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型大厦
工字型大厦(H block),又称H型大厦,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厦的一种建筑设计,并在1979年开始兴建至1988年,主要用作出租公屋用途。
简介
编辑工字型大厦于1976年发表,横切面呈“H”字型;楼高26至28层,而升降机大堂设于大厦正中,即“工”字的中间的一笔。大厦设三部升降机,三部各服务不同的层数,多数安排为除1楼及顶层外每三层一停(但部份已更换升降机的屋邨,会在1楼加开层站;至于顶楼因升降机机房结构所限,不会加开层站,但会在下一层安排多一台升降机可达)。两条楼梯设于升降机后,楼梯为重叠设计(铰剪楼梯),两楼梯交错设于同一位置。此外大厦亦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厦、露台相连式大厦及双塔式大厦设计的优点[1]。
图为一工字型大厦标准7人单位的平面图,单位内除了厕所、厨房及露台外,并没有固定的间隔,居民可按需要自行间隔。露台与大厅间有一百叶玻璃窗相隔,令露台位置的光线可照入大厅。虽然称为露台,实际上并非露天,而是骑楼,该位置居民多用作挂衣服、安放洗衣机的地方。
工字型大厦的单位面积一般比较大,最大的工字型大厦单位建筑面积达 93.9平方米,位于沙田博康邨博文楼及博安楼2楼。是香港公共出租屋邨中拥有最多大型单位的大厦型号。
由于早年采用三相电,不少居民乘著法律漏洞安装旧式热水炉,导致接连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事件,因此当局修例增设气体热水炉通风口,所以由1984年起入伙的工字型大厦,细部设计均与早年入伙的稍有差异(热水炉通风口改为装于厕所窗下的空位;而之前建成的则将通风口延伸出厕所窗外)。
此型号大厦优点是通风良好,尤其是其细房(即是类似双工字型的01,08,09,22,23,30室之类的单位)三面环窗,且窗户面积颇大,夏天大多打开大门及窗户而较少使用冷气,而其他类型单位通风亦都较其他型号大厦(包括双塔式)为佳;第二是光线充足;第三是让建筑师能够弹性修改楼宇的不同组合,以按照地盘的地势和公屋的大厦分布,使公共屋邨的编排更多变化。亦包括之前各种设计的结构优点,并而能够采用最新的建筑方法[2][1];第四是每层单位的住户分组成聚居,并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使邻居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每位住户的居住较为清静,并不受外来的影响[2] ;然而,以上的优点亦带来一定程度的问题,例如住/访客无法互通各座的升降机大堂和需占用颇多土地。
全港首座标准单座工字型公屋大厦为落成在1979年的柴湾环翠邨怡翠楼 (和旧长型的盛翠楼相连,而盛翠楼又和同型的美翠楼、蕙翠楼是Z型同座建筑,所以实际是4座相连大厦),而全港首座标准双工字型公屋大厦为同落成在1979年的黄大仙彩云邨观日、伴月楼(两幢为不同名字的双工字型,观日楼是低座,伴月楼是高座,而伴月楼又与旧长型的景新楼相连,景新楼另一边又与单座工字型的白虹楼相连,所以实际也是4座相连大厦);最后一座于徙置区范围加建的是落成在1986年的葵涌石篱邨石逸楼;经历9年时间,于1988年落成的元朗朗屏邨凤屏、鹊屏楼成为全港最后一座标准型双工字型,不过当时Y型公屋大厦已经相当普遍了。另外,相连长型大厦于1984年发表后,当时部份有采用工字型大厦的公共房屋项目、在未完成“设计冻结”程序前(尤以双连座工字型为甚)决定重新画则并改用该新设计,以腾出休憩空间。
类型
编辑工字型大厦可分为单座工字型(single-H block)、双连座工字型(Double-H block)及三连座工字型(triple-H block)三种[3];三种工字型大厦均以单座工字型为基本,单位的设计亦颇为统一。
单座工字型的最大特色是设有可供11人住户入住的B型单位,而这种楼宇只在沙田区的秦石邨、黄大仙区的东头邨、黄大仙下(二)邨及彩云邨、葵青区的长康邨、东区的环翠邨,以及元朗区的水边围邨出现。
双连座工字型即由2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分为高座及低座,即两座相连的工字型有一座会较高,而标准双工字型大厦的楼高约为26至28层。大部份屋邨会以高、低座同用一名,如博康邨博文楼;小部份则会高座、低座各有名字,如彩云邨的其中首座双工字型的高座名为观日楼,而低座名为伴月楼。双工字型高座与低座相连位置是垃圾房,供两座共同使用,因此两座大厦实际上互通,但垃圾房门会锁上,只供清洁工人使用(除了在更换升降机时,部份屋邨会暂时开放相关通道供受影响居民使用)。
三连座工字型即由3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由两座低座及一座高座相连而成,大厦可以因应屋邨规划以品字型方式相连或向外相连。但是,此类大厦并没有第三代设计。三连座工字型高座与其中一座低座相连位置是垃圾房,另一座低座的垃圾房不能与高座互通。
经特别设计的工字型属于单向走廊,布局类似后期出现的相连长型大厦,此类大厦走廊为单向式,以及大厦层数较矮,只有约13-15层,但同层的单位数目较多,且使用另一款单位设计,普遍单位面积较大,不少单位更设原装梗房。该类大厦只在大窝口邨及禾𪨶邨出现。双连座特别设计的工字型没有高低座之分,走廊互通。
大厦设计
编辑工字型大厦可大致分作三代设计,因此单位及外型的设计亦有所不同。
而第一、二代及特别设计的大厦因机房位置限制而升降机不能到达顶层(即低座的26楼、高座的28楼),受影响的升降机将于下一层加设一层站,方便顶层住客。上述安排已在东头邨Y4型大厦率先实行。至于东头邨、隆亨邨及第三代大厦的机房位置较高,升降机可以到达顶层。
消防泵房绝大多数设于14楼。
另外,部份大厦的其中一条楼梯不能直接由楼上通往地下(但会在二楼加设平台连接另一条楼梯通往地下)。
第一代
编辑第一代工字型大厦的每边翼尾设有8人单位及5人单位各一,厨房、厕所及露台均设于大厦最末端,两款单位均采用相同的厨厕及露台设计。
第二代
编辑配合同期发布的Y2型大厦采用“一屋多房”的概念,第二代工字型大厦将翼尾8人单位的长走廊缩短,并重新设计成更实用的7人及9人单位,而单位的厨厕及露台的大小亦缩小并改设于大门附近,以腾出更多空间作分间房间之用。
第三代
编辑第三代工字型大厦的设计与第二代相似,唯于厕所设有煤气热水炉通风口,而部份大厦7人单位浴室通风窗的面积亦有缩小。
现况
编辑几乎所有公共屋邨包括有工字型大厦的屋邨已升格为甲级保安系统,如24小时护卫当值、闭路电视监察、大厦入口设有磁力锁大门附设十二宫格数字按键及对讲机,需要输入密码才能开启并进入,如输入错误需要按取消制并重新输入。房委会已将部份工字型大厦住宅单位通过租者置其屋计划出售[4],亦计划为工字型大厦加设冷气机去水喉,减少冷气机滴水的情况[5]。
工字型大厦落成时对消防要求并不是太严格,因此房屋署已展开更换防火木门计划,逐步为所有工字型大厦单位更换防火木门。然而,根据房署的更换木门计划,工字型大厦每层有四个单位的木门不会更换,因此有居民感到不满[6]。
图片集
编辑拥有工字型大厦的公共屋邨
编辑所属地区 | 屋邨名称 | 型号(数量) | |||||
---|---|---|---|---|---|---|---|
单座 | 单座 (特别设计) |
双座 | 双座 (特别设计) |
三座 | 首幢落成年份 | ||
东区 | 环翠邨 | 2 | - | 2* | - | - | 1979年 |
南区 | 鸭脷洲邨 | - | - | 2 | - | 1 | 1980年 |
深水埗区 | 李郑屋邨 | - | - | 1* | - | - | 1984年 |
黄大仙区 | 彩云邨 | 1 | - | 8* | - | - | 1979年 |
竹园南邨 | - | - | 1* | - | - | 1985年 | |
东头邨 | 2 | - | 1* | - | - | 1985年 | |
横头磡邨 | - | - | 1 | - | - | 1982年 | |
黄大仙下邨 | 2 | - | 2* | - | - | 1982年 | |
观塘区 | 乐华邨 | - | - | 4* | - | - | 1985年 |
翠屏邨 | - | - | 1 | - | - | 1981年 | |
葵青区 | 大窝口邨 | - | 1 | 2* | - | - | 1980年 |
石篱邨 | - | - | 2 | - | - | 1986年 | |
长康邨 | 2 | - | 2* | - | - | 1979年 | |
荃湾区 | 石围角邨 | - | - | 4 | - | - | 1980年 |
屯门区 | 安定邨 | - | - | 3 | - | - | 1980年 |
友爱邨 | - | - | 4 | - | 2 | 1980年 | |
山景邨 | - | - | 2 | - | - | 1983年 | |
三圣邨 | - | - | 1 | - | - | 1980年 | |
元朗区 | 朗屏邨 | - | - | 4* | - | - | 1986年 |
水边围邨 | 3 | - | - | - | - | 1981年 | |
北区 | 祥华邨 | - | - | 3* | - | - | 1984年 |
彩园邨 | - | - | - | - | 2 | 1982年 | |
大埔区 | 大元邨 | - | - | 2 | - | 2 | 1980年 |
沙田区 | 禾𪨶邨 | - | 2 | - | 1 | - | 1980年 |
隆亨邨 | - | - | 2 | - | - | 1983年 | |
美林邨 | - | - | - | - | 1 | 1982年 | |
博康邨 | - | - | 3 | - | - | 1983年 | |
沙角邨 | - | - | - | - | 2 | 1981年 | |
新翠邨 | - | - | 3 | - | - | 1983年 | |
秦石邨 | 1 | - | 1* | - | - | 1983年 | |
总数 | 13 | 3 | 61[122] | 1[2] | 10[30] | 88[170] |
- 整座楼宇为一个单位,[一座为一个单位]
- 斜体字显示的屋邨名称已纳入租者置其屋计划的屋邨
- 有*号表示每座各有独立楼宇命名。
没有兴建的工字型大厦公共屋邨
编辑所属地区 | 所属项目名称 | 数量 | 现址用途 |
---|---|---|---|
观塘区 | 顺利邨 | 不详(第一代,可能是双座工字型) | 改为兴建3座双塔式大厦(利祥、利恒、利明楼),1978年入伙 |
顺天邨 | 不详(第二世代,可能是单座工字型) | 改为兴建3座相连长型一型大厦(天晖、天荣、天乐楼),1989年落成 | |
葵青区 | 石篱邨 | 2(第三世代双座工字型) | 改为兴建1座相连长型第3款大厦(石兴楼),1989年落成 |
合计 | >2 | - |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公共屋宇向空发展楼高廿八至卌二层 采用最新设计 光线空气更佳 新大厦H型牛池湾邨顺利邨首先采用〉,《华侨日报》,1976年07月19日,第九页。
- ^ 2.0 2.1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5-1976年度香港房屋委員會工作報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6年: 第14页.
- ^ 公務員事務局 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房屋與地政.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 ^ 房委會 租置屋邨資料資料.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4).
- ^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 為租住公屋大廈裝設冷氣機冷凝水去水管 (PDF).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1).
- ^ 香港房屋委员会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议事备忘录---与关注团体举行会议的纪要