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慈

中華民國作家、教師

杨念慈(1922年1月2日—2015年5月20日),是1949年来台作家、教师。祖居中国山东省城武县,寄籍济南。笔名杨柳岸杨叶孙家禔。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肄业,中央军校第18期步科毕业。1941年起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间来台,曾任《自由青年》期刊编辑。[1]1953年后开始在台中担任教职,期间创作出许多代表作品,如《废园旧事》、《黑牛与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时》、《大地苍茫》。

杨念慈创作主题多与怀乡、忠孝节义有关,类型包含新诗、散文、小说,他的创作观强调“读下去有味道”,主张“要从内部熬练出来,不可取巧,不要畏惧材料粗糙”。[2] 曾获中国文艺协会第一届小说类奖章、教育部文艺奖等奖项。

生平

编辑

杨念慈生于1922年1月5日,祖居中国山东省城武县,寄籍济南。1937年15岁初中毕业,适逢芦沟桥事变,隔年家乡成为日军占领区。期间他考上国立湖北中学(流亡学校)就读,不久即因战乱被迫离家,开始逃亡。在1942年西北师院国文系肄业后投笔从戎,1944年正式考入中央军校受训,服役九年半。[3]期间随部队驻防河南商城[4]:221,亦曾参与前线作战,经历中日战争、国共内战。[5]即使出身行伍,杨念慈1940年代在军中,就常在朱光潜主办的《文学杂志》发表新诗[4]:221,也在 《大公报》发表诗作,并于1948年担任河南开封《征轮杂志》编辑。[6]:49

1949年随国民政府撤退来台,于军中担任排长、连长[5],并兼任中国国民党刊物《自由青年》的编辑。来台后,他居住于今台北市林森北路与南京东路交叉口的木板屋“日本公墓”,开始三年半的职业作家生活。期间常发表诗作、散文、小说于报刊,包括《自立晚报.新诗周刊》、《中央日报.副刊》、《文坛》等,因创作形式多元,中国文艺协会理事季薇戏称之“鬼才怪物”。[6]:39-40

1953年,杨念慈搬至台中,进入教育界服务,先后任教于员林实验中学、省立中兴中学,1964年于台中一中担任国文教师,1975年任教于晓明女中。1976年起担任中兴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4]:223;在此期间创作出许多代表作品,如《废园旧事》、《黑牛与白蛇》、《少年十五二十时》、《大地苍茫》等。[3]杨念慈育有一子杨照一女杨明,后者为现职作家。[7]2015年杨念慈于台中病逝,享寿93岁。[1]

作品与特色

编辑

杨念慈早期创作多为新诗和散文,[5] 其散文作品包含怀想故乡人事及日常生活琐事,如《狂花满树》。后期以小说为主,主题多谈论怀乡、忠孝节义与战时战事,如1962年出版的《废园旧事》、1980 年的《少年十五二十时》等。此外,其小说创作技巧受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影响,偏重于角色形象的描写,叙述人物时多以乡人惯用的绰号代替本名,并带有乡野英雄传奇的浓郁色彩。[8][9]

《牧歌》(中国:河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8)

儿童文学

编辑

《爱的画像》(台中:台湾省政府教育厅,1971)

散文

编辑

《狂花满树》(台北:九歌,1980)

小说

编辑

短篇小说集

编辑

《陋巷之春》(高雄:大业,1955)

《金十字架》(虎尾:新新文艺社,1955)

《金十字架》(台北:新新文艺,1956)

《暖葫芦儿》(台北:东海,1965)

《风雪桃花渡》(台北:立志出版社,1969;再版,台北:水芙蓉,1975)

《老树浓荫》(台北:爱眉文艺出版社,1970)

《恩爱》(台北:爱眉文艺出版社,1971)

《杨念慈自选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7)

中篇小说

编辑

《残荷》(高雄:大业,1954)

《薄薄酒》(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9)

长篇小说

编辑

《落日》(高雄:大业,1956)

《罪人》(高雄:大业,1960)

《十姊妹》(高雄:大业,1961)

《废园旧事》(台北:文坛社,1962;再版,台北:麦田,2000)

《黑牛与白蛇》(高雄:大业,1963;再版,台北:皇冠,1970;三版,台北:麦田,2000)

《犛牛之子》(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67)

《巨灵》(台北:立志出版社,1970)

《少年十五二十时》(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台北:酿出版,2012)

《大地苍茫》(台北:三民书局,2007)

评价

编辑

作家尉天骢曾评价杨念慈创作流露真情,其长篇小说如《废园旧事》、《黑牛与白蛇》是“少见能够呈现出时代炮火下,北方农村真实面貌的作品”。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亦评价杨念慈为天生说故事的高手,小说布局悬疑、人物性格到位,语言生猛鲜活,类似电影的运镜手法,戏剧张力极强。[10]

就台湾文学怀乡书写的贡献上,齐邦媛指出:“潘人木的《涟漪表妹》、潘垒的《红河三部曲》、王蓝的《蓝与黑》、彭歌的《落月》、杨念慈、尼洛、田原、墨人、姜穆等人的小说都为当年的反共怀乡文学开拓了宽广的领域。”[11]

荣誉

编辑

1960,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奖章(第一届)

1969,教育部文艺奖

相关研究与书目

编辑

曾诗频,《杨念慈小说中家园主题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4年。

杨明,《乡愁美学:1949年大陆迁台作家的怀乡文学》,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范铭如. 划界与定位─ 战后小说再现的中华民国. 台湾文学学报, 2012, 21: 37-6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郭佳容. 軍中作家楊念慈 93歲辭世. 中国时报. 2015-05-24 [202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2. ^ 臺中文學史作家-楊念慈. 台中文学馆,台中作家典藏馆. [202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3. ^ 3.0 3.1 李瑞腾. 文壇行走 楊念慈 怎麼會是軍中作家. 人间福报. 2015-06-17 [202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4. ^ 4.0 4.1 4.2 曾, 诗频. 楊念慈小說中家園主題之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5. ^ 5.0 5.1 5.2 廖, 振富. 2015臺灣文學年鑑.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5: 185–186. ISBN 9789860509137. 
  6. ^ 6.0 6.1 张, 瑞芬.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93:楊念慈.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17. ISBN 9789860537079. 
  7. ^ 林, 丽如. 〈女兒走在文藝創作的路上:楊念慈尊重子女的選擇〉. 《文讯杂志》. 1996, (第37期). 
  8. ^ 杨, 明. 《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 台北: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0: 70–73, 78–79. ISBN 9789862215746. 
  9. ^ 楊念慈. 文讯杂志社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 [202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4). 
  10. ^ 2015台灣文學年鑑. 国立台湾文学馆. : 185. 
  11. ^ 张宝琴、邵玉铭、痖弦主编.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 台北: 联合文学. 199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