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Elephant/化学实验室

背景

由于近日在互助客栈上一些与删除讨论有关的争议,让我开始对于太过短小、未能有效说明主题的条目之改善问题产生一点兴趣。针对这议题,我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寻找十件比较冷僻的事物写成条目,作为实验观察的对象。这些条目在我蓄意的控制下,都是长度正好超过200位元、已经不属于小小条目的作品,虽然各事物本身都有它为何重要、应该值得维基百科收录的理由,但是我蓄意地忽略这些理由,只在条目中写上一些无关紧要的资讯。如此,一位原本没有听过这些人事物的读者,如果只是阅读到这些条目但没进行额外的研究的话,理应看不懂这些条目到底在介绍些什么,或看不出其重要性何在。

然后,我将这些条目分成两组,并且将它们全部挂上代表“重要性不足”的{{fame}}模版,但其中实验组所挂上的模版我故意写错时间,让它们在三个月后才会到期限被送交删除检讨页面。而对照组则是按照目前的标准程序,一个月后会到期送交检讨。利用这方式,我希望能比对出针对“重要性不足”所进行的检讨期限之长短,是否对于条目被改善的几率大小与品质有影响,进而作为修改方针的参考依据。

为了增加对各条目主题不熟悉的读者看到条目后查证的困难度,我蓄意忽略各条目的interwiki之建立(有部分条目在其他语版并没有对应内容存在),但是在其他语版的对应条目上我已建好反向的interwiki连结,以避免意外造成条目重复。

内容

可能的问题

  • 原本进行此实验时,应该得匿名或新开一些不同且陌生的用户名来创建条目,才能模拟不懂如何掌握条目编辑重点的新手所犯下之错误。然而,由于中文维基目前是禁止匿名用户进行新建条目的动作,也禁止设置魁儡用户,为了避免违反方针因此我只好使用自己的名义来进行此实验。维基百科向来有倾向信赖素来表现合宜的用户所增添之资料,而对匿名或新用户的编辑监督较严格的倾向(其实这是人性,没啥好奇怪的),因此用我自己的账户名可能会降低条目内容被实际检视的几率,是一无可奈何的缺点。
  • 假如有人意外看到本页面,循线全面修改以上条目,那我的实验就没意义了,但为了表达我的公开诚信,并不想暗地里偷偷进行实验而不说明。因此,请看到此页的朋友帮个忙假装从没看过这段话,让我的实验顺利进行吧!
  • 实验样本太少,可能不具有足够的系统明确性。不过没办法,我一来没办法在瞬间创造出太多类似的条目,且一次创造太多条目很容易被发现而影响了实验效果。如果本次的实验还顺利,会考虑随着时间的进行间隔一段时间再增添更多实验素材。
  • 以上条目的不知名与否毕竟是依照我个人的认知独断决定的,这可能跟其他人对于不知名与否的看法不同,而造成误差。

声明

  • 本实验的动机验纯粹基于想要提升维基百科的整体品质,如果您发现本实验的存在并认为有不妥或值得改良之处,请私下留话讨论,不要贸然公开而减损实验品质。
  • 所有条目在删除期限到期时,纵使从头到尾都没人改善或改善程度不尽人意,我也会尽责补上充分的内容,不造成大家的困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