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骥(387年—450年),度世京兆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东晋末年及刘宋官员,在宋官至左卫将军。出身京兆杜氏,是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的玄孙。曾祖杜耽在晋末于河西避难,并于前凉出仕,家族遂在凉州生活。直至前秦于376年灭前凉,杜骥父祖才回到关中故乡。杜骥曾治理齐土约八年,得当地人称颂。

生平

编辑

杜骥十三岁时,前去问候同郡韦华的病情,韦华之子韦玄见到杜骥相貌不凡,将女儿许配给他。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灭后秦姚氏政权,杜骥与兄杜坦亦归晋。该年年末,刘裕东还,以次子刘义真为雍州刺史留镇长安,杜骥任雍州主簿。次年,因夏国攻关中令关中大乱,晋军撤出关中,杜骥亦随而南去。

后刘裕篡晋立宋,于永初三年(422年)授刘义真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杜骥又任其行参军。随后历任员外散骑侍郎,江夏王刘义恭的抚军刑狱参军,尚书都部郎及长沙王刘义欣的后军录事参军。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发动北伐,杜骥加建武将军,随到彦之河南。当时北魏因兵少弃守洛阳,宋遂收复洛阳,杜骥奉命责守洛阳西北角要塞金墉城。当年冬季,魏军渡河反攻,杜骥以为金墉城荒乏粮不可守,就想南逃,但为免被指弃城出逃,于是故意骗请原来去打捞沉入洛水锺虞的裨将姚耸夫一军来,声称金镛坚固粮足,只等姚耸夫兵力协助一同守城。不过姚耸夫见金镛城状况后也认为不能守住,于是率众离去,杜骥于是也跟着弃城。杜骥弃守金镛,洛阳随即便失陷,事后杜骥声称他原本想要死守,但因姚耸夫离开摧毁军心,遂无法作战,将弃城责任推委给姚耸夫。最终宋文帝听信杜骥的谎言,诛杀了姚耸夫。[1]

战后,杜骥又任通直郎,射声校尉。后又任征虏将军、雍州刺史、武陵王刘骏的咨议参军。元嘉十七年(440年),杜骥调督青冀二州、徐州之东莞东安二郡诸军事、宁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元嘉二十四年(447年),杜骥入朝任左军将军。至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去世,得年六十四。

性格特征

编辑

杜骥虽于与北魏战争时弃城避战并推委责任予姚耸夫,但其在任青冀二州刺史时在当地很得人心,自晋末至宋末只有羊穆之及杜骥两个当地刺史得当地人称颂。

家庭

编辑

子女

编辑
  • 杜长文,长子,早卒。
  • 杜叔文,长水校尉,与幼文同被诛。
  • 杜季文,第四子,幼文被诛时出逃。
  • 杜幼文,第五子,官至散骑常侍,与阮佃夫交结,后被宋后废帝诛杀。
  • 杜希文,幼文弟,幼文被诛时出逃。

注释

编辑
  1.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一:“到彦之、王仲德沿河置守,还保东平。乙亥,魏安颉自委粟津济河,攻金墉。金墉城不治既久,又无粮食。杜骥欲弃城走,恐获罪。初,高祖灭秦,迁其钟虡于江南,有大钟没于洛水,帝使姚耸夫将千五百人往取之。骥绐之曰:“金墉城已修完,粮食亦足,所乏者人耳。今虏骑南渡,当相与并力御之。大功既立,牵钟未晚。”耸夫从之。既至,见城不可守,乃引去,遂南遁。丙子,安颉拔洛阳,杀将士五千馀人。杜骥归,言于帝曰:’本欲以死固守,姚耸夫及城遽走,人情沮败,不可复禁。”上大怒,诛耸夫于寿阳。耸夫勇健,诸偏裨莫及也。”

延伸阅读

编辑

[]

 宋书·卷65》,出自沈约宋书

参考书目

编辑
  • 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