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 (中国青年报)

冰点》是北京中国青年报》旗下的周刊,创刊于1995年1月6日。

概况

编辑

《冰点》最初叫《冰点新闻》,是每周出刊一次的专题新闻版,内容包括专题新闻和时事评论,其发刊词指出:“在不放弃社会‘热点’、‘焦点’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关注普通人旳生存状态与想法,更多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首篇报道为王伟群(女士)的《北京最后的粪桶》。由于其敢于言论、关系民众与社会命运的风格,一直很受读者欢迎。

1998年在该版开设专门发表时事评论的栏目“冰点时评”。1999年11月改版为“青年话题”版,并保留“冰点时评”。另外开设专题长篇新闻版“冰点周刊”。

随着报纸整体改版,2004年6月2日,由1版扩展为4版,增加了文化、科学、人物等版面。

《冰点新闻》创刊当年即获《中国青年报》读者评选的“我最喜爱的专版”。第二年又入选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2005年,“冰点时评”专栏入选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其中,《冰点》系列栏目发表的专题新闻共出版574期(截至2006年1月24日),不少报道曾被广泛转载,引起较大反响,包括:

《冰点》刊登的专题新闻曾多次结集出版,如《冰点98》等。主编李大同在2005年11月,出版了回顾冰点10年的历程的《冰点故事》,被多间大学新闻系列为必读参考书。

停刊事件

编辑

《冰点》在读者中受到好评,成为报纸的品牌栏目而受到关注,但部分报道内容引起官方的不满。2004年7月,《中国青年报》知名记者、作家卢跃刚在网上发表公开信指责赵勇,抨击其对《冰点》的选题等工作横加干涉。[1]

2006年1月11日,第574期《冰点》周刊刊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引起中共中央宣传部强烈不满,中宣部新闻局2006年1月20日内部发行的《新闻阅评》第34期上严厉批评文章“为早定结论的历史问题翻案,在党的思想阵地上不止一次地散播有严重错误的观点”“是对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流文化的恶意诋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于2006年1月24日上午下令将“冰点周刊”停刊整顿,同日下午5时中国各大媒体接到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新闻局等部门的通知,禁止中国大陆其他媒体报道“冰点周刊”停刊事情。[来源请求]

与以往被整顿者不同,冰点主编李大同在《冰点》被停刊翌日晚上即在互联网上发表《就〈冰点〉周刊被非法停刊的公开抗议》,将相关事实放入公众视线下辩论。

据李大同在其著作提及:2006年2月6日下午,李大同把举报中宣部的申诉书交给中青报社党组书记王宏猷,希望可以向中央纪检委提交该申诉书,进而希望在一星期内逐级上交至中纪委调查此事,并允许“冰点周刊”复刊。2月13日王宏猷转达团中央的回复:在经多人研究了党的各项章程之后,认为上级党组织没有义务一定要转交党员的申诉,所以决定不予将此申告向中纪委转交,退回本人自行处理。

2月16日,《中国青年报》党组织在记者会上表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冰点周刊》将在3月1日复刊,主编李大同、副主编卢跃刚被免职,暂安排到中青报内部的新闻研究所任职。当天下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冰点周刊》停刊事件,该部发言人秦刚说,《冰点周刊》所刊载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中国青年报》形象”,因此停刊整顿该刊物。

2月17日,李大同、卢跃刚发表联合声明[2],认为在对《冰点周刊》处理上,官方做法不符合宪法等法律规定,也不符合共产党内部规定。声明中同时指出团中央拒绝上交申诉书违反《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如下规定:

“党员对党组织关于他本人或其他人的处理,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或向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声明、申述、控告和辩护。党组织对党员的声明、申述、控告和辩护必须及时处理或转递,不得扣压,承办单位不得推诿。申诉和控告信不许转给被控告人处理。不许对申诉人或控告人进行打击报复。”

3月1日,《冰点周刊》恢复出版,首篇文章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撰写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文章[3],反驳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后来袁伟时再撰文《为何、何时、如何“反帝反封建”》反驳张海鹏言论,在3月24日经李大同向《冰点》主编陈小川和副主编杜涌涛投书并要求刊登,但编辑部认为事情已告一段落,拒绝刊登。[4]其后该文章由《亚洲周刊》刊登。

相关文件

编辑
  •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第8136期:[5]
  •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的处理决定:[6]

有人在互联网上公开以上文件,但有关部门没有公开回应此事。

意见与评论

编辑

很多人(包括李大同主编在内)认为袁伟时的文章只是导火索,《冰点》以前所发表过的文章,包括章诒和《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选摘)[7]、龙应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8]、《文化是甚么》[9]等,所引起的讨论效应,引起官方的不满,可能是造成《冰点》被停刊的主因。

停刊事件在许多国际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如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等都播发了相关新闻。许多媒体认为这是大陆继2006年春节前整顿《新京报》高层后新闻自由的再一次被侵犯。

1月26日,台湾作家龙应台在香港《明报》、台湾《中国时报》等香港、台湾、新加坡与美国多家媒体上同时发表《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给胡锦涛先生的公开信》,为声援《冰点》打开序幕。前新华社副社长李普则强烈批评中宣部做法,并呼吁胡锦涛整顿中宣部。原《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胡绩伟亦撰文声援《冰点》周刊。

2月2日,江平朱厚泽李锐、李普、何家栋何方邵燕祥张思之吴象钟沛璋、胡绩伟、彭迪戴煌等人签名“关于冰点事件的联合声明”,要求

一、中宣部就冰点事件向中央提出书面报告,深刻检讨,汲取教训,撤销“阅评小组”。

二、全面恢复《冰点》周刊,不得“秋后算帐”。

三、尽快出台《新闻保护法》,废除一切恶性管制新闻的办法,保障新闻媒体的职业权利。

另外,卢跃刚在3月12日《明报》副刊发表《有一个人,叫“刘宾雁”》[10]文章,(作于2006年1月16日,原文最早发表在报社内部的“采通网”,1月19日在网上发表,讲述中国的报导文学发展和刘宾雁之关系,也提及卢与通讯的经过,并谈及不让刘回国治病的感想等。)并提及此文是本次事件中他免职的第一大罪状。2006年3月底,前《南方周末》编辑,现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画主任钱钢亦分别在香港《明报》与台湾《中国时报》撰文《从宾雁到冰点》[11]指出原《中国青年报》刘宾雁1956年4月至9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本报内部消息》等被划为反派的方式与是次《冰点》遭整肃是五十年历史的重演。

后续事件

编辑

2006年10月16日,有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总编辑李而亮突被调职,由常务副总编兼现时《冰点》周刊主编的陈小川接任,没有说明调职原因。而原社长兼党组书记王宏猷由社长成为党组书记,由副社长徐文新接任社长一职;据悉这是10月12日共青团中央内部会议的决定。

由于调职并未提及原因,外界推测这是因李而亮2004年末起任职期间对《冰点》稿件把关不严,导致2005年下半年的一系列批判敏感文章(本条目上有详述)能顺利刊行,这次调职是对该事件的“一个了结”。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赵勇辞任副省长后首次亮相. [2014-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2. ^ 联合声明. [2006-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1). 
  3. ^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国青年报》
  4. ^ 袁伟时文章冰点拒登内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洲周刊》,于2007年11月8日造访。
  5. ^ 存档副本. [200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1). 
  6. ^ s:关于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错误刊发《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的处理决定
  7.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存档副本. [200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1). 
  9.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Freedom. www.ncn.org.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3). 
  11. ^ 1[永久失效链接]2[永久失效链接]

参考书目

编辑
  • 《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李大同 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ISBN 7-5038-2069-1
  • 《冰点故事》李大同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ISBN 7-5633-5699-1
  • 《用新闻影响今天─〈冰点〉周刊纪事》李大同 著,2006年6月香港泰德时代初版,ISBN 988-98616-0-7
  • 推倒“新闻柏林围墙” 透视中国新闻自由的前景(滕彪,2006年2月16日)、
    中国历史教科书风波忧思 对团中宣部指控的回应(袁伟时,2006年2月9日)、
    悲壮的凋谢  《冰点》祭(胡化,2006年2月18日)
    ─收录于香港明报月刊2006年3月号,ISSN 9770580629199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文艺作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