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岑会战爆发于1813年5月19日至5月20日,于包岑展开战斗。反法同盟虽被拿破仑打败,却因为内伊的判断错误而顺利逃出法军包围圈,这场战役后,拿破仑的法军开始渐趋劣势。

包岑会战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包岑会战
日期1813年5月19日-5月20日
地点
结果 法国获胜
参战方
法兰西帝国 普鲁士王国 普鲁士王国
俄罗斯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拿破仑一世
米歇尔·内伊
热罗·迪罗克
普鲁士王国 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1]
彼得·维特根施泰因[2]
兵力
115,000人[3] 96,000人[3]
伤亡与损失
~20,000人[4] ~20,000人[4]
1813年包岑会战中的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

吕岑会战后的情势

编辑

吕岑会战后,反法联军退守德累斯顿。5月3日,内伊的部队在休息了二十四小时后继续追击。面对法军的进逼,俄普联军决定弃守德累斯顿,继续向东退往西里西亚布雷斯劳[5],以获取巴克莱将军一万三千人的增援,而比洛将军则率领三万多普军留守北方的柏林。5月8日,拿破仑进入萨克森首府,恢复了盟友腓特烈·奥古斯都的王位,并以此为他的主要前进基地。

由于指挥法军左翼的欧仁亲王始终无所作为,又未能实施追击以扩大战果,拿破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解散了“易北河军团”,把他的继子赶去相对平静的意大利指挥部队。

战前的准备

编辑

拿破仑方面

编辑

欧仁被赶走后,拿破仑对他的军队进行了改编,新建了一个左翼军团,改由内伊元帅指挥,下辖他自己的第三军、维克托的第二军、洛里斯顿的第五军、雷尼耶的第七军以及塞巴斯蒂安将军的一个骑兵军,共有步兵七万九千五百人和骑兵四千八百人。拿破仑亲率的主力则包括贝特朗的第四军、马尔蒙的第六军、麦克唐纳的第十一军、奥热罗的第十二军、莫蒂埃的近卫军以及另一个骑兵军,共有步兵十万七千人及骑兵一万两千人[6]

反法联军方面

编辑

另一方面,俄普联军且战且走,退至德累斯顿以东三十五处的包岑,在附近的施普雷河东岸筑起阵地,准备在此坚守。这道防线由俄军六万四千人、普军三万两千人据守[6],以战术方面来看,确实坚强,又易守难攻,但是战略上却极为不利,因为包岑以南再过二十哩就是奥地利帝国的波西米亚领土。

奥地利此时尚保持中立,若是俄普联军退入波西米亚境内,就有被扣留的危险。奥地利原先已和俄、普两国进行和平谈判,却因俄普联军在吕岑战败,其态度又转趋暧昧。

战斗过程

编辑

5月19日

编辑

5月19日,法军挺进至包岑。拿破仑在侦查了敌人的防御阵地后,决定以麦克唐纳的第十一军、乌迪诺的第十二军和马尔蒙的第六军发起正面进攻,牵制联军左翼,同时命令内伊指挥的四个军在包岑以北渡过施普雷河,迂回联军右翼,把他们赶到波西米亚山地上一举消灭[7]

但不幸的是,先前他已命令内伊的第二、第七两个军向柏林进军,虽然他旋即取消了这个命令,改令内伊全部的军队进攻包岑,但这两个军仍然赶不上参加新的战斗。这是拿破仑重大的失误,他太着迷拿下柏林,而柏林实际上不过是个次要的政治目标:因为只要包岑的联军遭受毁灭性的挫败,柏林落入其手中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假使他早点意识到这点,那么此战将不会重蹈吕岑会战的覆辙了。

5月20日

编辑

5月20日上午,法军右翼向前推进,逐退据守河岸的敌军前哨,在炮火掩护下架起桥梁跨越施普雷河,并在对岸建立起一个桥头堡。这时拿破仑命令正面进攻的法军暂停前进,待左翼的内伊军赶上来再联合进攻。他用铅笔匆匆拟了一份命令,让贝蒂埃派人送给内伊,要他向东南方前进,切断敌人的退路。

但是内伊似乎没有理解此一命令,他在包抄敌人右翼成功后,不继续推进反而停下来等待法军的总攻命令,但总攻迟至下午三时[8]才发动,结果内伊的军队刚参战便被敌军右翼所缠,无法截断其退路。这是个致命的失误,究竟是拿破仑的参谋长贝蒂埃的错,还是内伊的参谋长若米尼[9]的错,抑或是拿破仑字迹太潦草,至今仍未确定。

由于右翼被法军迂回,害怕退路受到威胁的俄普联军放弃了继续作战的努力,于下午四时撤离了阵地,向东退却。整个撤退行动得到骑兵炮兵的保护,井然有序,让法军既没抓到任何一名俘虏,也没有缴获任何火炮,而且法军骑兵不足,无法坚决实施追击,只能任由敌军离去。而维克多军和雷尼耶军则在会战结束时才抵达战场,无法参战。

结局

编辑

包岑的胜利,对拿破仑来说意义不大,他在战斗中也不像以往那样实行坚决有力的领导,一些命令含糊不清,而内伊虽被赋予大权,却庸碌无为,缺乏战术眼光,要让他指挥一个军以上的兵力实在是勉为其难,歼灭敌军的大好时机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包岑会战和吕岑会战一样,又是拿破仑另一个虎头蛇尾的胜利。原先拿破仑决定不顾一切去追击敌军,但他的心腹迪罗克将军在战役中突然被炮弹击中身亡,使他大受震撼,便下令停火。

不过俄普联军的连续失利也使他们处于不太有力的境地,吕岑和包岑两战造成他们损失不少兵力,导致俄国和普鲁士之间出现激烈的纷争,几乎丧失了获胜的信心。沙皇只好用米哈伊尔·博格达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取代维特根斯坦出任联军总司令,但巴克莱认为,法军气势很猛,联军目前很难取得军事胜利,坚持要从西里西亚撤往波兰。拿破仑于6月1日顺势拿下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此时达武旺达姆的部队也已收复汉堡

但是拿破仑的日子并不就此好过一些,他的战略形势不容乐观,法军正置身于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里,后勤补给线延伸得太长,而且日甚一日;由于连续作战,弹药供应也开始出现问题,伤病员也急遽增加。再者,西里西亚距离奥地利只有咫尺之遥,而近来奥地利对法国的态度日趋强硬,倘若它此时加入俄、普阵营,拿破仑的处境将会更加险恶。但是法军也无力立即将联军全歼:由于先前的战斗也使他们损失的兵力比敌军多,故没有足够实力进行另一次会战。法军的炮兵火力依然强大,但骑兵太少,导致步兵在面对敌方优势骑兵时,难以发起有效的攻击,也抓不住逃跑的敌人,所以很难取得决定性得胜果。而骑兵的不足,正是拿破仑军队的缺陷。

和约与评论

编辑

由于双方都亟欲争取一段喘息之机,6月4日,双方达成休战协定,休战期限为七个星期,到六月底,后来又延至8月17日[2]。拿破仑向他的陆军大臣克拉克英语Henri Jacques Guillaume Clarke这样解释他的意向:

[10]

拿破仑做出休战的决定确实有它的战略考虑,但他显然对停战之后的形势过于乐观了。许多军事评论家,包括若米尼在内,都认为签订休战协定是拿破仑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事后表明,这段喘息时机实际上对反法联军更有利,而不是法军。法军的处境并未因这段休战时期得到有效的改善,相反的,反法联军却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法阵营的力量又得到了新的加强。

注脚

编辑
  1. ^ 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 第十六章 覆亡的开端(1813)(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5月19日上面那段。
  2. ^ 2.0 2.1 拿破仑帝国,第369页。
  3. ^ 3.0 3.1 Chandler, D., p.892.
  4. ^ 4.0 4.1 Chandler, D., p.897.
  5. ^ 今日波兰弗罗茨瓦夫
  6. ^ 6.0 6.1 拿破仑帝国,第367页。
  7. ^ 这是拿破仑惯用的包抄迂回战法。
  8. ^ 拿破仑帝国,第368页。
  9. ^ 贝蒂埃和若米尼长期不和,使得若米尼此战后投靠到反法联军的阵营,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评论家。
  10. ^ 拿破仑帝国,第370页。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