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肇兴
陈肇兴(1831年—1866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彰化人,清领时期诗人,人称“诗史”[1]。1862年遇戴潮春事件,至集集深山避难,协助清廷镇压戴潮春势力。翌年事平,返回彰化故居。著有《陶村诗稿》八卷,末二卷又称《咄咄吟》,内容描述戴案期间的经历。
陈肇兴 | |
汉字 | 陳肇興 |
---|---|
白话字 | Tân Tiāu-heng |
台语罗马字 | Tân Tiāu-hing |
号 | |
汉字 | 陶村 |
白话字 | Tô-chhun |
台语罗马字 | Tô-tshun |
表字 | |
汉字 | 伯康 |
白话字 | Pek-khong |
台语罗马字 | Pik-khong |
别称 | |
汉字 | 詩史 |
白话字 | Si-sú |
台语罗马字 | Si-sú |
生平
编辑陈肇兴于咸丰三年(1853年)进入县学就读,后被补为廪膳生,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其别墅名为“古香楼”,日夜以读书咏诗为乐。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发,彰化县城陷落,陈肇兴逃到武西堡牛牯岭山中,曾大力援助官军,并于同年7月计划谋杀戴潮春失败。陈肇兴在白天协助官军平乱,夜晚则写诗,题做“咄咄吟”。事件平定后返回老家,设教于乡里[2][3]。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台灣古典文學發展概述(1651-1945) (PDF).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四:文苑列传》:“陈肇兴,字伯康,彰化人。少入邑庠,涉猎文史。彰邑初建,诗学未兴,士之出庠序者,多习制艺,博科名。道光季年,高鸿飞以翰林知县事,聘廖春波主讲白沙书院,始以诗古文辞课士。鸿飞亦时莅讲席,为言四始六义之教,间及唐、宋、明、清诗体。一时风气所靡,彰人士竞为吟咏。而肇兴与曾惟精、蔡德芳、陈捷魁、廖景瀛等尤杰出。咸丰八年,举于乡。所居曰古香楼,读书咏歌以为乐。戴潮春之变,城陷,肇兴走武西堡牛牿岭,谋纠义旅,援官军,几频于险。集集为内山要隘,民番杂处,俗强悍,不读书。肇兴窜身其间,激以义,闻者感动。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没,语多凄怆,题曰“咄咄吟”。事平,归家,设教于里,及门之士多成材。著陶村诗稿六卷、咄咄吟二卷,合刻于世。”
- ^ 陳肇興.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民国92年12月 [2022-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