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页面分类/分类规则

尖尖的鹿角在话题“请问分类有什么具体意义?”中的最新留言:15年前

前言

討論的細節

  • 主旨: 一個讓讀者,分類者都感到滿意的分類規則
  • 時間: 3個月,到UTC時間2005年7月30日 00:00
  • 討論發起人: 阿福( Talk) 02:35 2005年4月30日 (UTC)
  • 注意事項:
  1. 此討論希望能將原有的Help:页面分类一併做整理,並提出進化的版本。
  2. 必要時可開啟投票。
  3. 亦請各位加入討論者,盡可能使用==我要表達的主要意見==來將你的論點做詳細的綱要, 謝謝!

討論開始

  • 經常參與分類的分類者表示希望要有分類規則。

以數量做為簡明分類規則的起點

  • 我是很贊成以數量作為是否應該立新條目的原則,不過有少數情況,似乎不是那麼容易按部就班先放大類以後再放小類,比如說人物的出生年或逝世年,在沒有把分類建起來之前,幾乎是無從知曉該年出生的人有多少,很多情況下是,我從一個條目下建了該年出生的分類後,才發現原來早有好幾個該年出生的人,但之前還沒有建立分類,底下分類是紅字。當然也常常是建立之後,才發現該年出生或逝世的人目前只有一個的。這種情況我覺得也許可以不用硬性規定不能建一個條目的分類。因為畢竟這建立會比不建立(根本無法從年代查人物)有利於查詢。--Ffaarr 08:05 2005年5月25日 (UTC)

全面思考分類的特性,個別建起完整的架構

不要跳躍式地建立分類

  • 雖然一個類別的條目到一定的數量,應該就可以建立分類,但不應該數量到了就任意建立,也就是說,建立分類時應該是從上而下循序漸進,而不是建了幾個條目就弄出一個分類。例如category:深圳交通這個例子,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在中國交通之下先建立

廣東交通,如果廣東交通的條目數量太大,再成立深圳交通,而不是有幾個深圳交通的條目就直接弄一個分類出來來。 另一個例子是北京的建築物,之前在中國建築之下沒有我剛增加的category:北京建築這個分類,因此直接在中國建築之下,就直接有北京的塔、北京寺廟…。這也是不適當的分類方式。--Ffaarr 02:15 2005年5月28日 (UTC)

可以跳躍地成立分類

 

  • 這一點我和Ffaarr的看法大不相同,我有圖解說明,A作法是我認為在分類規則上較為恰當的,B作法變成為了分類而分類,很容易空有架構而且蛇足,我是分類要依條目數量演化派--阿福( Talk) 15:42 2005年6月1日 (UTC)

我覺得我的想法不會違背「分類要依條目數量演化」啊。 以深圳交通的例子來看。既然條目數足夠成立深圳交通,那先成立廣東交通的話裡面至少一定會有深圳的那些巴士的條目大約5條,再加上其他少數幾條,所以條目數量一定是足夠的,所以可以先成立category:廣東交通。如果廣東交通裡條目並不太多,不會造成查詢困難,就暫時不用成立深圳交通。這時這些條目可以先用category:深圳 category:廣東交通 這兩個分類 。 假如之後category:深圳 或category:廣東交通 的條目過多之後,再成立 category:深圳交通。(或者深圳交通本身條目數量夠多就成立也是可以) --Ffaarr 15:56 2005年6月1日 (UTC)

分類原則之一:在理想的分類中,相關條目一定要在該分類之下找得到

我覺得不管如何,分類就是要便利大家查詢,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理想的狀況下,只要是應該包括在某個分類下的條目,就一定要能在該分類下(這包括分類下的子分類及子子分類)找到,否則對依照分類查詢的人來說是很麻煩的。舉個例子我剛剛作的小修改, 原本category:書籍這一類之下,找不到漫畫書,也就是說,有很多其實是書籍的條目沒有在書籍的分類之下,這樣就違反了我提出的這個原則,但因為漫畫的分類中,尚未如英文版那樣精細地分出「漫畫書」這樣的分類,所以雖然「漫畫」這個分類下有很多不是書籍的條目(如漫畫家),我還是把category:漫畫,加到了category:書籍 下面,這樣可以確保要從書籍來找漫畫書的人,能夠順利找到。 我覺得這個原則,應該是新分類成立時必須要注意到的,盡可能不應該讓一個新分類成立之時,沒有把相關的條目及分類放進去,或是沒放到應該放到的各個位置。 --Ffaarr 08:19 2005年5月25日 (UTC)

希望能有更清楚明確的各項分類入門簡介

剛才發現原來有這個討論,分類規則絕對是很必要非常同意,不過我覺得最重要是要怎麼樣讓寫條目的人都了解怎麼作分類,我近來常常在看新的條目,很多都沒分類,或放到不適當的位置,因此常得一個一個幫忙加或改,這樣其實不大理想很累人的。 目前help:页面分类 其實介紹得並不差,但只有整體的原則,看過了之後實際上作分類的時候還是常會不知所措,所以應該各個領域的分類方式都要作出適當的簡介,像hamham作的人物分類原則我覺得很不錯,但也許可以寫一個更簡單版的,讓更多的人能很快了解進入狀沿。其他各方面,像地理、歷史、藝術、文學等等,都應該各自整理出一套分類方式入門。當然,這之前可能必須先把現有的分類整理好,並達成一個共視原則。這樣才不會讓人無所適從。--Ffaarr 15:0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寫了一個簡單的分類入門補充,是一些實際操作分類時的心得。先放在這請大家指教。

Help:页面分类/简单分类入门指引

--Ffaarr 07:54 2005年5月25日 (UTC)

謝謝Ffaarr,我幫你的簡明分類指引做了一個分頁,比較清楚--阿福( Talk) 13:41 2005年6月1日 (UTC)

建议作各科的分类索引

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为了不让每一次整理工作的心血流失,同时为以后整理打下基础,我建议在各个大的分类页面上都做一个显示该分类树状结构的索引。参见category:物理学 category:天文学。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1. 对读者来说,可以弥补中文排序混乱的缺陷,一目了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子分类。而且也可减少几次点击次数。
  2. 对整理者来说,有了索引方便以后的进一步整理。别的整理者也就省了从头开始的功夫。
  3. 这样的索引可以由各科爱好者分头来做。
  4. 灵活性,一个很完善的分类(像hamham的人物分类)会包括一些暂时还无需建立的分类。这可以在索引中表示出来,以后有了需要即可建立。若要改进分类系统,也比较容易。--Louer 15:02 2005年6月1日 (UTC)

這方法真的是很不錯!!有空我會來開始從熟悉的領域作看看。--Ffaarr 15:17 2005年6月1日 (UTC)

请问分类有什么具体意义?

提议

看来大家对分类很感兴趣,每次我加一个条目,准会有朋友来加“分类”。我倒觉得分类是一种原始的信息储存的残留。由于过去技术不发达,为了寻找上方便起见,需要搞“分类”。现在继续搞分类,则是时间、精力的浪费,而直接利用“搜索”,更方便,速度也更快。google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除了搜索资料庞大,还因为简单、明了。我用google这么多年了,除去首页,根本就没用过它的Catalogs或类似这种选择。恐怕大部分网友也同样。况且,很多条目很难具体分类,比方那个有争议的词条“台湾”就众说纷纭,再比方,历史上很多人物生活在改朝换代的时代,甚至经历几个朝代,那么他该分在哪朝人中?最后,我认为某些分类没有任何意义存在。譬如某人某年出生、逝世,纯属无中生有。我看,这种官僚主义的东西还是不必搞了。 yj41

不明白为什么最后扯到官僚主义上去了⋯⋯而且出生逝世又为什么是“无中生有”吗?难道这个人没有出生,或没有逝世过?希望您能表述地更明确一些⋯⋯--尖尖的鹿角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2:05 (UTC)

Louer和Ffaarr的看法以及yj41的回复

分类是很有必要的。wiki不是搜索引擎,也不是词典;wiki是百科全书。搜索引擎和词典事不需要分类的,但百科全书本来就是要对人类知识加以整理。人们查找资料也不见得仅仅是要知道某个词汇的意义,很多时候也要浏览相关内容的。google固然不需要分类,但若google到的网站里内容也是杂乱无章的,你如何查找资料。另外更重要的是维护的问题。没有分类的话,许多条目根本就让别人看不到,也就不会有人去继续修订;而一个人若相对某个领域有所贡献的话,他也无从知道已经有什么条目,还缺少什么条目--Louer 14:36 2005年6月1日 (UTC)

關於分類的意義。如果我是一個外行人,想要對某一個陌生的領域例如熱力學作一個較深入了解的時候,假如沒有熱力學這個分類,那我就只好先進入熱力學的條目,然後想法子在文章裡面找相關的關鍵字,看看要是不是能找到更多的相關的條目。但如果有熱力學的分類,我進到了這個分類之後,可以一目了然知道熱力學相關的條目有那些,甚至由中文的熱力學分類,再連結到英文的熱力學分類以查看相關條目,這樣不是方便很多嗎?

還有就是louer講到的,分類就是對知識的一種整理,它和寫條目一樣,並不只是機械的工作,而是一種對於各種知識所處位置的思考和定位,使不致於充滿了資訊但不知所蹤,假如要比資訊的數量及搜尋能力,維基百科是永遠比不過google的,但希望這裡是以有組織的知識來取勝。

至於出生年和逝世年的分類,其實意義就像是很多人努力在編的各種列表一樣,只不過這個列表是大家一起作的,作這樣的分類最後慢慢累積組織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按年分排列的人名列表。當然你覺得它沒意義我也可以理解,畢竟列表的確是屬於比較枯燥一些的資訊,但有需要要查的時候它還是有它的價值在。

另外,假如一個人跨好幾個朝代,那就儘可能把他所處的各個朝代(尤其是那個人較有影響力的朝代)都列進分類裡較好,這樣想關注不同朝代的讀者,都可以在分類中找到它。 我想分類就像寫條目一樣,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產生的問題也很多,不過它有價值,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儘量來作。 --Ffaarr 15:46 2005年6月1日 (UTC)

一般来讲,大多数人不会用百科全书来学习一门陌生的学科。百科全书归根结底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教科书。同样的道理也回答了louer,正因为wiki是百科全书,所以没必要分类。作为工具,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查找词条,只要方便搜索(对于在线的百科书是“引擎”)就足够了。分类的作用是louer谈到“對知識的一種整理”,这点我并不反对,只不过这种对知识的整理超出了撰著百科书的范畴。无论如何,我想大家也没必要要求他人一定分类,任何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随时修改嘛。yj41


关于“分类学”问题

但網上百科全書和紙本百科全書有一個差異就是,不像紙本百科全書可以拿在手上一頁一頁翻閱,因此我覺得分類也就是讓翻閱變得較為方便的一種方式。

至於是否要求大家要分類,這當然不能強迫,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要要求大家去作,這畢竟是維基百科基本規則之一。而因為對自己的條目作分類常只是舉手之勞(尤其寫的人對自己寫的條目領域又通常比較了解)不像其他人來作還要多一次編輯的時間,鼓勵大家自己作分類其實是可以節省所有維基人整體的時間精力去對維基百科作更大的貢獻的。--Ffaarr 13:40 2005年6月3日 (UTC)

既然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论,那么就容我抬下杠。
回复Ffaarr如下:事实上,分类是一种学问,而不像Ffaarr这位朋友所谓“举手之劳”。一个词条分哪类,为什么要分到这里而不是分到那里,是需要科学根据的。分类学上最有特征的是动植物分类,绝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从事的,必须有相对的知识。之所以wiji动植物学上的分类不会出现矛盾,正是因为已经有真正的动植物学者为之分了类。其他领域的分类学也同样。举个例子,yj41这个人,广义上,可分“动物”“哺乳动物”,“人”,狭义上“黄种人”“中国人”“北京人”;但“黄种人”“中国人”“北京人”本身又是广义的,那么更狭义的分类将是:“知识分子”“已婚者”等等;事实上,“知识分子”“已婚者”也是广义的概念。这样推下去,就没有尽头了。所以需要筛选。所谓“筛选”就是分类学。我本人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知识,无法在这方面为wiji作任何贡献。
事实证明,wiji很多分类根本不科学,导致很多词条分类上出现了争论。且不谈那些浅浮的(如出生年月等)例子,“台湾”分类问题就可见一斑。台湾是否应该分到中国,得从历史角度、政治角度、地理角度、文化角度、人文角度看,而得到的结论很可能相背而驰。既然wiji没有权威人士可以出面,作出结论,这种问题将永远不能合理解决。最终,大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个注定没有结果的讨论。
以上,我所要论证的是:分类是门学问;在大家不具备这类知识的条件下,下策是扩大分类范围(否则将越分越细,以至失去任何分类意义),中策是保持现状,上策是大幅度减少分类,只保持真正有科学根据的分类(如动植物学)。 yj41


事實上,目前維基的分類就是經過篩選的,而且在許多方面有一定的原則,並沒有那麼難了解,只要稍讀過Help:页面分类,人人都能幫維基分類作出貢獻,我在聊天室也有提到,就算一時分類作得不精確,但有稍作分類的條目一定比沒分類的條目更容易被對相關領域熟悉的人發現並修改它。

至於科學不科學我覺得不是重點,分類科學當然是很值得參考的架構,但最重要的還是 分類能不能帶給編者讀者查詢上的方便而已。

至於有沒權威人士和結論,我想在維基百科寫的東西從來就是沒有「結論」的,你我寫的條目,也是總有一天會被修改,但你會覺得寫條目是浪費時間精力嗎?

最後我不覺得分類太細會愈沒意義,只要那個分類還能讓大多數人理解,就有會有人可以依照那個分類找到想找的條目。--Ffaarr 01:19 2005年6月4日 (UTC)

关于是否应该通过百科全书来接触陌生的知识领域问题

對於閱讀者來說,分類可以幫助讀者了解這個領域有哪些重點,而不是在一個條目中不斷連結,大海撈針;對編輯者來說,分類可以幫助編輯者明白這個主題已有什麼條目、缺少什麼條目,能夠進一步去新增。如果沒有分類的必要,它在維基百科上也發展不起來吧。再說,紙本的百科全書也都有音樂百科全書、歌劇百科全書、舞蹈百科全書這樣的分類。對了,我會用維基百科來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只是拿來查詞條是你個人的主觀看法。--KJ (talk) 14:21 2005年6月3日 (UTC)
回复KJ如下:如果您浏览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這個領域有哪些重點”的话,恐怕要上大当了。一、已有的词条不见得就是这个具体领域的重点;二、得到知识不见得全面(而很可能片面)。理由很简单,现在的wiji距离完善还远得很,只能作为参考来对待。况且,wiji真的相对完善了—届时每个分类中肯定会有大量词条出现—,同时也就失去了“了解重点”的可能。
以上我所要论证的是:阅读分类中的条目,只能了解一些毛皮,并且带着误解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任何一个百科全书也代替不了系统化的著作。当然,皮毛地了解一些知识也不是件坏事,但因此而过分注重分类,恐怕有些得不偿失。
至于KJ所提的“音乐百科”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这种分类不是为了方便从头到尾阅读,而是为了加入某一个领域特殊的知识,使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能够集中查找。一个书本上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点上,wiji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yj41


我覺得不應該太過主觀的認定其他人「應該」怎麼樣使用維基百科全書。有各種人會想要用各種方式來利用維基百科全書:有人想針對某個不明白詞條來查條目,有人想了解某個領域的皮毛,有人想要知道美國有那些著名的飛行員,有人突然想不起來某一個羅馬皇帝的名字叫什麼所以想上來查一下。假如沒有分類的話,後三種讀者用起來就會變得不方便。

至於說因為該領域不完善不能讓讀者了解甚至會造成誤解該領域,所以就不要分類,那實在是因噎廢食,真要這樣那是不是乾脆要規定大家以後都不淮寫不夠完整的小條目?

--Ffaarr 01:36 2005年6月4日 (UTC)

关于百科全书的性质问题

yj可能是新來的朋友,可能有所不知。我個人認為,最近讓人感到高興的一點是,中文維基的全文搜索功能開放了。終於我們可以開始藉由左邊的搜索工具找東西,但是在這之前,它只能告訴你,有或是沒有,這樣的答案。而就算現在搜索功能開放,也不代表分類不再必要,因為百科全書不是沒有組織的一盤散沙,不是一堆文字加上一堆圖片,它必須要有脈絡,有骨架,然後條目是充實它的血肉,在對使用者而言,他循著脈絡或骨架,可以找到他要的東西,而不是一個自動販賣機,要什麼,就給什麼,因為知識本來就不是一個點對點的直路,它還有許多路旁的風景,人們邊走邊看,接收資訊交織成對於世界宇宙的認知,每一項知識都有互相的定位,就如同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與我有互相界定一般,但是光是你我不能成為世界,有很多相對的你,界定出一個我的世界,這些相對的你就是分類必要存在的原因。--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4:44 2005年6月3日 (UTC)

回复Theodoranian如下:您认为“百科全書不是沒有組織的一盤散沙,不是一堆文字加上一堆圖片,它必須要有脈絡,有骨架”,这点我不敢苟同。重复一下我的看法:百科全书归根结底是工具书。
《辞海》这样定义:“百科全书,汇集各门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按照辞典的形式分列条目,加以简要概述的工具书”。尽管有不少人拿它作为读物来阅读,但大多数还是为了查找词条。事实上,百科全书,正像这位朋友所说“一盘散沙”,或—一个除去为查寻方便,毫无任何其他连贯性的书籍。书面的百科全书唯一需要系统化的是如何以各种方式便利使用者查寻,任何其他都超出百科全书范畴。
以上我所要论证的是:百科全书本身是无头绪可言的,头绪只有通过使用者在查找中才能形成。
总的来讲,我觉得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过分看重百科全书作为了解陌生知识的渠道,希望能够把一个无从系统化的东西系统起来,而忘却了它作为工具的本质。 yj41

工具書難道就不能有所組織嗎?放眼字典、辭海、六法全書,我想大家不會否認它們都是工具書,它們有沒有分類?我沒空跟你在這邊討論百科全書的本質,前面的問題就是我的答案。--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0:06 2005年6月4日 (UTC)

hyper的精神

 

  • yj41提出來的意見,給了我另一方面的想法,我覺得wiki與一般百科全書不同的是,它"人人可編輯"的特色導致wiki作為工具的角色,更為重要,我們過去在分類上也起過不少爭執,主要就是有兩種衝突的觀念, 一個則是抱持著wiki全開放,分類規則沒有強制執行力,換言之比較趨向於環境化(或是混沌化), 一個是必須讓wiki系統而且優良的分類化(換言之傾向於學術化); 我個人比較喜愛的是前者的wiki,其具有Hyper的精神,參與者所觀看到的是類似拼圖,積木的工具, 而非目錄井然有序的組織圖, 所以我對於目前的分類規則想法是,做到一定程度合理的暗示,讓條目和wiki逐漸演化, 慣於從學科角度的編者要避免深邃的邏輯(為了分類而分類,為了學科化而分類),而慣於從讀者角度思考的分類者也要參考學科的經驗值, 兩者都要合作, 這只是一點想法,與大家分享--阿福( Talk) 20:29 2005年6月3日 (UTC)

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啊,我覺得wiki的分類,最重要是要給讀者編者提供參考的方便,最好是用常識就可以理解的方式來作分類,是否合乎分類科學反而是其次。--Ffaarr 00:58 2005年6月4日 (UTC)

其实也可以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百無一用是書生 () 13:04 2005年6月4日 (UTC)

我不懂分类

但我需要了解一个新学科时,我确会翻百科全书,并且认为那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对于一些理科或工科,一些基本的分类都很清楚,按照学科内部本来的规矩分就好了。有争端的条目再说。 对于文科如历史政治可能会差些,但应该有最最基本的分类。比如人物可能不需要按照具体出生年分,但可以分成近代古代之类,对于有明确朝代的还可以细分,跨朝代的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朝代里,都没有关系。

另外See also这种东西最好写详细。告诉人们路边的风景在哪里! Talk23:34 2005年6月25日 (PKU)

放任它自由

我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讨论。因为现在条目数太少了,质量还不够,还不如专心去编辑条目。如果有些编者喜欢去进行条目分类,就尽情去吧。随着条目数的增多,分类可能会越来越细致化、“科学”化,到时可能连整理条目分类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非某一个人的人力能单独完成。到时再组织一个兴趣小组来专门按统一的章程来分类何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呢。Cord 23:03 2005年7月28日 (UTC)(←说错了不要T我)

謝謝你的意見!你說得是有其道理,不過我想一方面是,維基百科並不像一般百科一樣,是全部編輯好了以後才出版的,而是希望儘可能隨時讓查閱的人能方便查閱,以及讓要寫新條目的人了解該領域大致有那些條目,以便知曉可以發展的方向,所以還是希望平常就能把分類作好。

另外,我想正因為不是某一個人可以完成,所以才會希望大家自己編寫新條目的時候,都能夠儘量順便加個分類,因為畢竟寫條目的人對條目的性質有較多的了解,只要大致上了解該領域分類的原則,要作出大致正確的分類是不難的,即使沒有分到最精準,但至少放在與條目較相關的位置(例如把一個力學相關條目放在物理學而不是更細的力學的分類,雖然還不夠理想,但至少是大致正確的),有助於將來整理該領域分類的人發現處理它。

即使未來要把分類成為一個維基工程(能不能出現還是未知數),現在的人儘量把分類作好,逐漸累積,還是很重要的打基礎工作。 我認為分類的細緻化和科學化,不是說找幾個人弄一個小組就可以成功,而是大家平常在各門各類的條目作分類的過程中,逐漸累積經驗,逐漸使分類變為越來越合理化,也隨著條目每天的增加逐漸細分而來的。--Ffaarr 01:03 2005年7月29日 (UTC)

我的观点也是放任它自由吧!分类的方法不管如何精细,总有不合理的地方,大家在分类上所做的工作无非是让分类更加合理一些,从理论上讲,大家所做更细的分类都符合分类的原则,只不过目前的条目还不够多,因此大家在精细分类上最好“手下留情”一下,避免出现过多的只有一个两个条目的分类。同时“容忍”前面的维基人所做的分类也是一种“美德”,因为以前的分类多少总代表着一些人的想法,或多或少代表维基某个阶段的理念。--鑫淼 02:18 2005年7月29日 (UTC)

很同意,我覺得目前的分類方式和已有的分類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可運作性,因此儘可能先依照原本的方式作分類是比較好的,除非某個大的分類的條目太多而不便查詢,或者有些新條目的確找不到任何地方可分時,再成立新的分類是比較理想的。--Ffaarr 04:53 2005年7月29日 (UTC)

Ffaarr说的“大家自己編寫新條目的時候,都能夠儘量順便加個分類”点明了我。我一向都没有这个习惯,都依赖着别人来添加。睇来要培养分类既良好习惯了。--Cord 10:35 2005年7月29日 (UTC)

其实我觉得应该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大体完整的分类系统,然后大规模应用到各个条目。发现不足马上补充--Truth---对话页 19:15 2005年8月5日 (UTC)
可否大致說說你對分類系統的想法?我很感興趣。我覺得目前的分類系統還算是大體完整(當然某些部分混亂之處尚很多,實際實行的程度也還不盡理想),當然如果能有更理想的方式作改進當然很好。--Ffaarr 08:43 2005年8月6日 (UTC)

新的讨论

因为计划讨论时间已过,而仍然没有成熟的结果出来,建议整理本次谈论后,重新开始。谢谢阿福的工作以及大家的参与--Super1o^-^o留言 08:47 2005年8月6日 (UTC)

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面已经讨论得很热烈了:)。我说一下我现在想到的这个讨论应该关心的几个内容: 1 结构:树还是图?

我倾向于树。因为用图的目的是表示条目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条目里面的内部连接已经实现了,进一步的强调可以放在see also。

2 条目分类:

这有两个问题。一是决定条目放在哪一大类。我觉得这应该由条目最基本的几个属性决定,而且也只通过这几个属性分类。第二个问题是这个条目应当处在分类的哪一个层次上(这里我假设我们已经采用树状的分类结构)。这个前面讨论的已经比较多了,我很赞成阿福的观点,那几个图示也很直观。

我们确立几个基本原则之后,下面的工作就应该是整理现有的分类。这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加入,而且工作量会比较大。--Alexcn 13:23 2005年9月19日 (UTC)

關於第一點,我覺得樹還是圖其實是一種「傾向」,很難二分,以目前的分類架構來說,從根部(基礎分類)往上看,是一個一個樹分枝上去,但這些樹不是獨立生長而是彼此之間會有關係,有交叉連結,所以其實也有圖的成分。我過我很同意我們不用刻意去構一張有橫向連結圖,樹的縱向關係才是分類中最基本的要素,不過在縱向關係的建構中產生的橫向關係存在也無妨且有助於搜尋。


第二點,其實是範圍很大的問題,我覺得原則上應該問題不大,但實際上怎麼應該實踐卻常有細部的問題。

1、基本屬性,這原則沒問題,但實際上那些才算是基本屬性卻可能大家認定不同,我之前在Help:页面分类/简单分类入门指引大致上整理了一些基本屬性 像是「時間」「地點」「性質」「所屬學科」「直接相關的主題」(可能還不完整就是),不過我發現即使有這個原則,實際上在作分類整理時還是有可能有種種困難,何者是「基本屬性」還是必須針對實際的分類來討論。

2、條目該放在那一層次,根據help頁面和之前的幾個投票和討論,目前實際上的實行大致有一個原則。之前在8月的互助客棧和Uvo也有作出一些討論,我稍微整理一下目前實際實行的原則:

  1. 主要原則是,任何條目儘可能放到最小的那一層。
  2. 但目前共識是,有多少條目作多少分類,也就是說,如果一小類條目數太少(一個條目是太少,2-3個除非說當下不分會造成以後找尋該類條目的困難,不然也是稍少了些),則先不要成立細的分類,因此會把條目放在稍大的那個或兩個分類裡。例如哈薩克政治家的分類尚未成立,則該類條目暫時同時放在哈薩克人、以及政治人物兩類之中。等到條目夠多再成立哈薩克政治家。
  3. 如果條目是一較大範圍的條目,不能被細的分類含蓋,則放到更大的分類中。(例如閩江放在福建而不是福州的分類)
  4. 但有時候雖然一個分類不能完全含蓋一個條目,但兩個平行的分類能含蓋它,則同時放在這兩個分類中(例如一個音樂家同時放在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分類)
  5. 原則上同一個條目不宜同時放在一棵樹的兩個層次(子分類和母分類),但如果條目本身是分類名則可例外(如道教同時放在宗教和道教的分類),另一種例外目前沒有明確規定,但也常使用,例如乌苏里江同時放在中國河流和河流的分類,這種情形是出自於一個分類,中國河流既是它的重要屬性之一,但又不能含蓋它(同時又是俄羅斯河流),但俄羅斯河流的條目不多因此未成立條目,所以只能放更大的河流的分類。

以上是目前能想到的目前作分類時的一些原則(只是原則,也就是我處理過的分類及條目是這樣作的,實際上不按此的也很多) ,如果有覺得不妥可以改進或補充之處可以多多討論。此外,我覺得分類應該符合的原則是符合一般人的邏輯及常識(還牽涉到分類用字的問題)所以很多原則落實到實際分類或條目時還必須加以考慮運用的方式。

很同意分類整理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而且是永無止境,因為每天還有100個左右的新條目產生),建議有興趣可以開始從比較熟悉的部分一塊一塊來作整理,(我近來的方式是幫新條目分類的同時,發現目前分類有不完善的地方,就一個一個作整理修補或參考並加英語分類連結讓架構更清楚,畢竟英文的分類架構很可能是未來我們條目更多時的情況),不擅長的部分,如能邀專門的人參加最好,不然能請教他們的意見也很不錯(例如我前天就和虎兒針對法律法學的分類上作了一些討論獲益不少)此外,建議可以利用整理工作小組的頁面,對這方面的工作的進行作報告說明。 --ffaarr (talk) 02:42 2005年9月20日 (UTC)

我目前做法是最近注重写哪一类条目,就先把这一类条目的分类框架在我的知识范围内进行一次整理。例如最近我写道教方面条目较多,就重新整理了category:道教--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41 2005年9月20日 (UTC)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整理现存的分类体系,这个框架搭不好,新建的条目就找不到合适的分类位置。比如现在科学、技术这两个大分类最上面的几层就很乱,但是结构又太繁杂,光靠几个人自己的知识去整理不太容易。--Alexcn 04:18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最近做一点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条目(翻译为主),几乎一律照抄英文维基的,当然如果我自己有看法也会做一些变更(无论分类还是正文),但是分类的基本结构都是平移的。第一省事;第二不会比我自己冥思苦想另搞一套差;第三中英对照,方便读者。科技和一些专业类都可以移植外文的。子虚乌有 04:44 2005年9月24日 (UTC)
很同意,我在整理的過程,發現當初可夫等前輩在建立中文維基的分類架構的時候,很多方面都是參照英文版的。最近我整理的方向之一也是盡量在各個分類加上語言連以便於對照,英文版的分類雖然也偶爾會有發現不合邏輯之處,但大多數比我們完善而合理,我想在尤其科技方面的分類,儘量參照英文版應該是很可行的,

(非科技方面雖然也可參照,但有時會有中英文用語的意涵不盡能直接對應的問題必須解決,例如英文的law 是等於中文的法律+法學) 當然有時候因為細分類條目太少,也許暫時先不成立,但應該可以作為未來進一步擴展條目之後的發展藍圖。--ffaarr (talk) 13:51 2005年9月25日 (UTC)

分类也是百科全书的一部分,不能成为专家行动。

分类和条目一样,应该是所有人共同修改完成的,需要很大的自由度,不需要“专家”制订。

举个上面的例子,也许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交通下面是广东交通,再下面是深圳交通,但也许有人不那么认为,这些少数者也要有权力和能力修改这样的分类。所以我比较赞同cord的观点,而且更进一步,兴趣小组的分类也不是最终模式,任何人都有权修改分类。

无名无形 05:17:19 2005年10月4日 (UTC)

很同意你的意見,分類是個很大的工作,非得靠大家都能參與才能作好,例如,如果每個寫條目的人都能作好大致上的分類,興趣小組的工作量會輕鬆很多,此外,分類的設置就是要給多數人方便使用的,如果僅靠少數人來作一定會有一些看不見的盲點。

就如你說的,分類就像條目一樣,大家也都有權作修改,而彼此不同意見時互相討論,而且應該是不會有最終模式出現(就像任何條目一樣),分類方式應該要是能隨著條目的增加和大家的需求來逐漸作變更的。

至於中國交通---廣東交通--深圳交通的模式,應該說是我當初個人心目中的理想狀況,但經過之前的討論,發現既然有不同的意見而非大家的共識,因此我現在覺得可以接受,類似先成立深圳交通放在中國交通底下,以後有適當時機再成立中間分類的情況(華竟有時條目不多但中間分類層級太多也可能反而造成查找困難)。

不過在有一定自由度的同時,有一些目前已經建立的,關於分類上的共識(例如之前投票決定儘量不要成立只有一個條目的分類)則還是希望大家能儘量遵守而不是完全自由放任--ffaarr (talk) 00:51 2005年10月5日 (UTC)

返回到项目页面“页面分类/分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