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基政府船坞
筷子基政府船坞(葡萄牙语:Oficinas Navais Fai Chi Kei),正式名称为船舶建造厂,由于配合澳门未来的发展需要,于2003年妈阁上街旧址,搬往筷子基船澳街。
筷子基政府船坞 Oficinas Navais Fai Chi Kei | |
---|---|
概要 | |
类型 | 政府船坞 |
地点 | 澳门特别行政区花地玛堂区船澳街 |
开放 | 2003年 |
历史
编辑2000年政府有意配合将妈阁庙一带地段发展为专题观光区,有逾百年历史的妈阁政府船坞及嘉路士一世船厂,计划迁至筷子基南湾填海区,届时附近水道可能要疏濬,以符合需要[1]。
为配合妈阁重整规划,原座落于妈阁塘的政府船坞将迁入筷子基南湾新址。新船坞在2002年2月6日动工,争取年中落成。新政府船坞位于筷子基南湾的港务局旱坞原址,占地约142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670平方米,造价48288540.2元。据工务局介绍,工程开展前,首先位于船澳街原属于港务局仓库及其余两座小型建筑物拆除,然后在船澳街及林茂海边大马路、面向筷子基南湾的交汇处,新填出混凝土平台,作为船坞新址。工程分三区。区建筑面积约2450平方米,高约12米,为政府船坞的货仓、汽车维修部、电工部及木工部。中间的区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一条宽30米、长60米、高20余米的钢结构船排,用于将船引上厂房维修。另设有写字楼﹐以及占地8750平方米的码头工作平台及总长140米的滑道。近林茂塘的区建筑面积约2324平方米,为船坞的机械厂房。旁边设有25厘米厚混凝土墙的易燃品仓库。由于妈阁第一期填土工程即将动工,当局力争新船坞半年后基本完竣,使政府船坞能够及时迁入新址,之后开展第二期填土工程。此外,为配合新船坞的兴建,筷子基排水渠也将要改道[2]。
2003年8月开始迁入新址,原厂址的旧有生产设备迁至新船厂。12月正式启用,在举行揭幕礼上前运输工务司司长欧文龙表示,港务局与政府船坞合并,估计可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合并后将更有利用资源运用,有助提高港务局的效率。政府船坞代厂长邝锦成致词时表示,政府船坞具过百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从事政府船只修造及购置等工作,范围还包括应公共行政机关及私营机构委托要求,参与各类水、陆机电工程项目等其他工作,提供相关领域技术援助[3]。
2005年7月,政府船坞并入港务局架构内,成为港务局辖下的一个从属厅级单位,更名为船舶建造厂[4]。
设施
编辑船坞平面面积约15000方米,建筑楼层总面积约24500平方米,包括行政大楼及机械、造船、电器、木器、汽车等五个工场及一个物料仓库,船坞除原厂址迁至的旧有生产设备外,还拥有一套提升能力达五百吨,净排道宽15米,长140米的斜道船排、一辆提升能力为150吨,可容纳长16米,宽6米船只之抱船专用设备,以及两台吊重能力为8吨的码头吊臂,大大增强该厂的入坞作业能力,由于生产场地面积的增大、设备之增强,整体的生产条件都得到了改善。
现时船坞除了进行造船及修船的工作外,还负责政府车队的检验、维修、保养和状况鉴定的工作。当中船舶建造和维修的对象,主要是海事及水务局和海关的船舶,在例外情况下,亦有承接一些私营企业的外判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