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政大世界民族志学习作业/Pua-Kumbu

普哇库布(马来语:Pua-Kumbu),又被称为“伊卡织品”。 为伊班族部落里的一种传统织布艺术,透过织纹纪载伊班族的传说、文化记忆与个人故事,其织品纹样特征是伊班族文化的核心,也是工艺与部落文化的精随。

Pua kumbu

象征意义

编辑

伊班族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Pua-kumbu具有神圣的力量,可以驱离不祥与邪恶。

女性地位

编辑

编织Pua-kumbu是评估伊班族妇女地位的一种标准。一位伊班女性,根据她对染料、设计和技巧的使用,决定了她在社会中的某个阶层。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伊班女姓必须默默接受各种精神考验以及对纺织艺术的创造与理解。编织出一个好的Pua-kumbu不仅代表拥有专业的技术,也是伊班女性灵魂状态的证明。

 
正在编织的伊班女性

制作Pua-kumbu的技术由母亲传给女儿。在青春期,一位年轻女孩开始积累专业知识,从棉纱的制备、线的搭配、染色过程和设计的选择等各个阶段进行指导,每个阶段都受到仪式的限制,以安抚精神,她的进步和最终的成功取决于精神世界的接受。通过艺术与精神建立关系,如果在这种关系中失败了,将陷入无生命状态,因为违背了由精神世界批准的自然顺序命令界限。每位伊班女姓都惧怕此种命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身体或精神会不健全,唯一的释放就是死亡。 [1]

主要用途

编辑

Pua-kumbu是用来祭祀的神圣物品,也是在婚礼仪式中由母亲为女儿编织的嫁衣、祭司披戴的袍子、领袖与勇士的战袍、新生儿沐浴的用袍,在丰收祭与犀鸟节中也少不了它的踪影。

历史沿革

编辑

由于没有关于伊班文化历史的书面文件,因此无法追查这一纺织传统起源和发展的准确记录,伊班族的历史是通过代代相传的口头传统记忆下来。据传说,在二十四代以前,战争之神Singalang Burong将神圣的Pua-kumbu传授给其子孙,从此以后从战争猎回来的首级都必须用这种纺织品来包裹,进行传统祭祀活动,而这种纺织品必须被染成深红色,并且使用特殊的纬纱技术进行编织。

制作方式

编辑

种植和准备棉花

编辑

伊班族使用一种名为taya的植物来收获棉花,棉花摘下后,去除果皮的残余物,晒干几天,然后将棉花通过杜松子酒将种子与​​纤维分离。之后把纤维放在一个简单的轮子上旋转,称为加气,旋转主轴为抽出的纤维提供了必要的扭转。

准备染色材料

编辑

传统上,伊班族利用大量的植物来生产各种丰富的美丽染料,现今的染厂更利用了环境中不同的植物作为染料,让Pua-kumbu更具有独创性,这使得伊卡织布在这个世界上享有盛誉。 除了下面提及的三种基本成分之外,还可以使用许多类型的根、树皮和叶子,以制作出每个染色师所期望的颜色。每位染色师都有自己的特殊配方,配方是一个需要严格保密的秘密,然而,对于天然染料来说,没有任两个色调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结果有时无法合乎染色师的期望。

Engkudu这种植物为染色的基本三成分之一,根据染色技术混合成分的不同,可生产出鲜艳的红色到深褐色和棕色。

Engkerbai这种灌木的叶子可与石灰混合在一起,将纱线浸泡在这种溶液中,不需要使用媒染剂即可使用,由此产生的颜色是暗淡的棕色。

Tarum是一种生长繁盛的靛蓝植物,可以与灌木一样长到一米多高,它有浅羽毛状的叶子,经过收集并打孔,浸泡于木制的槽中。为了使染料可溶于水,在溶液中加入熟石灰,之后把纱线完全浸入染料,第二天在阳光下晾干,该浸渍后的干燥过程对于氧化染料是必要的,以便在纤维上形成靛蓝色。

棉花染色

编辑

将纱线浸入混合好的染料中,用脚踩踏,转动三次,然后将其留在染剂中三天,在此期间,要非常仔细地确认纱线已经饱和。浸泡三天后,将纱线取出并用清水漂洗,通常在河中洗涤,然后在垫子上拉伸12个小时,并挂在直立的框架上,在白天和晚上放置在长屋的外部平台上大约16天,用阳光和露水完成该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非常小心地确保纱线获得适量的阳光,并且不会被雨中弄湿。

编织棉花

编辑

一套传统的编织设备包括经轴、胸梁、打浆机、综片、棚杆,两对览和棒、背带、线轴和线轴套(增宽)。

 
伊班族传统编织机

背带式编织机没有刚性框架,因此经轴可安装在长屋的任何部位,只要有两个方便的立柱即可。胸梁连接在围绕织布者腰部的背带上,通过身体的轻微运动,编织者可以操纵织物上的张力。经线连续缠绕在经线和胸部的横梁上,防止线被缠绕线缠绕。当第一次提起奇数线时,一根棚杆通过,然后提起均匀编号的线,另一根杆穿过梭口。每对览和棒的末端通常用绳子绑在一起,在织造开始时使用棒材以保持经线均匀拉伸,交替经线或经线组的升起是由一个梭口和一个经线用环固定在一个单独的综片上,并使用剑形打浆机将纬纱上的每个纬纱按压到卷轴上。[2]


现况

编辑

Pua-kumbu从前是家家户户妇女皆会的手工艺,如今却濒临绝迹,目前部落内仅存约50位织者,织作技术的失传,是伊班族文化凋零的危机。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发掘了Pua-kumbu在现今商业中的经济价值,开始进行Pua-kumbu的技术传授并采取商业化的生产模式。

参考资料

编辑
  1. ^ ibanology.wordpress.com (英语). 
  2. ^ www.thetextileatlas.com (英语).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