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瞋梵语adveṣaadvesha巴利语adosa),又译不恚,佛教术语,指不侵害他人、没有愤恨,是的反义字,被列为三善根之一[1]。为一种心所,说一切有部将其列入大善地法中。

概论

编辑

在梵文中,无瞋(adveṣa)的字根来自于瞋(dveṣa),加上否定词头a-,成为反义字,也就是不瞋。无瞋被定义为是一种的行为与心态,能使人投生于善趣,成为天人[2]

慈悲的本性皆是无瞋[3]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长阿含经》卷8:“复有三法,谓三善根:一者不贪,二者不恚,三者不痴。”
  2. ^ 玄奘译《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1:“成就十法,身坏命终,升安善趣,生于天中,何等为十?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欲邪行,四、离虚诳语,五、离离间语,六、离麁恶语,七、离杂秽语,八、无贪,九、无瞋,十、正见。”
  3. ^ 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4:“慈与悲虽同为无瞋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瞋,慈能遣粗重之瞋;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