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页面分类/分类规则

尖尖的鹿角在话题“请问分类有什么具体意义?”中的最新留言:15年前

前言

讨论的细节

  • 主旨: 一个让读者,分类者都感到满意的分类规则
  • 时间: 3个月,到UTC时间2005年7月30日 00:00
  • 讨论发起人: 阿福( Talk) 02:35 2005年4月30日 (UTC)
  • 注意事项:
  1. 此讨论希望能将原有的Help:页面分类一并做整理,并提出进化的版本。
  2. 必要时可开启投票。
  3. 亦请各位加入讨论者,尽可能使用==我要表達的主要意見==来将你的论点做详细的纲要, 谢谢!

讨论开始

  • 经常参与分类的分类者表示希望要有分类规则。

以数量做为简明分类规则的起点

  • 我是很赞成以数量作为是否应该立新条目的原则,不过有少数情况,似乎不是那么容易按部就班先放大类以后再放小类,比如说人物的出生年或逝世年,在没有把分类建起来之前,几乎是无从知晓该年出生的人有多少,很多情况下是,我从一个条目下建了该年出生的分类后,才发现原来早有好几个该年出生的人,但之前还没有建立分类,底下分类是红字。当然也常常是建立之后,才发现该年出生或逝世的人目前只有一个的。这种情况我觉得也许可以不用硬性规定不能建一个条目的分类。因为毕竟这建立会比不建立(根本无法从年代查人物)有利于查询。--Ffaarr 08:05 2005年5月25日 (UTC)

全面思考分类的特性,个别建起完整的架构

不要跳跃式地建立分类

  • 虽然一个类别的条目到一定的数量,应该就可以建立分类,但不应该数量到了就任意建立,也就是说,建立分类时应该是从上而下循序渐进,而不是建了几个条目就弄出一个分类。例如category:深圳交通这个例子,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先在中国交通之下先建立

广东交通,如果广东交通的条目数量太大,再成立深圳交通,而不是有几个深圳交通的条目就直接弄一个分类出来来。 另一个例子是北京的建筑物,之前在中国建筑之下没有我刚增加的category:北京建筑这个分类,因此直接在中国建筑之下,就直接有北京的塔、北京寺庙…。这也是不适当的分类方式。--Ffaarr 02:15 2005年5月28日 (UTC)

可以跳跃地成立分类

 

  • 这一点我和Ffaarr的看法大不相同,我有图解说明,A作法是我认为在分类规则上较为恰当的,B作法变成为了分类而分类,很容易空有架构而且蛇足,我是分类要依条目数量演化派--阿福( Talk) 15:42 2005年6月1日 (UTC)

我觉得我的想法不会违背“分类要依条目数量演化”啊。 以深圳交通的例子来看。既然条目数足够成立深圳交通,那先成立广东交通的话里面至少一定会有深圳的那些巴士的条目大约5条,再加上其他少数几条,所以条目数量一定是足够的,所以可以先成立category:广东交通。如果广东交通里条目并不太多,不会造成查询困难,就暂时不用成立深圳交通。这时这些条目可以先用category:深圳 category:广东交通 这两个分类 。 假如之后category:深圳 或category:广东交通 的条目过多之后,再成立 category:深圳交通。(或者深圳交通本身条目数量够多就成立也是可以) --Ffaarr 15:56 2005年6月1日 (UTC)

分类原则之一:在理想的分类中,相关条目一定要在该分类之下找得到

我觉得不管如何,分类就是要便利大家查询,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理想的状况下,只要是应该包括在某个分类下的条目,就一定要能在该分类下(这包括分类下的子分类及子子分类)找到,否则对依照分类查询的人来说是很麻烦的。举个例子我刚刚作的小修改, 原本category:书籍这一类之下,找不到漫画书,也就是说,有很多其实是书籍的条目没有在书籍的分类之下,这样就违反了我提出的这个原则,但因为漫画的分类中,尚未如英文版那样精细地分出“漫画书”这样的分类,所以虽然“漫画”这个分类下有很多不是书籍的条目(如漫画家),我还是把category:漫画,加到了category:书籍 下面,这样可以确保要从书籍来找漫画书的人,能够顺利找到。 我觉得这个原则,应该是新分类成立时必须要注意到的,尽可能不应该让一个新分类成立之时,没有把相关的条目及分类放进去,或是没放到应该放到的各个位置。 --Ffaarr 08:19 2005年5月25日 (UTC)

希望能有更清楚明确的各项分类入门简介

刚才发现原来有这个讨论,分类规则绝对是很必要非常同意,不过我觉得最重要是要怎么样让写条目的人都了解怎么作分类,我近来常常在看新的条目,很多都没分类,或放到不适当的位置,因此常得一个一个帮忙加或改,这样其实不大理想很累人的。 目前help:页面分类 其实介绍得并不差,但只有整体的原则,看过了之后实际上作分类的时候还是常会不知所措,所以应该各个领域的分类方式都要作出适当的简介,像hamham作的人物分类原则我觉得很不错,但也许可以写一个更简单版的,让更多的人能很快了解进入状沿。其他各方面,像地理、历史、艺术、文学等等,都应该各自整理出一套分类方式入门。当然,这之前可能必须先把现有的分类整理好,并达成一个共视原则。这样才不会让人无所适从。--Ffaarr 15:0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写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入门补充,是一些实际操作分类时的心得。先放在这请大家指教。

Help:页面分类/简单分类入门指引

--Ffaarr 07:54 2005年5月25日 (UTC)

谢谢Ffaarr,我帮你的简明分类指引做了一个分页,比较清楚--阿福( Talk) 13:41 2005年6月1日 (UTC)

建议作各科的分类索引

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为了不让每一次整理工作的心血流失,同时为以后整理打下基础,我建议在各个大的分类页面上都做一个显示该分类树状结构的索引。参见category:物理学 category:天文学。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 对读者来说,可以弥补中文排序混乱的缺陷,一目了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子分类。而且也可减少几次点击次数。
  2. 对整理者来说,有了索引方便以后的进一步整理。别的整理者也就省了从头开始的功夫。
  3. 这样的索引可以由各科爱好者分头来做。
  4. 灵活性,一个很完善的分类(像hamham的人物分类)会包括一些暂时还无需建立的分类。这可以在索引中表示出来,以后有了需要即可建立。若要改进分类系统,也比较容易。--Louer 15:02 2005年6月1日 (UTC)

这方法真的是很不错!!有空我会来开始从熟悉的领域作看看。--Ffaarr 15:17 2005年6月1日 (UTC)

请问分类有什么具体意义?

提议

看来大家对分类很感兴趣,每次我加一个条目,准会有朋友来加“分类”。我倒觉得分类是一种原始的信息储存的残留。由于过去技术不发达,为了寻找上方便起见,需要搞“分类”。现在继续搞分类,则是时间、精力的浪费,而直接利用“搜索”,更方便,速度也更快。google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除了搜索资料庞大,还因为简单、明了。我用google这么多年了,除去首页,根本就没用过它的Catalogs或类似这种选择。恐怕大部分网友也同样。况且,很多条目很难具体分类,比方那个有争议的词条“台湾”就众说纷纭,再比方,历史上很多人物生活在改朝换代的时代,甚至经历几个朝代,那么他该分在哪朝人中?最后,我认为某些分类没有任何意义存在。譬如某人某年出生、逝世,纯属无中生有。我看,这种官僚主义的东西还是不必搞了。 yj41

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扯到官僚主义上去了⋯⋯而且出生逝世又为什么是“无中生有”吗?难道这个人没有出生,或没有逝世过?希望您能表述地更明确一些⋯⋯--尖尖的鹿角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2:05 (UTC)

Louer和Ffaarr的看法以及yj41的回复

分类是很有必要的。wiki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词典;wiki是百科全书。搜索引擎和词典事不需要分类的,但百科全书本来就是要对人类知识加以整理。人们查找资料也不见得仅仅是要知道某个词汇的意义,很多时候也要浏览相关内容的。google固然不需要分类,但若google到的网站里内容也是杂乱无章的,你如何查找资料。另外更重要的是维护的问题。没有分类的话,许多条目根本就让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有人去继续修订;而一个人若相对某个领域有所贡献的话,他也无从知道已经有什么条目,还缺少什么条目--Louer 14:36 2005年6月1日 (UTC)

关于分类的意义。如果我是一个外行人,想要对某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热力学作一个较深入了解的时候,假如没有热力学这个分类,那我就只好先进入热力学的条目,然后想法子在文章里面找相关的关键字,看看要是不是能找到更多的相关的条目。但如果有热力学的分类,我进到了这个分类之后,可以一目了然知道热力学相关的条目有那些,甚至由中文的热力学分类,再连结到英文的热力学分类以查看相关条目,这样不是方便很多吗?

还有就是louer讲到的,分类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整理,它和写条目一样,并不只是机械的工作,而是一种对于各种知识所处位置的思考和定位,使不致于充满了资讯但不知所踪,假如要比资讯的数量及搜寻能力,维基百科是永远比不过google的,但希望这里是以有组织的知识来取胜。

至于出生年和逝世年的分类,其实意义就像是很多人努力在编的各种列表一样,只不过这个列表是大家一起作的,作这样的分类最后慢慢累积组织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按年分排列的人名列表。当然你觉得它没意义我也可以理解,毕竟列表的确是属于比较枯燥一些的资讯,但有需要要查的时候它还是有它的价值在。

另外,假如一个人跨好几个朝代,那就尽可能把他所处的各个朝代(尤其是那个人较有影响力的朝代)都列进分类里较好,这样想关注不同朝代的读者,都可以在分类中找到它。 我想分类就像写条目一样,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产生的问题也很多,不过它有价值,所以我觉得应该要尽量来作。 --Ffaarr 15:46 2005年6月1日 (UTC)

一般来讲,大多数人不会用百科全书来学习一门陌生的学科。百科全书归根结底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教科书。同样的道理也回答了louer,正因为wiki是百科全书,所以没必要分类。作为工具,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查找词条,只要方便搜索(对于在线的百科书是“引擎”)就足够了。分类的作用是louer谈到“对知识的一种整理”,这点我并不反对,只不过这种对知识的整理超出了撰著百科书的范畴。无论如何,我想大家也没必要要求他人一定分类,任何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时修改嘛。yj41


关于“分类学”问题

但网上百科全书和纸本百科全书有一个差异就是,不像纸本百科全书可以拿在手上一页一页翻阅,因此我觉得分类也就是让翻阅变得较为方便的一种方式。

至于是否要求大家要分类,这当然不能强迫,但我觉得还是应该要要求大家去作,这毕竟是维基百科基本规则之一。而因为对自己的条目作分类常只是举手之劳(尤其写的人对自己写的条目领域又通常比较了解)不像其他人来作还要多一次编辑的时间,鼓励大家自己作分类其实是可以节省所有维基人整体的时间精力去对维基百科作更大的贡献的。--Ffaarr 13:40 2005年6月3日 (UTC)

既然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论,那么就容我抬下杠。
回复Ffaarr如下:事实上,分类是一种学问,而不像Ffaarr这位朋友所谓“举手之劳”。一个词条分哪类,为什么要分到这里而不是分到那里,是需要科学根据的。分类学上最有特征的是动植物分类,绝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从事的,必须有相对的知识。之所以wiji动植物学上的分类不会出现矛盾,正是因为已经有真正的动植物学者为之分了类。其他领域的分类学也同样。举个例子,yj41这个人,广义上,可分“动物”“哺乳动物”,“人”,狭义上“黄种人”“中国人”“北京人”;但“黄种人”“中国人”“北京人”本身又是广义的,那么更狭义的分类将是:“知识分子”“已婚者”等等;事实上,“知识分子”“已婚者”也是广义的概念。这样推下去,就没有尽头了。所以需要筛选。所谓“筛选”就是分类学。我本人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知识,无法在这方面为wiji作任何贡献。
事实证明,wiji很多分类根本不科学,导致很多词条分类上出现了争论。且不谈那些浅浮的(如出生年月等)例子,“台湾”分类问题就可见一斑。台湾是否应该分到中国,得从历史角度、政治角度、地理角度、文化角度、人文角度看,而得到的结论很可能相背而驰。既然wiji没有权威人士可以出面,作出结论,这种问题将永远不能合理解决。最终,大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个注定没有结果的讨论。
以上,我所要论证的是:分类是门学问;在大家不具备这类知识的条件下,下策是扩大分类范围(否则将越分越细,以至失去任何分类意义),中策是保持现状,上策是大幅度减少分类,只保持真正有科学根据的分类(如动植物学)。 yj41


事实上,目前维基的分类就是经过筛选的,而且在许多方面有一定的原则,并没有那么难了解,只要稍读过Help:页面分类,人人都能帮维基分类作出贡献,我在聊天室也有提到,就算一时分类作得不精确,但有稍作分类的条目一定比没分类的条目更容易被对相关领域熟悉的人发现并修改它。

至于科学不科学我觉得不是重点,分类科学当然是很值得参考的架构,但最重要的还是 分类能不能带给编者读者查询上的方便而已。

至于有没权威人士和结论,我想在维基百科写的东西从来就是没有“结论”的,你我写的条目,也是总有一天会被修改,但你会觉得写条目是浪费时间精力吗?

最后我不觉得分类太细会愈没意义,只要那个分类还能让大多数人理解,就有会有人可以依照那个分类找到想找的条目。--Ffaarr 01:19 2005年6月4日 (UTC)

关于是否应该通过百科全书来接触陌生的知识领域问题

对于阅读者来说,分类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个领域有哪些重点,而不是在一个条目中不断连结,大海捞针;对编辑者来说,分类可以帮助编辑者明白这个主题已有什么条目、缺少什么条目,能够进一步去新增。如果没有分类的必要,它在维基百科上也发展不起来吧。再说,纸本的百科全书也都有音乐百科全书、歌剧百科全书、舞蹈百科全书这样的分类。对了,我会用维基百科来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只是拿来查词条是你个人的主观看法。--KJ (talk) 14:21 2005年6月3日 (UTC)
回复KJ如下:如果您浏览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个领域有哪些重点”的话,恐怕要上大当了。一、已有的词条不见得就是这个具体领域的重点;二、得到知识不见得全面(而很可能片面)。理由很简单,现在的wiji距离完善还远得很,只能作为参考来对待。况且,wiji真的相对完善了—届时每个分类中肯定会有大量词条出现—,同时也就失去了“了解重点”的可能。
以上我所要论证的是:阅读分类中的条目,只能了解一些毛皮,并且带着误解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任何一个百科全书也代替不了系统化的著作。当然,皮毛地了解一些知识也不是件坏事,但因此而过分注重分类,恐怕有些得不偿失。
至于KJ所提的“音乐百科”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这种分类不是为了方便从头到尾阅读,而是为了加入某一个领域特殊的知识,使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能够集中查找。一个书本上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点上,wiji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yj41


我觉得不应该太过主观的认定其他人“应该”怎么样使用维基百科全书。有各种人会想要用各种方式来利用维基百科全书:有人想针对某个不明白词条来查条目,有人想了解某个领域的皮毛,有人想要知道美国有那些著名的飞行员,有人突然想不起来某一个罗马皇帝的名字叫什么所以想上来查一下。假如没有分类的话,后三种读者用起来就会变得不方便。

至于说因为该领域不完善不能让读者了解甚至会造成误解该领域,所以就不要分类,那实在是因噎废食,真要这样那是不是干脆要规定大家以后都不淮写不够完整的小条目?

--Ffaarr 01:36 2005年6月4日 (UTC)

关于百科全书的性质问题

yj可能是新来的朋友,可能有所不知。我个人认为,最近让人感到高兴的一点是,中文维基的全文搜索功能开放了。终于我们可以开始借由左边的搜索工具找东西,但是在这之前,它只能告诉你,有或是没有,这样的答案。而就算现在搜索功能开放,也不代表分类不再必要,因为百科全书不是没有组织的一盘散沙,不是一堆文字加上一堆图片,它必须要有脉络,有骨架,然后条目是充实它的血肉,在对使用者而言,他循着脉络或骨架,可以找到他要的东西,而不是一个自动贩卖机,要什么,就给什么,因为知识本来就不是一个点对点的直路,它还有许多路旁的风景,人们边走边看,接收资讯交织成对于世界宇宙的认知,每一项知识都有互相的定位,就如同你之所以为你,是因为你与我有互相界定一般,但是光是你我不能成为世界,有很多相对的你,界定出一个我的世界,这些相对的你就是分类必要存在的原因。--Theodoranian|虎儿 (talk) 14:44 2005年6月3日 (UTC)

回复Theodoranian如下:您认为“百科全书不是没有组织的一盘散沙,不是一堆文字加上一堆图片,它必须要有脉络,有骨架”,这点我不敢苟同。重复一下我的看法:百科全书归根结底是工具书。
《辞海》这样定义:“百科全书,汇集各门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按照辞典的形式分列条目,加以简要概述的工具书”。尽管有不少人拿它作为读物来阅读,但大多数还是为了查找词条。事实上,百科全书,正像这位朋友所说“一盘散沙”,或—一个除去为查寻方便,毫无任何其他连贯性的书籍。书面的百科全书唯一需要系统化的是如何以各种方式便利使用者查寻,任何其他都超出百科全书范畴。
以上我所要论证的是:百科全书本身是无头绪可言的,头绪只有通过使用者在查找中才能形成。
总的来讲,我觉得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过分看重百科全书作为了解陌生知识的渠道,希望能够把一个无从系统化的东西系统起来,而忘却了它作为工具的本质。 yj41

工具书难道就不能有所组织吗?放眼字典、辞海、六法全书,我想大家不会否认它们都是工具书,它们有没有分类?我没空跟你在这边讨论百科全书的本质,前面的问题就是我的答案。--Theodoranian|虎儿 (talk) 00:06 2005年6月4日 (UTC)

hyper的精神

 

  • yj41提出来的意见,给了我另一方面的想法,我觉得wiki与一般百科全书不同的是,它"人人可编辑"的特色导致wiki作为工具的角色,更为重要,我们过去在分类上也起过不少争执,主要就是有两种冲突的观念, 一个则是抱持着wiki全开放,分类规则没有强制执行力,换言之比较趋向于环境化(或是混沌化), 一个是必须让wiki系统而且优良的分类化(换言之倾向于学术化); 我个人比较喜爱的是前者的wiki,其具有Hyper的精神,参与者所观看到的是类似拼图,积木的工具, 而非目录井然有序的组织图, 所以我对于目前的分类规则想法是,做到一定程度合理的暗示,让条目和wiki逐渐演化, 惯于从学科角度的编者要避免深邃的逻辑(为了分类而分类,为了学科化而分类),而惯于从读者角度思考的分类者也要参考学科的经验值, 两者都要合作, 这只是一点想法,与大家分享--阿福( Talk) 20:29 2005年6月3日 (UTC)

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啊,我觉得wiki的分类,最重要是要给读者编者提供参考的方便,最好是用常识就可以理解的方式来作分类,是否合乎分类科学反而是其次。--Ffaarr 00:58 2005年6月4日 (UTC)

其实也可以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百無一用是書生 () 13:04 2005年6月4日 (UTC)

我不懂分类

但我需要了解一个新学科时,我确会翻百科全书,并且认为那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对于一些理科或工科,一些基本的分类都很清楚,按照学科内部本来的规矩分就好了。有争端的条目再说。 对于文科如历史政治可能会差些,但应该有最最基本的分类。比如人物可能不需要按照具体出生年分,但可以分成近代古代之类,对于有明确朝代的还可以细分,跨朝代的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朝代里,都没有关系。

另外See also这种东西最好写详细。告诉人们路边的风景在哪里! Talk23:34 2005年6月25日 (PKU)

放任它自由

我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讨论。因为现在条目数太少了,质量还不够,还不如专心去编辑条目。如果有些编者喜欢去进行条目分类,就尽情去吧。随着条目数的增多,分类可能会越来越细致化、“科学”化,到时可能连整理条目分类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非某一个人的人力能单独完成。到时再组织一个兴趣小组来专门按统一的章程来分类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呢。Cord 23:03 2005年7月28日 (UTC)(←说错了不要T我)

谢谢你的意见!你说得是有其道理,不过我想一方面是,维基百科并不像一般百科一样,是全部编辑好了以后才出版的,而是希望尽可能随时让查阅的人能方便查阅,以及让要写新条目的人了解该领域大致有那些条目,以便知晓可以发展的方向,所以还是希望平常就能把分类作好。

另外,我想正因为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完成,所以才会希望大家自己编写新条目的时候,都能够尽量顺便加个分类,因为毕竟写条目的人对条目的性质有较多的了解,只要大致上了解该领域分类的原则,要作出大致正确的分类是不难的,即使没有分到最精准,但至少放在与条目较相关的位置(例如把一个力学相关条目放在物理学而不是更细的力学的分类,虽然还不够理想,但至少是大致正确的),有助于将来整理该领域分类的人发现处理它。

即使未来要把分类成为一个维基工程(能不能出现还是未知数),现在的人尽量把分类作好,逐渐累积,还是很重要的打基础工作。 我认为分类的细致化和科学化,不是说找几个人弄一个小组就可以成功,而是大家平常在各门各类的条目作分类的过程中,逐渐累积经验,逐渐使分类变为越来越合理化,也随着条目每天的增加逐渐细分而来的。--Ffaarr 01:03 2005年7月29日 (UTC)

我的观点也是放任它自由吧!分类的方法不管如何精细,总有不合理的地方,大家在分类上所做的工作无非是让分类更加合理一些,从理论上讲,大家所做更细的分类都符合分类的原则,只不过目前的条目还不够多,因此大家在精细分类上最好“手下留情”一下,避免出现过多的只有一个两个条目的分类。同时“容忍”前面的维基人所做的分类也是一种“美德”,因为以前的分类多少总代表着一些人的想法,或多或少代表维基某个阶段的理念。--鑫淼 02:18 2005年7月29日 (UTC)

很同意,我觉得目前的分类方式和已有的分类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可运作性,因此尽可能先依照原本的方式作分类是比较好的,除非某个大的分类的条目太多而不便查询,或者有些新条目的确找不到任何地方可分时,再成立新的分类是比较理想的。--Ffaarr 04:53 2005年7月29日 (UTC)

Ffaarr说的“大家自己编写新条目的时候,都能够尽量顺便加个分类”点明了我。我一向都没有这个习惯,都依赖着别人来添加。睇来要培养分类既良好习惯了。--Cord 10:35 2005年7月29日 (UTC)

其实我觉得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大体完整的分类系统,然后大规模应用到各个条目。发现不足马上补充--Truth---对话页 19:15 2005年8月5日 (UTC)
可否大致说说你对分类系统的想法?我很感兴趣。我觉得目前的分类系统还算是大体完整(当然某些部分混乱之处尚很多,实际实行的程度也还不尽理想),当然如果能有更理想的方式作改进当然很好。--Ffaarr 08:43 2005年8月6日 (UTC)

新的讨论

因为计划讨论时间已过,而仍然没有成熟的结果出来,建议整理本次谈论后,重新开始。谢谢阿福的工作以及大家的参与--Super1o^-^o留言 08:47 2005年8月6日 (UTC)

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面已经讨论得很热烈了:)。我说一下我现在想到的这个讨论应该关心的几个内容: 1 结构:树还是图?

我倾向于树。因为用图的目的是表示条目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条目里面的内部连接已经实现了,进一步的强调可以放在see also。

2 条目分类:

这有两个问题。一是决定条目放在哪一大类。我觉得这应该由条目最基本的几个属性决定,而且也只通过这几个属性分类。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条目应当处在分类的哪一个层次上(这里我假设我们已经采用树状的分类结构)。这个前面讨论的已经比较多了,我很赞成阿福的观点,那几个图示也很直观。

我们确立几个基本原则之后,下面的工作就应该是整理现有的分类。这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加入,而且工作量会比较大。--Alexcn 13:23 2005年9月19日 (UTC)

关于第一点,我觉得树还是图其实是一种“倾向”,很难二分,以目前的分类架构来说,从根部(基础分类)往上看,是一个一个树分枝上去,但这些树不是独立生长而是彼此之间会有关系,有交叉连结,所以其实也有图的成分。我过我很同意我们不用刻意去构一张有横向连结图,树的纵向关系才是分类中最基本的要素,不过在纵向关系的建构中产生的横向关系存在也无妨且有助于搜寻。


第二点,其实是范围很大的问题,我觉得原则上应该问题不大,但实际上怎么应该实践却常有细部的问题。

1、基本属性,这原则没问题,但实际上那些才算是基本属性却可能大家认定不同,我之前在Help:页面分类/简单分类入门指引大致上整理了一些基本属性 像是“时间”“地点”“性质”“所属学科”“直接相关的主题”(可能还不完整就是),不过我发现即使有这个原则,实际上在作分类整理时还是有可能有种种困难,何者是“基本属性”还是必须针对实际的分类来讨论。

2、条目该放在那一层次,根据help页面和之前的几个投票和讨论,目前实际上的实行大致有一个原则。之前在8月的互助客栈和Uvo也有作出一些讨论,我稍微整理一下目前实际实行的原则:

  1. 主要原则是,任何条目尽可能放到最小的那一层。
  2. 但目前共识是,有多少条目作多少分类,也就是说,如果一小类条目数太少(一个条目是太少,2-3个除非说当下不分会造成以后找寻该类条目的困难,不然也是稍少了些),则先不要成立细的分类,因此会把条目放在稍大的那个或两个分类里。例如哈萨克政治家的分类尚未成立,则该类条目暂时同时放在哈萨克人、以及政治人物两类之中。等到条目够多再成立哈萨克政治家。
  3. 如果条目是一较大范围的条目,不能被细的分类含盖,则放到更大的分类中。(例如闽江放在福建而不是福州的分类)
  4. 但有时候虽然一个分类不能完全含盖一个条目,但两个平行的分类能含盖它,则同时放在这两个分类中(例如一个音乐家同时放在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分类)
  5. 原则上同一个条目不宜同时放在一棵树的两个层次(子分类和母分类),但如果条目本身是分类名则可例外(如道教同时放在宗教和道教的分类),另一种例外目前没有明确规定,但也常使用,例如乌苏里江同时放在中国河流和河流的分类,这种情形是出自于一个分类,中国河流既是它的重要属性之一,但又不能含盖它(同时又是俄罗斯河流),但俄罗斯河流的条目不多因此未成立条目,所以只能放更大的河流的分类。

以上是目前能想到的目前作分类时的一些原则(只是原则,也就是我处理过的分类及条目是这样作的,实际上不按此的也很多) ,如果有觉得不妥可以改进或补充之处可以多多讨论。此外,我觉得分类应该符合的原则是符合一般人的逻辑及常识(还牵涉到分类用字的问题)所以很多原则落实到实际分类或条目时还必须加以考虑运用的方式。

很同意分类整理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而且是永无止境,因为每天还有100个左右的新条目产生),建议有兴趣可以开始从比较熟悉的部分一块一块来作整理,(我近来的方式是帮新条目分类的同时,发现目前分类有不完善的地方,就一个一个作整理修补或参考并加英语分类连结让架构更清楚,毕竟英文的分类架构很可能是未来我们条目更多时的情况),不擅长的部分,如能邀专门的人参加最好,不然能请教他们的意见也很不错(例如我前天就和虎儿针对法律法学的分类上作了一些讨论获益不少)此外,建议可以利用整理工作小组的页面,对这方面的工作的进行作报告说明。 --ffaarr (talk) 02:42 2005年9月20日 (UTC)

我目前做法是最近注重写哪一类条目,就先把这一类条目的分类框架在我的知识范围内进行一次整理。例如最近我写道教方面条目较多,就重新整理了category:道教--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41 2005年9月20日 (UTC)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整理现存的分类体系,这个框架搭不好,新建的条目就找不到合适的分类位置。比如现在科学、技术这两个大分类最上面的几层就很乱,但是结构又太繁杂,光靠几个人自己的知识去整理不太容易。--Alexcn 04:18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最近做一点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条目(翻译为主),几乎一律照抄英文维基的,当然如果我自己有看法也会做一些变更(无论分类还是正文),但是分类的基本结构都是平移的。第一省事;第二不会比我自己冥思苦想另搞一套差;第三中英对照,方便读者。科技和一些专业类都可以移植外文的。子虚乌有 04:44 2005年9月24日 (UTC)
很同意,我在整理的过程,发现当初可夫等前辈在建立中文维基的分类架构的时候,很多方面都是参照英文版的。最近我整理的方向之一也是尽量在各个分类加上语言连以便于对照,英文版的分类虽然也偶尔会有发现不合逻辑之处,但大多数比我们完善而合理,我想在尤其科技方面的分类,尽量参照英文版应该是很可行的,

(非科技方面虽然也可参照,但有时会有中英文用语的意涵不尽能直接对应的问题必须解决,例如英文的law 是等于中文的法律+法学) 当然有时候因为细分类条目太少,也许暂时先不成立,但应该可以作为未来进一步扩展条目之后的发展蓝图。--ffaarr (talk) 13:51 2005年9月25日 (UTC)

分类也是百科全书的一部分,不能成为专家行动。

分类和条目一样,应该是所有人共同修改完成的,需要很大的自由度,不需要“专家”制订。

举个上面的例子,也许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交通下面是广东交通,再下面是深圳交通,但也许有人不那么认为,这些少数者也要有权力和能力修改这样的分类。所以我比较赞同cord的观点,而且更进一步,兴趣小组的分类也不是最终模式,任何人都有权修改分类。

无名无形 05:17:19 2005年10月4日 (UTC)

很同意你的意见,分类是个很大的工作,非得靠大家都能参与才能作好,例如,如果每个写条目的人都能作好大致上的分类,兴趣小组的工作量会轻松很多,此外,分类的设置就是要给多数人方便使用的,如果仅靠少数人来作一定会有一些看不见的盲点。

就如你说的,分类就像条目一样,大家也都有权作修改,而彼此不同意见时互相讨论,而且应该是不会有最终模式出现(就像任何条目一样),分类方式应该要是能随着条目的增加和大家的需求来逐渐作变更的。

至于中国交通---广东交通--深圳交通的模式,应该说是我当初个人心目中的理想状况,但经过之前的讨论,发现既然有不同的意见而非大家的共识,因此我现在觉得可以接受,类似先成立深圳交通放在中国交通底下,以后有适当时机再成立中间分类的情况(华竟有时条目不多但中间分类层级太多也可能反而造成查找困难)。

不过在有一定自由度的同时,有一些目前已经建立的,关于分类上的共识(例如之前投票决定尽量不要成立只有一个条目的分类)则还是希望大家能尽量遵守而不是完全自由放任--ffaarr (talk) 00:51 2005年10月5日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页面分类/分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