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耕家族大宗世系
冉子耕世系:自冉子始,冉子伯牛大宗世系至光绪17年历70代。冉子先祖得姓起源,据《圣门十六子书》所载,《冉子世系谱》云为曹叔振铎后,而《东原州志》及《冉氏族谱》则云为冉叔载后。按其中曹叔振铎传承的世系,与正史所载不符,且偏离事实。而众书皆云,冉耕、冉雍、冉求为亲兄弟,与正史所载同族有异。第69至70代世系,依《肥城县志》而补。自70代以后世系,因资料缺乏而暂缺。
冉子先祖
编辑传疑时期
编辑夏至春秋时期
编辑此前一段世系失考
- 世祖 姬不窋
- 世祖 姬鞠
- 世祖 姬公刘
- 世祖 姬庆节
- 世祖 姬皇仆
- 世祖 姬差弗
- 世祖 姬毁隃
- 世祖 姬公非
- 世祖 姬高圉
- 世祖 姬亚圉
- 世祖 姬公类
- 世祖 姬亶父,周太王
- 世祖 姬季历,周王季
- 世祖 姬昌,周文王
- 世祖 冉载,受封于冉,以国为氏。
此一段失考
- 父 冉在,(《东原州志》作冉在,《冉子世系谱》作冉离),生三子:耕、雍、求。
冉子
编辑- 冉子,冉耕,在长子,字伯牛,生二子:兴、志。
冉子后裔
编辑世系
编辑- 第2代 冉志,耕幼子,字子博,鲁大夫,春秋从祀。
- 第3代 冉辛
- 第4代 冉智
- 第5代 冉御,鲁大夫。
- 第6代 冉议,中大夫。
- 第7代 冉阮,中大夫。
- 第8代 冉哙,字名成。
- 第9代 冉脉,下大夫。
- 第10代 冉谟,汉大夫。
- 第11代 冉斐
- 第12代 冉亨
- 第13代 冉谨
- 第14代 冉镃,字汉玉,博务识古,闻其名聘之不受。
- 第15代 冉遂
- 第16代 冉康,字楚宁。
- 第17代 冉健
- 第18代 冉乘,字子由。
- 第19代 冉舒
- 第20代 冉戒
- 第21代 冉本,字渊泉,清雅有学。
- 第22代 冉展,字好枝,通晓诗文,引进后学,以孝弟闻,举有道不起。
- 第23代 冉列,字武功。
- 第24代 冉鲁,字惟一,学本渊源,敦尚气节。
- 第25代 冉勤,字公敏。
- 第26代 冉商,字量裁。
- 第27代 冉盛,字云龙。
- 第28代 冉价
- 第29代 冉芾,字盛分。
- 第30代 冉秉干,字纯如,制行端谨,学文渊源。
- 第31代 冉西楚,字洛白。
- 第32代 冉恭宽,字得众。
- 第33代 冉洪绪,字元复。
- 第34代 冉建业,字斯皇,性谨厚,不与人争,乡人化之。
- 第35代 冉之仪,字振恒,德行学问,足为世范,甘贫乐道。
- 第36代 冉允若,字卢虚。
- 第37代 冉奇之,字足法。
- 第38代 冉云之,字仲未。
- 第39代 冉命与,字天笃。
- 第40代 冉成月
- 第41代 冉道可
- 第42代 冉必友
- 第43代 冉世英,字右俊。
- 第44代 冉师周,字克生,四世同居,咸敦孝弟。
- 第45代 冉行果,字舒常。
- 第46代 冉叔谦,字心服,岁贡,文雅有学,勤于训诲。
- 第47代 冉永安,字奕安,岁贡。
- 第48代 冉连惠,字五美。
- 第49代 冉尚德,字泽久,母季氏于归三年夫故,教子守节,五十七年始终如一,及故,庐墓三年,祭祀必诚。
- 第50代 冉兴宗,字要年,员外郎。
- 第51代 冉国璘
- 第52代 冉育智
- 第53代 冉效祖
- 第54代 冉箕
- 第55代 冉宜,字贵来,宋末元初移居颜村冉马庄。
- 第56代 冉就,字鲁瞻。
- 第57代 冉忠,字良弼,明永乐3年岁贡,仕至山西太原府通判,为政宽平,民安其化。七载临行,士民百馀人送至三十里,归守祖庙,主奉祀事。
- 第58代 冉通,字绍文,继述父志,主奉祀事,精洁有加。
- 第59代 冉静,字定国,主奉祀事。
- 第60代 冉浩,字说初,主奉祀事。
- 第61代 冉庆,字昌府,主奉祀事。
- 第62代 冉思真,字古风,主奉祀事,以齿德重于乡,有司编匾,荣以寿官冠带,享年84岁。生子:希孟、希赐。希孟无后,以希赐为宗。
- 第63代 冉希赐,字秀川,因长支无人,以次嫡主奉祀事。
- 第64代 冉魁名,望图,主奉祀事。心性耿直,以理律身,宗族乡党以考弟称。崇祯17年甲申,流寇入境。时祖母王氏年七十二岁,扶奔凤凰山而免,享年八十二岁。
翰林院五经博士
编辑- 第65代 冉士朴,字和轩,号怀素,主奉祀事。清雍正2年恩诏为先贤冉子伯牛设立博士,经山东巡抚岳濬查明,冉士朴委系嫡裔,于雍正13年奉旨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 第66代 冉养尼,字衍公,因患瘫症未袭。
- 第67代 冉廷砚,字佑臣,乾隆16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 第68代 冉传科,字振里,乾隆60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 第69代 冉继楷,字贡培,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 第70代 冉广培,继继楷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冉广鑫,继广培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冉子伯牛奉祀官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
编辑- 《圣门十六子书》,(清)冯云鹓编,道光十二年刻本
- 《肥城县志》,(清)凌绂曾修,光绪17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