡三世的称号“全罗斯的统治者”[7]。
主笔3前内容:
立陶宛军队在1363年第一次攻进莫斯科公国。阿尔吉尔达斯在1368年率军第一次远征莫斯科。立陶宛王子摧毁莫斯科的边境,击溃了斯塔罗杜布王公西蒙·德米特里耶维奇·克拉皮瓦,奥博连斯克王公康斯坦丁·尤里耶维奇的军队。
同时克里米亚汗国的明里·格来汗因为莫斯科攻打喀山,断绝和莫斯科的盟约[8]。莫斯科和立陶宛又展开了战争。
米哈伊尔·格林斯基的叛变(格林斯基兵变)也是在这次战争中发生的。他是立陶宛元帅,
他在奥尔沙附近加入了莫斯科的军队,之后被立陶宛最高军事首领Konstanty Ostrogski打败[9]。
莫斯特大公国在1512年12月进攻立陶宛大公国,想要攻下主要贸易中心斯摩棱斯克[10]。在1513年前六周的围攻失败了,接下来四周的围攻也不成功[11],后来城市在1514年攻陷[12],由寡言太子瓦西里·舒伊斯基(Vasily Nemoy Shuysky)担任斯摩棱斯克的摄政[12],当时已投向莫斯科的格林斯基原以为可以担任摄政,后来因此威胁要重新投向立陶宛的齐格蒙特一世一方,不过被俄罗斯人所监禁[13]。
齐格蒙特一世在1521年打败了条顿骑士团大团长,和喀山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结盟对抗莫斯科[14]。克里米亚汗马赫默德·格来对莫斯科发动毁灭性的攻击,最后莫斯科大王子承诺进贡[15]。
参考链接
编辑- ^ Sergey Solovyov. History of Russi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ISBN 5-17-002142-9, v.3 [1]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k22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p46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d11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Stevens (2007), p. 58
- ^ Alef (1959), p. 155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sw197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sw185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Jurginis (1985), p. 638
- ^ Soloviev (1976), p. 55
- ^ Stevens (2007), pp. 57–58
- ^ 12.0 12.1 Soloviev (1976), p. 56
- ^ Soloviev (1976), p. 58
- ^ Soloviev (1976), p. 79
- ^ Soloviev (1976), p.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