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女学校
家政女学校,又称实践女学校或淑德女学校,为台湾日治时期女子教育的一环,当女子公学校或小学校毕业后可报考就读,讲授科目为修身、公民科、国史、国语、数学、家式裁缝、手艺、音乐、图画、体操等,[1]。
概要
编辑1904年〈公学校规则改正〉下公学校女学生学习科目中增加了裁缝科,[2]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裁缝科的学习内容主要为衣服的洗涤与保存法;1910年大桥舍三郎《台湾公学校六个年程度裁缝科目教授细目案》,与1913年《公学校教授要目第二篇 农业科,裁缝及家事科》皆明确提出公学校裁缝科教学的教导项目与时程,[3]:13-18教导内容多以实用为主,并会随著公学校所教导地区的特性,来决定课程编撰要目。1922年新台湾教育令发布,公学校裁缝科教育宗旨崇尚素朴节省,学生裁缝多学习日常生活中可取到的材料,但裁缝教育仍就区分了台式裁缝(后简称台裁)、日式裁缝与洋裁,造成教学上的不便。[3]:19
在高等女学校中也不乏对裁缝教育的学习,但因高等女学校的入学门槛较高,当时女子则可能选择家政女学校前往就读,1938年以后,家政女学校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一直到1945年,共成立了30所左右的家政女学校。1942年时,家政女学校有日籍学生1,757名,台籍学生3,944名,台籍学生占压倒性多数,但台北、新竹、台中、嘉义等市区的家政女学校,都是以日籍学生为多数。市区的家政女学校,经常是为了收容无法进入高等女学校的日籍女学生而设立。而其他约三分之二的家政女学校,设于农村地区,学生也以台湾人女性居多,显示农村台籍女子升学意愿提高。[4]:20显示无论市区、农村的台籍女子皆对升学至家政女学校的意愿极高,其中家政女学校中所学习的科目以“裁缝、家事”为主,甚至认为高等女学校教育与生活游离,家政女学校教授实用技能,以便学生毕业后嫁人,可以立刻派上用场,[4]:21对裁缝科目的训练十分扎实,学生更可以自制学生制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甚至也作为见面礼赠送给学妹。[3]:33
由吉见まつよ女士于1930年4月设立“ファロス(pharos)裁缝学园”,1934年得到台北州认可的私立学校,改名为吉见裁缝学园。[3]:33教授科目为修身、公民科、国语、数学、家事、裁缝、手艺、音乐、图画、体操等,最重要的是加入和裁与洋裁理论。[3]:43此学园大多也作为无法就读高等女学校,转而至私立的学校念书的选择。
数量与分布
编辑年分 | 日治时期校名 | 现在校名 |
1932 | 台南女子技艺学校 | 国立台南家齐高级中等学校 |
台南家政女学校 | 台南市私立光华女子中学 | |
1934 | 嘉义女子技艺学校 | 嘉义市立嘉义国民中学 |
1935 | 台中家政女学校 | 台中市立台中家事商业高级中等学校 |
1936 | 高雄女子技艺学校 | 高雄市立新兴高级中学 |
1937 | 台北家政女学校 | 台北市立金华国民中学 |
员林家政女学校 | 国立员林高级中学 | |
1938 | 东石实践女学校 | 国立东石高级中学 |
曾文实践女学校 | 国立曾文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 | |
北港实践女学校 | 云林县立北港国民中学 | |
丰原家政女学校 | 台中市立丰原国民中学 | |
1939 | 基隆家政女学校 | 基隆市立铭传国民中学 |
斗六家政女学校 | 国立斗六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 | |
虎尾家政女学校 | 国立虎尾高级中学 | |
新营家政女学校 | 国立新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 |
台东家政女学校 | ||
1940 | 中坜家政女学校 | 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
新竹家政女学校 | 新竹市立建华国民中学 | |
大甲家政女学校 | 台中市立大甲高级中等学校 | |
彰化家政女学校 | 彰化县立阳明国民中学 | |
新化家政女学校 | ||
北门家政女学校 | 国立北门高级中学 | |
1941 | 苗栗家政女学校 | 国立苗栗高级中学 |
桃园家政女学校 | 前身为桃园高中,后作为桃园市清洁队所用,2015年拆除[5] | |
花莲港家政女学校 | 国立花莲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 |
1942 | 北斗家政女学校 | 彰化县北斗国中 |
旗山实践女学校 | 高雄市立旗山国民中学 | |
潮州淑德女学校 | 国立潮州高级中学 | |
1943 | 埔里家政女学校 | 南投县立埔里国民中学 |
屏东实践女学校 | ||
1944 | 修德实践女学校 | 台北市私立泰北高级中学 |
上表为家政女学校的数量与分布[6],光复后学制使家整女学校多改制为职业学校,或是女子初中,随后经历政府兴办“省办高中、市办初中”的政策,以及1968年九年国教的开办,使学校改名为国民中学。[7]
其他
编辑著名人物
编辑教育书籍
编辑- 1939年台湾总督府出版《第二年用公学校高等科裁缝手艺教授书》
参考
编辑- ^ 许佩贤,〈日治时期台湾的实业补习学校〉,《师大台湾史学报》,第6期(2013),页124。
- ^ 台湾教育会编著,《台湾教育沿革志》(台北:台湾教育会,1939),页265-26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大木言叶,〈日治时期台湾洋裁的移入与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2015),页13-18。
- ^ 4.0 4.1 许佩贤,〈日治时期台湾家政女学校〉,《台湾学通讯》,第95期(2016)。
- ^ 桃高女子部日式宿舍剷平蓋停車場 民團繫黃絲帶哀悼. ETtoday新闻云. 2015-01-21 [2022-0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中文(台湾)).
- ^ 参阅许佩贤,〈日治时期台湾的实业补习学校〉,《师大台湾史学报》,第6期(2013),页123。
- ^ 隨時代需求而不斷改制的學校─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 台湾女人.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2) (中文(台湾)).
- ^ 施素筠为彰化鹿港施家,后就读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赴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进修。战后经营洋裁补习班,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家政系、实践大学。郭玉芬等执编,《百年蓬莱:台北市大同区蓬莱国民小学创校百周年纪念专刊》(台北:商讯文化,2010),页120;许雪姬等访问,吴美慧纪录,《一辈子针线,一甲子教学:施素筠女士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14),页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