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养(英语:foster care)是一个家庭对自己家的未成年人另安排暂时住处,例如监护寄宿家庭、群体家庭等。通常被寄养地方的人士都会向寄养者收取利益作开支[1]

被送交领养和寄养的经历,会对小孩造成影响;此外,有研究指出,就如一般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会对子女的将来和福祉造成影响一般,养父母对养子女的教养,也一样会对养子女的将来和福祉造成影响,虽然不同状况的养子女,会因其先天因素之故,而出现不同的侵略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但养父母对养子女展现爱与关怀,会减少养子女的未来和福祉出现负面结果的可能。[2]养子女的身心状况会受收养前的因素影响,但养父母对养子女展现特别多的爱与温暖,对养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正面帮助。[3]罗马尼亚后共产时代孤儿的研究也显示,尽管相对于未曾被送进孤儿院的儿童,被送交领养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依旧较慢,但被送交领养的孤儿,其语言、智商与社会情绪方面都出现改进,他们能出现安全依附,且情绪表达能力也有所进步。[4]

服务现况

编辑

香港

编辑

香港现时有11间非政府机构营运寄养服务[5],包括香港家庭福利会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母亲的抉择等。2022年,有调查指寄养家庭的数量会在未来三年减少两成,加上超过300名儿童仍在轮候入住寄养家庭,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6]。2023年,社会福利署公布儿童住宿照顾及相关服务检讨委员会第二阶段的检讨报告,建议引入弹性招募及照顾安排、加强对寄养家长的支援及培训,并加强宣传以吸引更多人成为寄养家庭[7]

收养

编辑

从寄养中收养[8]是收养的一种方式,在其中小孩首先被送交寄养,然后被收养。

小孩会因为多种理由而被送交寄养,这其中包括了因为受虐而被政府机构带离等等。[9]在一些管辖区,养父母在最终收养小孩时,会被注册为寄养家庭父母,且在技术上被如此考虑。[10]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辖下的美国儿童局的资料,在2010年,有大约408,425受寄养,其中的25%有着被收养的最终目标;而在2015年,有243,060离开寄养服务且其中22%的小孩被收养。[11]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有超过十万名寄养儿等著得到一个永久的归宿。[12]

长期后果

编辑

寄养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影响,有被寄养经历的人,常在转大人时面临困难。这些人在稳定住居、就业、财务和教育机会等方面尤其有困难。[13]

一般认为这种困难的理由包括了在寄养家庭时经历到的不稳定感,以及其在儿童时期遭受的虐待与忽视,而这可能会影响他们面对重大生活改变的能力。[13]在美国,有些独立的服务旨在帮助寄养儿满足转大人时的需求;[13]然而,长大成人的寄养儿指出,这些服务不能再没有家庭协助的状况下完全帮到他们。[13]在一篇由Gypen等人于2017所做的、[13]涵盖多个涉及过去有被寄养经历的年轻人的研究的资料分析显示,过去有被寄养经历的年轻人,他们在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收入、稳定住居、犯罪纪录和毒品使用问题等方面表现得显著比同侪来得差。像例如Gypen等人于2017所做的研究显示,[13]过去有被寄养经历的年轻人中,仅有45%有高中学历,这比例比一般大众平均值要低上23%;而且比起来自低收入户家庭的儿童,寄养儿的将来表现甚至更不好;[13]不过在稳定住居、就业、财务和教育机会等方面最终被领养的寄养儿,其将来表现好过那些未被领养就转大人的寄养儿。[13]

研究指出,有被寄养经历的人更可能去卖淫,或甚至受性贩卖所害。[14][15][16]而这情况被一些人称为“寄养到卖淫的流水线”。[17]一篇2012年于洛杉矶进行的研究显示,59%因卖淫被抓的青少年都曾有被寄养的经历,但这结果是否能一般化尚有争议。[1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Foster care. Dictionary.com.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2. ^ Rachael Ray Doubledee. The Effects of Adoption on Foster Children's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May 2015 [2021-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2). 
  3. ^ Amy L. Paine; Oliver Perra; Rebecca Anthony; Katherine H. Shelton. Charting the trajectories of adopted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The impact of early adversity and postadoptive parental warmth.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21-08, 33 (3): 922–936 [2023-11-19]. PMID 32366341. doi:10.1017/S0954579420000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9). 
  4. ^ Kirsten Weir. The lasting impact of neglect. Monitor on Psychology. 2014-06, 45 (6): 36 [202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5. ^ 社署辦電影會感謝寄養家長 鼓勵更多有心人投入寄養服務. 香港文汇网.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中文(香港)). 
  6. ^ 梁晋颖. 調查:寄養家庭未來三年料減兩成 逾三百兒童苦候 團體倡增津貼. 香港01. 2022-11-01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9) (中文(香港)). 
  7. ^ am730. 童樂居虐兒案|兒童住宿照顧檢討第二階段提39項建議 倡增人手支援. am730. 2023-03-30 [2023-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中文(香港)). 
  8. ^ The Current State of Foster Care in the U.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Master of Social Work Online.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4). 
  9. ^ Services,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HHS.gov. HHS.gov.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3). 
  10. ^ Foster Care Adoption. [2013-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11. ^ Foster care statistics 2015 (PDF).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hildren's Bureau. [May 11,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3-08). 
  12. ^ Dave Thomas Foundation for Adoption - Foster Care Adoption. Dave Thomas Foundation for Adoption.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Gypen, Laura; Vanderfaeillie, Johan; De Maeyer, Skrallan; Belenger, Laurence; Van Holen, Frank. Outcomes of children who grew up in foster care: Systematic-review.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May 2017, 76: 74–83. ISSN 0190-7409. doi:10.1016/j.childyouth.2017.02.035. 
  14. ^ Sex trafficking.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15. ^ PROSTITUTION, HUMAN TRAFFICKING: THE FOSTER CARE CONNECTION. [2021-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16. ^ Opinion | Foster Care and Prostitution (Published 2014). The New York Times. 19 February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17. ^ From the system to the street. [2023-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18. ^ Most L.A. County youths held for prostitution come from foster care. Los Angeles Times. 2012-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延伸阅读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