鳍龙超目
鳍龙超目(学名:Sauropterygia)也作鳍龙总目,其学名意为“拥有鳍状肢的蜥蜴”,是一类非常成功、存活时间极长的海生爬行动物,繁盛于整个中生代,经历过鱼龙和沧龙的崛起与衰落,和非鸟型恐龙一起在白垩纪那一颗造成大灭绝的陨石中退出地球历史。它们因为肩膀的基本适应特征而分类在一起,这特征是为了支撑强壮的鳍状肢运动。有些较晚的鳍龙超目动物,例如蛇颈龙类,骨盆也发展出类似的结构。
鳍龙总目 | |
---|---|
蛇颈龙目的海洋龙重建图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纲 Reptilia |
演化支: | 真爬行动物 Eureptilia |
演化支: | 卢默龙类 Romeriida |
亚纲: | 双孔亚纲 Diapsida |
演化支: | 新双弓类 Neodiapsida |
总目: | †鳍龙总目 Sauropterygia Owen, 1860 |
演化支 | |
起源与演化
编辑最早的鳍龙超目动物出现在三叠纪初期,约2亿4700万年前。早期的物种体型小,约60公分长,有长四肢,是半水生的动物,例如肿肋龙类。但它们快速地成长到数米长,并散布到浅水中,例如幻龙类。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将这些早期物种全部灭绝,只有蛇颈龙目继续存活。在早侏罗纪时期,蛇颈龙类快速地分化为长颈、小头的蛇颈龙类,以及短颈、大头的上龙类。起初,蛇颈龙类与上龙类被认为是两个有个别演化途径的的不同演化支。它们现在被认为只是两个多次演化出现的形态型,而上龙类是从蛇颈龙类祖先演化而来,也有可能是相反的途径。
体型与生态位
编辑每个形态型占据者独特的生态位。大型的上龙类,例如侏罗纪的菱龙、滑齿龙、上龙,以及白垩纪的克柔龙、短颈龙,它们是中生代海洋的超级掠食动物,身长约7到12米,占据者类似现代杀人鲸的生态位。长颈的蛇颈龙类,包括颈部中到长两种,例如3到5米长的蛇颈龙科与浅隐龙科,以及侏罗纪与白垩纪的薄板龙科,颈部逐渐地演化得更长、更易弯曲,到了白垩纪中期与晚期,蛇颈龙类身长超过13米(如薄板龙),但身长的大部是因为颈部,它们的身体其实比较大的上龙类还小。这些长颈的物种无疑地以鱼类为食,它们可能以颈部与头快速地扑向食物,使用排列者牙齿的嘴部咬食。
种系发生学
编辑由于水生环境的需求,导致许多动物在不同时期,平行演化出类似的特征,形成趋同演化,造成科学分类上的困难。鳍龙超目被认为是双孔动物,乌龟有时也被分类在鳍龙超目。体积大、以软体动物为食的楯齿龙目也被归类为鳍龙超目。除了肩膀构造的改变以外,这群动物的独特处还有头颅骨的改变。
- 主龙形下纲 Archosauromorpha
- 鳍龙超目 Sauropterygia
- 滤齿龙属 Atopodentatus
- 演化支 Placodontiformes
- 属 Palatodonta
- 楯齿龙目 Placodontia
- 真鳍龙类 Eusauropterygia
- 属 Panzhousaurus
- 幻龙目 Nothosauroidea
- 皮氏吐龙类 Pistosauroidea
- 鳍龙超目 Sauropterygia
外部链接
编辑- Unit 220: 100: Lepidosauromorpha. Palaeos. July 15, 2003. Retrieved January 19, 2004.
- A review of the Sauropterygia. Adam Stuart Smith. The Plesiosaur Directory. Retrieved April 17, 2006.
- Paleofile taxali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ists every species and synonyms. Retrieved February 26, 2006
- 化石网-调孔亚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