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中国某些地区或民族嫁娶传统,例如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在出嫁之日,少女会在离开娘家时会唱哭嫁歌,如壮族哭嫁歌。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虽然现今婚姻自由了,在结婚时仍会有哭嫁,但这仅仅是一种仪式罢了。而这些哭嫁歌都是少女于出嫁前夕,在娘家向老妇学习的歌曲,内容主要是咒骂把她娶去的男家的人,因为传统妇女命途多舛,出嫁可谓一生苦难之始,所以她们在离娘家时先要骂尽这一生的悲凉。不过这些歌谣大多是口耳相传,很少以文字纪录。

现今,在大中华地区,很多还原古代的婚礼表演节目,也有哭嫁这一环节。

明朝

编辑

香港历史文化学者叶德平博士指:明朝文献《广东通志》记载,农村妇女会聚起来唱歌道别,以哭嫁歌诉说出嫁前的离愁别绪,特色是“词不必雅,然情必极至”。哭嫁歌最重要唱得够大声、够凄厉,以表达对父母兄长的不舍之情,不然女家会被取笑不懂教女,女儿不够孝顺。叶博士又指哭嫁歌是一种口传文学,没有文字记载,较容易失传和出现多个版本。哭嫁歌通常由村内妇女长辈传授少女,有些村落更会请先生(老师)来教,让待嫁少女上俗称“卜卜斋”的私塾学唱,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要学懂全套歌,委实不易。[1]

外部链接

编辑
  1. ^ 郭雅扬. 【香港文化】客家、圍頭山歌大不同 原來以前都有咸濕歌?!. 香港01. 2017-03-05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6)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