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奇异伪蕈甲
一種化石物種昆蟲
白垩奇异伪蕈甲(学名:Thescelostrophus cretaceus)为鞘翅目伪蕈甲科当中一个已灭绝的物种[1]。
白垩奇异伪蕈甲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鞘翅目 Coleoptera |
科: | 伪蕈甲科 Tetratomidae |
属: | †奇异伪蕈甲属 Thescelostrophus |
种: | †白垩奇异伪蕈甲 T. cretaceus
|
双名法 | |
†Thescelostrophus cretaceus |
形态描述
编辑根据俞雅丽等人分析的标本,本种体长 3.25 mm ,宽 1.46 mm ,触角与眼睛非常接近。前胸背板成横扁状,无毛。前胸背板盘区后1/4有些微凹陷。翅鞘长 2.20 mm,宽 1.60 mm。所有足股节中段些许膨大,跗前爪(Pretarsal claw)弯曲,爪式单纯且锋利[1]。
本种最近似于现生的新伪蕈甲属(Synstrophus),但可根据触角形态作区分,本种的触角较为细长,与现生种类有所差异,且胫节突较短,跗节较长。本种形态上也与另一已灭绝的白垩新伪蕈甲属近似,但本种的鞘翅上几近无毛。而无毛及触角较长这点也可以与Pseudohallomenus作区分[1]。
系统分类学
编辑古生物学
编辑从对白垩奇异伪蕈甲触角形态的比较剖析,本种的发现也支持之前蔡晨阳等人认为早期的优伪蕈甲触角型式形态上的多样性高于现今后裔的假说,为其增添了一个新的证据[2]。
整体外形的相似性则暗示本种可能与其现生后裔一样是菌食性的,有关白垩纪的伪蕈甲和长朽木甲的记录相当多,与现生种类外形上相去不远,这些类群的演化初期可能已建立了菌食性行为,而随着未来越来越多化石物种被确认,早期菌食性甲虫功能群的组成和古生物学将能被进一步解析[2]。
发现历史
编辑2016年,广州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俞雅丽根据一件缅甸琥珀中,发表了白垩奇异伪蕈甲,同时发表一未描述过的属级分类元奇异伪蕈甲属[1]。
命名语源
编辑本种种加词根据其模式标本的生存年代白垩纪命名。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Yu, Yali; Hsiao, Yun; Ślipiński, Adam; Jin, Jianhua; Ren, Dong; Pang, Hong. A new Late Cretaceous genus and species of polypore fungus beetles (Coleoptera, Tetratomidae) from northern Myanmar. Cretaceous Research. 2016-12-31, 68: 34–39. doi:10.1016/j.cretres.2016.08.006.
- ^ 2.0 2.1 Cai, Chenyang; Hsiao, Yun; Huang, Diying.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polypore fungus beetle in Upper Cretaceous Burmese amber (Coleoptera, Tetratomidae, Eustrophinae). Cretaceous Research: 275–280. [2017-08-23]. doi:10.1016/j.cretres.2015.1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