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城墙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3月5日) |
含山城墙始建于明代,1558年改筑砖城,高厚倍于正德间,至1940年拆毁。
历史
编辑- 明初含山知县徐原显,始创立城垣基址。
- 明正德七年(1512年),知县张文渊开始督建土城濠。城池周长三里许,城墙高一丈五尺,宽丈馀,建城门四座,门上有城楼,数月建成。初建时建有六门、东西各二,有小东门、小西门,后归并东西门。四门有匾,东门为“朝阳门”,西门为“进贤门”,南门为“南薰门”,北门为“拱辰门”。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葛麟始创修砖城,城池周长九百馀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垛一千八百馀,门楼四座,窝铺四座。全城有9条“三条石”路面的街道,5条一米多宽的巷道。此后,顺治四年(1647年)知县朱长泰,康熙二年(1663年)知县范祯相继增修。至此,全城四至范围:东起今环峰东路含城警务工作服务站,西至环峰西路原县公安局,南抵观音桥,北到环峰北路县供电局,全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全城人口4000馀人。
- 太平天国期间清军与太平军频繁拉锯战,致使城墙毁损十分严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含山屡遭日机狂轰滥炸,给含城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县政府为战时疏散人口,下令将含城城墙全部拆除。至此,历时400多年的含城城墙荡然无存。
重建
编辑- 2022年末,复建小东门城楼及含山一中东侧围墙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