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星云
侏儒星云是环绕著海山二 (船底座η) 的发射星云,这个星云被嵌在更为巨大的电离氢区船底座星云内。
发射星云 | |
---|---|
观测资料: J2000 epoch | |
赤经 | 10h 45m 03.6s |
赤纬 | -59° 41′ 04″ |
距离 | 7,500 ly 光年 |
视星等 (V) | 6.21 (-0.8–7.9) |
星座 | 船底座 |
值得注意的特征 | 双极星云 |
侏儒 (Homunculus,源自拉丁文,意思是小人)被认为是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海山二这颗恒星在1841年喷发出来的,当时地球上观察到了增光的现象。此一事件,使海山二成为当时的全天第二亮星,仅次于天狼星;但是喷出来的尘埃与气体也遮蔽了许多的光亮。这巨大质量-仅次于超新星爆炸-的喷发在两极产生瓣状和赤道上巨大的薄盘,并且全都以670公里/秒 (1,500,000 mph) 向外移动,而且未来仍有再爆发的可能性。
虽然海山二的距离有7,500光年,它的发光范围也只有小小的100亿英里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系的大小-能够被观测到。尘埃小径、细小的凝块、还有奇特的径向条纹呈现前所未见的高清晰度。喷发出来的瓣比中央的恒星暗淡许多 (大约差了10万倍)。超量的紫光从赤道的盘面和两极的瓣之间逃逸,显然在侏儒的瓣和靠近恒星的区域之前还有较小的尘埃碎屑,因此蓝光也可以散逸出来。另一方面,瓣包含了大量的尘埃,导致大量的蓝光被吸收,造成瓣的颜色呈现淡红色。
形状
编辑许多天文物理学的理论都在讨论侏儒星云不寻常的形状,归咎于恒星是"花生"的形状,或是联星系统。它被认为在1841年增光事件中,相互作用的冲击波已经在交互作用波的两侧创造出驻波,引力使喷发物形成平面的集团[1]。也有可能是星云中有如太阳系大小的节点正在进行某些机制。有个理论认为在两个瓣的中心各有一个小黑洞,其中的一个毁灭了海山二 (或是联星)。在这个事件中喷发出的"裙状物"是由于受到抑制的重力场,在碰撞点向切向释放。
侏儒-海山二系统是目前被研究得最详细的大质量系统。直到不久之前,这一系统还被认为包含已知质量最大的单一恒星,但是海山二最近被认为是联星系统[2]。替代的,在海山二联星系统内质量最大的恒星少于100倍的太阳质量,而其它已知的大质量恒星有更大的发光能力和更大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