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
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或称澳纽美安全条约(ANZUS)是一个美国和澳洲,以及澳洲单独和纽西兰联合处理太平洋地区防卫事务的安全条约,不过今日此条约被理解成在任何方面遭受攻击皆与之相关。
简称 | ANZUS |
---|---|
成立时间 | 1951年9月1日 |
类型 | 军事同盟 |
服务地区 | 太平洋 |
会员 |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美国 |
官方语言 | 英语 |
条约架构
编辑此条约原是一个完整的三方防卫条约,但在1984年纽西兰和美国对于持有核武器或是核动力驱动的美国海军船只可否进入纽西兰港口起争执之后,此条约就不再适用于美国和纽西兰之间,但对于任一国和澳洲之间仍然有效。
在此条约之下的美澳同盟仍然完全有效,两国的国防部长经常列席年度部长级会议,美国太平洋地区总司令和澳洲参谋总长也常进行咨商,美国国务卿和澳洲外交部长每年会就条约相关事务进行会议,第17届部长级会议在2005年11月澳洲阿德莱德召开。
不同于NATO,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并没有整合的防卫架构或是专属的部队,不过为了完成条约义务,澳洲和美国共同进行了许多不同活动,这包括从特遣战斗群等级到营级特殊部队训练等级的陆上和海上军事演习、派遣军官至对方军队、和装备与作战准则的标准化。两国也共同运作一些澳洲境内的防卫设施,主要是一些早期预警卫星地面台和为梯队系统网路收集东亚和东南亚讯号情报的设施。
历史
编辑起源
编辑此条约签署于美国澳洲和纽西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紧密合作后不久,在那段期间澳洲曾一度濒临日本帝国入侵。随著二战结束,美国渴望与日本的关系正常化,特别是因为日本不远处朝鲜战争上演正烈,随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的加入,冷战似乎会成为一场全面战争。虽然澳洲和纽西兰极为不愿与日本签订可使日本重新武装的和平条约,不过两国在他们提出的三方安全协定被美国接受后终于有所松动。
结果产生的就是在1951年9月1日旧金山签定的条约,并在1952年4月29日生效。此条约下所有签署国承认在太平洋地区对任何一方的攻击将危害他方的和平与安全,条约内声明“若任一方认为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各方将一同协商”。三国也誓言将维持并发展独自和共同抵抗攻击的能力。
马来亚、韩国、越南和反恐战争
编辑值得注意有趣事情是在签署后的30年间此条约并未引起争议,虽然纽西兰和澳洲在这段期间曾派遣部队支援马来亚戒严并且随后和美国在越战一同作战。
纽西兰和澳洲早前曾与美国在韩战并肩作战。纽西兰后来也派遣运输机、海巡机和巡防舰前往波斯湾,和少量部队、SAS部队和医疗人员前往阿富汗。另外虽然纽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公开质疑美国出兵的正当性,但纽西兰还是派遣工程人员和部队前去伊拉克支援。
澳洲对于MX飞弹的保留
编辑在1983年,美国接触澳洲恰谈有关测试美国新一代的洲际弹道飞弹MX飞弹,因为美国在太平洋的测试范围不敷使用,因此希望用塔斯曼海做为目标区域。当时澳洲总理自由党的马尔科姆·弗雷泽同意为美国提供在雪梨附近的观测站做此用途,不过在1985年来自工党的新总理鲍伯·霍克(Bob Hawke)在工党左派的压力下撤销了这个提案。
纽西兰禁核
编辑1985年,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的属性发生显著变化。由于纽西兰内部的反核呼声高涨,而美国却是核武器国家,保障条约会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同年法国在南太平洋群岛进行了核武器实验。随著纽西兰工党在1984年大选的胜利,总理戴维·朗伊以核武器的危险性,法国在南太平洋继续核试验以及反对美国总统里根具有侵略性的对抗苏联政策为由禁止核动力的或携带核武器的船只进入新西兰港口和海域。由于美国海军拒绝确认舰艇上是否载有核武器,所有的美国海军船只实际上都被拒绝进入纽西兰领海。1985年二月,纽西兰因美国布坎南号驱逐舰有携带深水核炸弹的能力而拒绝了其访问要求。根据1984年大选前的民意调查,百分之五十八的民众明确反对美国军舰的访问。[1] 1986年国防委员会做的民意调查表明纽西兰居民反对核武器的比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百分之九十二的纽西兰居民希望政府通过联合国促进核裁军;百分之八十二的居民希望扩大无核区。[2]
美国中止条约中对纽西兰的义务
编辑在和纽西兰谈判失败并和澳大利亚协商后,美国宣布暂停其条约中对纽西兰的义务直到美国军舰允许使用纽西兰港口。同时美国宣布纽西兰为“友国而非盟国”。 [3] 许多美国报纸因此在几周内都以头条批评美国内阁成员出卖盟友。 [4][5] 然而尽管朗伊政府的政策导致美国暂停对纽西兰的义务,朗伊政府却并没有退出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1991的一次民调显示百分之五十四的纽西兰居民宁愿使条约失效也不愿核武器军舰访问纽西兰。[6]
随著纽西兰无核区,裁军和军控法案(1987)的通过,这项无核政策在1987年成为纽西兰法律。
1985年七月十日,法国海外安全总局在奥克兰炸沉了绿色和平的彩虹勇士号抗议船。这一事件激起了纽西兰的更高的反核武情绪。由于西方领导人没能批评法国对纽西兰的战争威胁,纽西兰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纽西兰逐渐疏远了和传统盟国——美国,转而和南太平洋小国建立良好关系并维持和澳大利亚及和英国的关系。[7]
911恐怖攻击事件
编辑九一一袭击事件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都提供了包括军队和军舰在内的军事力量以支持美国主导的持久自由军事行动。
东帝汶
编辑1999年至2003年之间,澳大利亚和纽西兰军队在东帝汶共同采取了大量行动以防止印度尼西亚国民军对东帝汶的种族清洗及阻碍独立投票。美国只采取了有限的支持。行动后由联合国接管。
中华民国(台湾)
编辑在2000年代引起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在美国协防台湾的前提下,澳大利亚是否与中华民国一同对抗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潜在威胁(协防台湾),然而与美国合作的澳大利亚受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关系持续增长而有所影响。2004年8月16日,澳大利亚外长亚历山大·唐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会晤。19日,澳大利亚媒体披露会晤后回答记者时,唐纳的表态。他指澳美军事联盟只是“象征性的”,若台湾海峡发生军事冲突,澳大利亚“不一定要”自动启动《澳新美安全条约》,加入美国“保护”台湾行列。1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立场明确,即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并重申《澳新美安全条约》中澳大利亚义务。次日,中华民国外交部政务次长高英茂接受美国广播公司专访表示,中华民国政府对唐纳言论“感到失望”,指责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传达了“错误讯息”[8]。唐纳的说法随后即被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纠正。200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声明澳大利亚应该重新评估此条约,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针对中华民国的《反分裂国家法》,对此唐纳宣布为防止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略中华民国(武统台湾),安保条约应要生效,但该条约只要求与美国进行磋商,而不一定会使澳大利亚发动战争。
同盟今日
编辑每年的美国国务卿和澳大利亚外长的双边会晤代替了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会员国外长级会晤。第一次双边会晤于1985年在堪培拉举行。在1986年的第二次双边会晤上,美国宣布其暂停条约中对纽西兰的义务直到纽西兰允许美国军舰进入纽西兰港口。接下来的美澳部长级双边会晤(AUSMIN)交替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举行。
同盟关系在澳大利亚产生了一些政治争议。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卷入伊拉克战争后,一些澳大利亚社团发出重评美澳关系的呼声。尽管同盟关系在冷战中及冷战后获得广泛支持[9][10] 一位澳大利亚评论家认为在反对恐怖主义,发挥联合国作用及美澳同盟关系的背景下应该重新讨论太平洋安全保障条约[11]
2006年五月,美国助理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罗伯特·希尔把纽西兰的无核化形容为“遗物”并标明美国希望和纽西兰能有更紧密的防务关系。他同时赞赏纽西兰参加阿富汗战争及参与伊拉克重建。他对澳大利亚报纸谈到:“与其在无核议题这种遗物上试图说服对方,不如把精力集中于我们能够合作的事情上。”[14] 在美国与纽西兰在核争议上出现解冻迹象的时候,美国在2006年施加更大的压力。美国贸易官员把撤销美国核军舰进入纽西兰港口与两国间潜在的自由贸易联在一起。[5]
2008年2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宣布美国将和已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中的汶莱、智利、纽西兰和新加坡四国进行谈判以期参与“充满活力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包括美国商会、美国全国制造业协会、美国全国对外贸易委员会等组织的支持。[15][16]
参考文献
编辑- ^ Disarmament and Security Centre: Publications - Paper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 ^ Disarmament and Security Centre: Publications - Paper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3).
- ^ Amazon.com: Nuclear Free: The New Zealand Way: Books: David Lange, Michael Gifkin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0).
- ^ 5.0 5.1 New Zealand: US links free trade to repeal of NZ nuclear ships ban - November 2, 2002.. [2010年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4月15日).
- ^ Green Left - NZ Nationals move closer to U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 ^ Nuclear Free: The New Zealand Way, The Right Honourable David Lange, Penguin Books, New Zealand,1990
- ^ 记者:吴佳. 澳大利亚不愿在台海玩火 台当局大失所望. 新浪网,来源:世界新闻报. 2004-08-23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繁体中文).
- ^ ASSDA - Opinion Poll - M0004: Morgan Gallup Poll, May, 1984 (Computer Report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06).
- ^ Destined to stay with the USA - OpinionGerardHenderson - www.smh.com.au.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 ^ It's time to trade in, and trade up, the outdated ANZUS treaty - On Line Opinion - 15/4/2004.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U.S. and Australia Sign Missile Defense Agreement - AUSMIN 2004.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4).
- ^ Australia to Join US Missile Defence Program.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8).
- ^ Geoff Elliott. Better relations on the menu as Kiwi PM dines with Bush. The Australian. 2007-03-22 [2008-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 ^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PDF).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5-28).
- ^ Recent Events. [2010-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7).
延伸阅读
编辑- Brands Jr., Henry W. "From ANZUS to SEATO: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Policy toward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1952-1954"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9#2 (1987), pp. 250–270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pie, David. "Nuclear-free New Zealand: Contingency, contestation and consensus in public policymaking." in Successful Public Policy ed by Joannah Luetjens, (2019): 379-398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talinac, Amy L. "Why New Zealand Took Itself out of ANZUS: Observing 'Opposition for Autonomy' in Asymmetric Alliances,"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6#3 (2010), pp. 317–338.
- Dorling, Philip. The Origins of the Anzus Treaty: A Reconsideration (Flinders UP, 1989)
- Green, Michael J., et al. The ANZUS alliance in an ascending Asia (ANU Strategic and Defence Studies Centre, 2015) online[失效链接].
- Jennings, Peter. "The 2016 Defence White Paper and the ANZUS Alliance." Security Challenges 12.1 (2016): 53-64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Kelly, Andrew. ANZUS and the early cold war: strategy and diplomacy betwee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56 (2018) online fre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cIntyre, William David, Background to the Anzus Pact: Policy-Making, Strategy and Diplomacy, 1945-55 (1994)
- McLean, David. "Anzus Origins: A Reassessment,"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24#94 (1990), pp. 64–82
- Miller, Charles. "Public Support for ANZUS: Evidence of a Generational Shift?"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0#1 (2015), pp. 1–20.
- Robb, Thomas K., and David James Gill. "The ANZUS Treaty during the Cold War: a reinterpretation of US diplomacy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17.4 (2015): 109–157. onlin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3 July 2019.
- Siracusa, Joseph M and Glen St John Barclay. "Austral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ld War, 1945–51: From V-J Day to ANZUS", Diplomatic History 5#1 (1981) pp 39–52
- Siracusa, Joseph M., and Glen St J. Barclay.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Australian strategic think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38.3 (1984): 153–158.
- Tow, William, and Henry Albinski. "ANZUS—Alive and well after fifty year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 History 48.2 (2002): 153–173.
- Tow, William. "ANZUS and alliance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2019) onlin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