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台

(重定向自南台

南台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传统区域,可视之等同于台江区,范围大致为:北到工业路,东至鸭姆洲,西、南濒闽江边,是时期对福州城南门外一带的统称,该名沿用至今。

名称

编辑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南台山筑台受封为闽越王,该台称越王台。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至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余善在大庙山临江(闽江)垂钓,后筑台称钓龙台。

翁承瓒的著作《南台路书事》一书,这是“南台”一词较早的历史记录。

开平二年(908年),闽太祖在福州筑“夹城”,“登南城翘望,有台[1]临江”。“台江”和“南台”故而得名[2]

梁克家在《三山志》里的也有:“南台,城南有越王钓龙台,故名。”和“自唐大历以前,闽城通得祀者四:南台、善溪、城隍与此而已。”的记载。

宋名相赵汝愚也曾在钓龙台下的潭尾街留下题刻:“古南台”。

定义

编辑

狭义

编辑

狭义的南台即传统意义上的南台,原为古城福州之南郊,亦称台江。

广义

编辑

广义的南台即传统意义上的南台和仓山的一部分。在宋代诗人陆游在福州任职期间写有《渡浮桥至南台》诗曰:“客中多病费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前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荫。”这里的“南台”指的是台江区彼岸的仓山区。当时陆游从福州城内,经现在的台江区,过“九轨浮桥”至现在仓山区的天宁寺寻游。他称“天宁寺”为“南台”。“天宁寺”附近盛植梅花,“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有“琼花玉岛”之称,其中“梅岭冬晴”为“南台十景”之一。故此准确地说,“南台”是泛指“台江”的南北两岸,包括现在的台江区仓山区的沿江区域。[3]

文化

编辑

南台是中国南方近代西学东渐”的窗口之一,是闽都文化的内容之一。

口音

编辑

台江口音,又称城外福州话,是闽语福州话的一种子方言(或称口音),指以往居住在福州市南台地区一带的居民(老乡里)所操闽语之地方口音。

习俗

编辑

南台的习俗繁多,在福州各老城区中保存得较为完整。

南台做年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冬至的节日习俗与闽中十邑地区相仿。

文物

编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建筑

编辑

南台的特色建筑有大厝柴栏厝中平路一带亦有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

秦汉开始,位于南蛮之地的闽地先民吸收中原文化,形成富有福建特色的建筑。近代受西方的建筑风格影响,南台的建筑出现了新的变化,又融入了西方的元素。

大厝

编辑

大厝是闽都民居的典型代表,是当时有钱商人的住宅。

大门一般分为三道(三重门)。防火墙是传统的乌黑灰马鞍墙。其中三重门中间的大门,是真正的大门。

大厝主要分布在上下杭地区。

柴栏厝

编辑

是富有闽地特色的传统民居,比大厝相对简陋和狭窄。这种建筑开间小,进深大,形如竹筒。一般分为两层,临街第一层一般是店铺或是大厅,二楼才是生活房间,且做大水时可把家具等生活用品移至二楼生活。

骑楼

编辑

骑楼最早出现在福州中亭街一带。后来因旧城改造中被拆除。

现状

编辑

南台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具有福州传统特色的建筑比较多,市井风格浓郁,别具一格,可说是最能体现福州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

然而,随著城市的发展,南台居民逐渐迁往其他地区,而大量外来人口迁入(老城区空心化),城市化致使南台部分地区遭拆迁。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台:指越王台、钓龙台。
  2. ^ 概述. 台江区志.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简体)). 
  3. ^ 福州的南台和南台岛. [2010-08-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